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研究

學識都 人氣:2.84W

高等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僅是知識傳授,更應該是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教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相關MBA論文範文,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

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研究

摘要: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繁雜,理論眾多,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提出了較高要求。文章以提高學生能力為宗旨,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對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提出了三個原則;在此指導下,結合教學內容,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歸納出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教師傳播學理論講解分析階段、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分析傳播現象階段、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到傳播行為的實踐階段。

關鍵詞:傳播學概論課程;原則;教學階段

傳播學是一門探索人類傳播規律的科學,是學者們研究傳播現象、總結傳播規律的專業性學科,主要介紹傳播的定義、類型、方法、理論研究成果等。學習傳播學有助於學習者對習焉不詳的傳播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這使得傳播學科具備了相當強的理論性。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教學中,傳播學概論課程是一門介紹傳播學知識的入門課程,它在相關專業中都屬於專業基礎課。由於傳播學發源和發展於歐美,如何將傳播學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教學科學、正確、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是傳播學科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學方案的總體設計可以提供系統方案。因為教學是一個系統,由教學者、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媒介、教學方法等要素構成。其中涉及到學習規律理論、教學規律理論、傳播理論。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學生學習活動、教師教學活動和教學信息傳播活動的客觀規律,為教師進行科學的教學安排提供了原則和依據。教學設計需要應用系統方法研究、探索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繫,並通過一定的安排使各要素協調、聯動、有機結合,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及其任務。結合我校傳播學概論多年教學面臨的實際情況,課程組確立了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教學效果為導向、以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為指導、組織其他教學環節要素的方針,形成了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原則和三個階段。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原則

1、堅持教學內容講授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

因為傳播學學科發生和發展於歐美國家,其理論、方法等也是對發生在其時空內的傳播現象、傳播行為的反映。首先,我們在引介過程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其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它們的合理性和侷限性。尤其要讓學生意識到,歐美國家產生的傳播理論在進入中國後,必然也要經歷“本土化”過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不是生硬地照搬。其次,每一種理論都要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經歷補充、修正,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有利於打破學生應試教育中形成的答案唯一、確定不變的認知定勢。

2、堅持教學目的提高學生能力原則

高等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僅是知識傳授,更應該是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教育。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也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傳播學理論內容是什麼,而應該是通過了解理論的形成過程、針對什麼樣的問題提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等,使學生具備關注社會發展、發現問題的敏感度、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具有很好理解、處理各方面關係的現代公民素質。

3、堅持教學方法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為達成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採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教學。在此原則基礎上,課程組設計了教師主講型、教師指導型、學生辯論型、專題演講型四種課型,用於《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其中,教師主講型利用現代網絡、多媒體等媒介,將圖像資料、聲音資料、視頻資料、動畫演示等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同時減少了板書的時間,增加了與學生的`互動。對重點內容輔以傳統教學手段,在黑板上進行適當板書,強調重難點,陳列知識大綱。教師指導研究型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內容和方法設計,將學習、研究、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體現始於問題、基於發現、凸顯創造性特色的一種教學模式。①此外,學生辯論型、專題演講型等課型設計作為輔助性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有助於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探討。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程組採取了競賽、鼓勵、個別輔導、課下談心等方式,讓學生克服懶惰、畏難情緒,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為了達到教學目的,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綜合發展,在發揮學生個體優勢的同時,兼顧學生的不足予以彌補。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在組團作業時採取角色輪換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並予以發揚和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