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高職教育銜接引入學分制教學管理研究論文

學識都 人氣:5.48K

摘要】文章介紹了國內中高職銜接模式,以國際貿易實務專業“3+2”銜接為例,分析了銜接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敍述了引入學分制教學銜接的必要性。提出了在中、高職銜接中引入學分制教學模式的路徑:三年中職教育階段引入學分制;中職學院採用學年制與學分制教學方式,高職學院定期的升學考試科目中要納入學分課程;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和政策,以保障學分制的引入。

3+2中高職教育銜接引入學分制教學管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高職;“3+2”學分制;教育模式

一、國內中高職銜接模式

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面對新的社會環境,由於主觀與客觀等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後。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環境,教育模式需要與時俱進,在高職教育中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即中高職銜接的模式。這種模式大大擴大了高職院校的招生途徑,也有效地解決了高職院校的招生瓶頸問題,也為中職院校開創了新的生源輸出平台,提高了中職院校的知名度與吸引力。目前我國實行的中高職銜接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貫制大專,“3+2”、“3+3”中、高職銜接模式,對口單招升學銜接模式,中外合作職業教育等。本文探討的國際貿易專業“3+2”中高職銜接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前三年在中職學習公共基礎知識以及基礎專業課,成績達到要求,並通過高職學院定期的升學選拔考試後,便順利進入高職階段2年的學習。這種“3+2”的培養模式不僅提高了中職學校的升學率,也豐富了高職院校的生源,是一種中、高職互惠的教學培養模式。但是由於該教學模式發展迅速並且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配套政策制度、銜接方式等還未完善,無法滿足發展需求,導致銜接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在下文中將進行詳細闡述。

二、國際貿易實務專業“3+2”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學院的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以作者所在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為研究對象)目前主要採用“3+2”的中高職銜接教學模式,生源主要來自兩所中職學校:餘姚某中職學校和新昌某中職學校。經深入研究發現,高職學院與兩所中職學校對接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1、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不一致

21世紀初,大量高職院校不斷湧現,招生模式多元化,但是由於職業教育發展過快,相對完善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後,導致我國相關政策中沒有對中高職的培養定位有明確的規定。這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的層次定位不清晰。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高職學院的國際貿易專業“3+2’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與所從事崗位相適應的文化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國際貿易領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進出口業務處理能力,具有“三農”情懷、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的,適應外經貿行業崗位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筆者多次參與中職院校升學選拔考巡考工作中發現,中職院校缺少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思想上並未重視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高考衝刺的學生中,可以説只為求得升學率而忽視這批學生的技能培養,這也是導致中高職銜接銜接不暢的根本原因之一。

2、中高職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

從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來看,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自成體系,自行管理,中高職之間的銜接與聯繫只停留在升學與招生層面,而在課程設計與內容之間缺少對接與聯繫,從而導致銜接不暢。從高職學院的國際貿易專業與其對接的兩所中職學校的教學進程表分析來看,兩者銜接不暢主要突出表現在學校之間的課程設置差距比較大。比如,餘姚某中職學校與新昌某中職學校的教學安排,雖然學生都將進入同一所高職學院的國際貿易專業學習,但是他們的課程安排相互差距比較大。相比之下,餘姚某中職學校的教學安排與高職學院的課程安排相對接近。比如,在核心課程中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這些課程與高職學院的公共基礎課相一致,因此,中職學校這些課程的設置為高職學習奠定了公共課基礎;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從課程名稱來看,存在很多與高職學院重複的課程,比如國際貨運代理、貿易地理、商務禮儀等。由於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自行管理,自行選擇教材,缺少明確的課程難易程度的劃分,導致一旦出現課程重複,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中、高職之間的銜接。而新昌某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相對於餘姚來説課程設置相對簡單、單一。基礎課設置偏於中學化,主要開設的課程為語、數、體、美、音,難度相對偏低,無法與高職院校的公共課程相對接;另外,專業課程設置也比較單一,都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概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貨運代理這幾門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容易導致學生進入高職階段該專業學習時,會出現專業基礎不夠紮實、知識體系不完整的情況。中高職學校之間課程設置因為沒有系統、完善的對接,所以導致在課程難易程度與教材選用方面都出現了相互脱節的情況。

三、引入學分制教學銜接的必要性

1、學分制具有鮮明的現代教學特點

學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種,它以選課為核心,教師指導為輔助,通過績點和學分來衡量學生學習質和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與班建制、導師制合成三大教育模式。19世紀末學分制首創於美國哈佛大學,1918年北京大學在國內率先實行“選課制”,1978年國內一些有條件的大學開始試行學分制,現在學分制改革已在國內高校全面推行。它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有效協調知識、社會需要、學時和學生髮展之間的關係,具有鮮明的現代教學特點。學分制有利於優化學生知識攝取結構;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個人特點,培養高素質人才;有利於合理利用學校教學資源;有利於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2、引入學分制可對原有中職學校的學年制進行補充,保證中、高職進行順利銜接

目前,我國中高職教育的銜接過分側重於學歷的銜接,中職學校注重學生的升學率,高職院校注重學生的招生率,從而忽視了中、高職之間內容、內涵之間的銜接,特別是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因此,在認識學分制內涵及其優勢的基礎上,保持學分制引入的目的與中高職銜接內涵相一致的前提下引入學分制。引入學分制不是改變原有銜接模式,而是對原有中職學校的學年制進行補充,從而達到真正內容、內涵上的銜接,保證中、高職進行順利銜接。

四、引入學分制教學銜接模式的路徑

1、三年中職教育階段引入學分制

與高職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對接的餘姚某中職學校與新昌某職業中學的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採用的都是學年制教學模式,即在三年內通過相應課程的考試並通過高職學院選拔考之後就可以順利進入高職學習。在不改變中職學校原有學年制教學模式的前提下,引入學分制,學生通過兩種模式的考核即可順利進入高職學習。即由高職學院國際貿易實務教研室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中職院校設置的教學進程安排,為中職院校每學期提供相應、適當比例的專業基礎學分課程,中職院校根據自身師資的實際情況每一學期從中選取1-2門課程進行實際教學。

2、中職學院採用學年制與學分制教學方式,高職學院定期的升學考試科目中要納入學分課程

為了能夠更好的銜接,高職院校可以為中職學院提供學分課程的教學大綱與教材。為了配合學分制課程更好地落實,可以考慮將高職院校對中職院校定期選拔考試科目中加入這些學分科目的考試。如此一來,不僅能使高職院校更好的瞭解生源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也能夠在教學內容上與中職院校進行更加緊密的.聯繫通過學年制與學分制教學方式,中職院校的學生在掌握中學所需的基本知識以外,又能循序漸進地瞭解到高職階段的課程,為今後高職階段專業化的學習夯實了基礎,真正實現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技術人才的目標。

3、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和政策,以保障學分制的引入

雖然大量高職院校不斷湧現,招生模式多元化,但是由於職業教育發展過快,相對完善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後,國內的課程銜接體系通常是由中、高職院校合作制定,一旦院校之間聯繫怠慢就會導致課程無法正常銜接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採用國際上多用的課程大綱模式,教育部門統一課程標準,為學分制的引入創造一個良好的應用環境。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辦學經驗都驗證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體系可以為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提供相應的保障。同理,學分制的引入也需要這些政策制度的保障。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健全的相關法規、制度、政策,以促進中高職教育完美的銜接。

五、結語

學分制的引入,可以解決當前中、高職銜接中課程設置不合理的現象。即使中、高職學校自行設置課程、自主選取教材、自己制定課程難易程度的情況下,只要合理地引入學分制,便可以靈活彌補中、高職之間的缺陷。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新昌某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簡單、單一,基礎課程與高職學院脱節的情況下,根據高職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進程表,兩所學校相關專業教師進行教學研討,制定出相關專業課程標準及設置相應學分。用這樣的方式引入學分制,從而解決中、高職銜接中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銜接不暢的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沒有相關的法規、制度、政策作為保障是不行的。

參考文獻

[1]孔祥國,周蓉.學年制、學年學分制、學分制的比較分析[J].高教論壇,2005.01.59-61.

[2]司銀霞.中高職“3+2”模式有效銜接的問題思考[J].物流與工程管理,2011.12.131-132+128.

[3]吳青林.基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研究[J].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6.100-103.

[4]徐勇田,徐鳴娟,劉芳.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教育研究.2015.Z6.87-90.

[5]李玉青.中高職“2+3”銜接教育模式淺析[J].塑料製造,2016,Z1期.85-87.

[6]許笑平.中高職銜接研究綜述[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80-88.

[7]別敦榮.論學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實施的原則要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3.0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