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建設探索

學識都 人氣:9.57K

文章研究了注重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和創新教學模式、完善教學體系以及落實實驗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中職學校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建設與優化內容,以期為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建設與優化提供一些參考,提升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建設探索

 摘要: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機械工業行業的發展,但同時也使機械工業行業需要的人才數量急劇增加。機械工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培養出更多此方面的人才,各高校開展了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課程,此教學課程的開展可以專門培養此方面的人才,緩解社會中的人才緊缺情況。文章對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建設與優化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機械工業行業;專業課程;課程體系;課程教學

隨着我國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受到了衝擊,對專業課程進行建設和優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當前我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課程進行分析後可以發現,無論是課程體系自身,還是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都存在着一些問題,從而導致培養出的專業人才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不僅沒有緩解人才緊缺的情況,同時還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局勢更加嚴峻。針對此種情況,對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進行建設和優化是勢在必行的。

一、目前機械工程及自動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教材知識面比較狹窄

課程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若是教材內容不豐富,那麼教師在按照教材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導致學生所接受的知識面比較狹窄。筆者站在學生的角度對當前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材進行分析後發現,教材的內容並不豐富,而且有些內容已經落後,與當前社會對機械工程人才的要求相脱節。另外,教材內容比較單一,與此學科相關的先進知識並沒有在教材中體現出來,這樣的情況就使得學生在按照教材學習的過程中知識面受到了限制,所學到的知識不夠豐富,而且教材知識落後,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激情,對知識進行探究的慾望逐漸消失。

1.2教學方法較為落後

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比較落後,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重視考試成績,這樣的教學現狀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很有壓力,而且對於學習的興趣也不高。還有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繫在一起,單純地講解理論知識,這樣也使得學生理解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考試成績就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在自信心不斷被打擊的過程中就不願意學習了。1.3人文底藴較淺在高校中,其招生一般都是按照專業來進行的,而且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時候也是按照專業不同來進行培養的,這樣的情況就使得學生應該接受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説人文以及社會等方面的教育被忽視,在這種被限制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個性得不到自由的發展,使得學生在步入社會的時候短時間內無法適應社會發展。

1.4教學越來越職業化

學生學習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方面的知識,不只是想要成為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在理論結合實際的時候過於職業化,只是一味地將知識和實踐強加給學生,並沒有對學生的思維以及精神等進行培養,這樣就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較差,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尤其是薪資待遇較好的工作。

1.5學分和學知識之間存在矛盾

當前高校實行的都是學分制度,此制度要求學生必須修滿所有的學分,才能取得畢業證,但在實際選課的過程中,課程的種類是非常多的,但教師並沒有給學生提供系統的指導,這樣就使得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存在盲目性,選擇的課程和專業主幹課程之間的聯繫不密切,所選課程並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只是為了學分而選課,並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選課。

1.6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教師是開展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的主要執行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因為有些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應該理論聯繫實際。但是有些教師因為缺乏實踐經驗,所以在教學中只是單純地講解理論知識,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瞭解知識,對知識的掌握不是很透徹,而且在學習比較難的知識的時候還具有一定的難度,從而導致學生對於專業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

二、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建設與優化的措施

2.1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

高校在開展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課程的過程中,為了保證課程的教學效果,就應該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所涉及的知識範圍比較廣,而且相關崗位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比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想要培養出更多適合社會所需要的機械工程人才就必須要對教學體系進行完善。高校在對教學體系進行構建完善的過程中,應對市場需求進行分析,然後借鑑西方國家的經驗,並結合自身辦學的特色。高校在確定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才能被應用到實踐中。與此同時,高校還應該對教學大綱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並對教學進度進行合理的規劃,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循序漸進,一點點掌握相關知識,並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

2.2構建實踐教學系統

在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課程教學中,實踐教學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學生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因為多種情況的存在,從而導致實踐課的實施比較少,而且即使開展了實踐課,學生在課堂上也不能學到很多切實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實踐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養。針對此種情況,高校應該構建實踐教學系統,並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實踐意識進行強化,讓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並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高校在構建實踐教學系統的時候,應該對將課程知識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兩種,對理論知識的教學計劃等進行明確,對實踐課程教學則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建設專門的實踐基地,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專門的實驗室中更好地進行實踐。與此同時,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並與學生進行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學生才能將對知識的疑問提出來,教師幫助學生解答的`過程就是學生進一步瞭解掌握知識的過程。

2.3應採用創新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中,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較為落後,學生在按照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較為枯燥,而且教師的講解也不是很詳細,學生也不能提問,從而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瞭解都是一知半解,長期下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就下降了。針對此種情況,高校若是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就應該要求教師採用創新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教師在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圍繞此專業課程所具有的特點來對教學方案進行重新規劃。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進行了解,然後以此為基礎來使課程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其次,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對市場變化情況進行調查,然後根據當前市場對機械工程人才的要求來調整教學重點,同時在教學中還應該通過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來開展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才能是緊跟時代潮流的,當學生走入社會的時候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2.4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團隊

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教師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可以説,教師就是學生的第二父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的。鑑於教師的重要性,高校在對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進行建設和優化的過程中,就應該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團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教導下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實踐能力。高校在打造高素質師資團隊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應該為教師提供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每個學校在進行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教學的過程中都有着自己的特點,所以高校應和其他學校建立友好的合作關係,為教師交流學習提供平台。教師到別的學校中學習,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經驗,將這些經驗和自己的教學特色融為一體之後,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在教師的領導下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第二,高校應對教師教學制度進行完善。有些高校的教學制度並不完善,這樣就使得教師教學水平出現兩極化,有些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所以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能夠認真聽講,從中學習到很多知識,但是有些教師尤其是年輕的教師教學經驗比較缺乏,在教學中不能瞭解學生的需求,這樣就使得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不能全神貫注。針對此種情況,高校應該對教師制度進行完善,讓老教師可以帶領幫助新教師,將一些有用的經驗傳授給新教師,從而提高新教師的教學水平,這樣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才能學習到有用的知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開展的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課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此課程的存在也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因為社會是不斷變化的,機械工程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斷更新的,所以為了確保高校所培養出的機械工程人才能夠符合崗位要求,對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進行優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優化的過程中,可以從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教師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只有切實地落實教學優化,才能夠確保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到有用的知識,進而在步入社會的時候不會被其所淘汰。

參考文獻

[1]古瑩奎,何學文,黃開啟,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建設與優化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8).

[2]潘柏鬆,胡珏,秦寶榮,等.基於協同理論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以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2,(5).

[3]鄒光明,杜敏,孔建益,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冶金教育,2013,(2).

[4]魏延剛,閻長罡,陳天旗,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基礎綜合實驗改革方案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