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兒科護理學教學問題與對策論文

學識都 人氣:2.11W

摘要:為了提高高職兒科護理學的教學質量,進而推進教學改革,文章分析了兒科護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包括優化課程目標、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評價模式。

護理專業兒科護理學教學問題與對策論文

關鍵詞:兒科護理學;高職教學;護理專業

隨着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全新護理模式的構建,培養高素質護理人才成為當前護理學科發展的要求,也是適應體制改革對人才層次、能力要求的必然結果[1]。兒科護理學是一門研究小兒生長髮育規律、兒童保健、疾病預防和護理,以促進小兒身心健康的學科,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也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臨牀專業課,是培養兒科專業護理人才的重要的課程。兒科護理專業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兒科護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和教學目標不合理國外高等教育兒科護理學課程設置中,提倡以兒童的身心健康為中心,同時強調臨牀護理、觀察;而國內高等教育兒科護理學課程設置與之差異很大,多數以兒科疾病的護理為中心,僅兒科疾病的護理就佔總學時的80%[2]。課程目標側重於患兒疾病的診斷、臨牀表現、治療以及護理,不能滿足社會對健康的需求。(二)教學方法落後多年來,兒科護理學教學一直偏倚於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較單一枯燥,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師生缺乏有效的互動[3]。學生被動地灌輸知識,教師講得多,學生主動參與得少,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無興趣,積極性不能被有效調動起來。(三)教學內容脱離了實際教學內容多缺乏臨牀實踐教學,理論課所佔比例偏大,臨牀實踐教學內容偏少,教學內容與臨牀脱節,拉大了與臨牀實踐的距離,不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四)考核形式單一目前,兒科護理學課程考核仍以試卷考核為主。試卷考核只能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和識記程度,不能有效考查學生的臨牀綜合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團結寫作能力及護患溝通能力等。要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學效果,就要實現考試形式的多樣化。

二、提高兒科護理學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優化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要以重視兒童身心健康,突出兒童保健的重要性,關注住院兒童心理、生理的護理為準則。學生要能陳述不同時期兒童的心理及生理特點;分析個人、家庭、社會因素對兒童生長髮育的影響;能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方式與患兒家屬和患兒交流;對不同時期的兒童進行綜合全面地健康評估;指出兒童常見健康問題;灌輸整體護理的觀念,強調病情觀察、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讓學生持續、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及解決問題、健康宣教及護患溝通能力。(二)調整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應突出高職護理的專業特色,強化技能訓練和實踐。如何讓學生將獲取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護理工作中,取決於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4]。結合臨牀工作實際,將教學內容分為生長髮育評價、兒童保健、住院兒童護理、常見病患兒的護理四大板塊,做好三個突出:①突出生長髮育評價、兒童保健;②突出整體護理;③突出綜合能力和臨牀思維能力的培養。(三)改進教學方法採用不拘一格、多樣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教學反饋,實現教學相長。例如,患兒常見疾病護理採用OSCE模式教學法,模擬臨牀場景,鍛鍊學生臨牀應變能力;生長髮育章節用圖片、動畫、音頻等多媒體教學法授課,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學生更易理解接受。教師還要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自身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牀旁教學法、PBL教學法結合CBL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四)完善考核評價模式教學效果的評價不僅要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還要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及臨牀綜合能力等[5]。將考核科學化、標準化的同時,要體現客觀、公正、公平的原則。

三、結語

兒科護理學涉及範圍廣,技術要求高,與成人生理、心理、解剖等方面有很大差異。因此,新形勢下對兒科護理人才的培養具有緊迫性和重要性。兒科護理教學應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制定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改進考核評價,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席敦芹,鍾召平,楊興芳.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及實踐[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06,4(2):24.

[2]錢燕,韓霞.護理本科生兒童保健門診實習的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04,18(12):2251-2252.

[3]楊菊花.高職院校兒科護理學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衞生職業教育,2014,32(7):96-97.

[4]張立雲結合CBL教學法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野,2014(34):202-203.

[5]劉佳,華子瑜,蔣樂媛,等在兒科專業醫學生畢業考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