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的課程構思與設計研究論文

學識都 人氣:2.87W

課程設置以土木工程生產建設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土木工程實體的設計與施工為牽引設置課程體系,通過項目設計與施工將整個課程體系有機地、系統地結合起來,將以項目為嚮導的培養理念完整地、有銜接地貫穿到整個教學階段(如圖1土木工程專業道橋方向核心課程組成結構),這樣使學生所有需要學習和掌握的課程內容都圍繞項目設計這個核心,並與這個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土木工程的課程構思與設計研究論文

1.以工程項目為載體。

按照CDIO模式設計教學過程,在課程講授之前,由學生分組形成團隊,查找資料(Conceive),分別提出針對課程的工程項目問題(De-sign),帶着問題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Implement),在課程結束之時解決問題(Operate)。以“路面工程”課程一組學生為例,學生在學習之初,通過查找資料,找出某一條公路的實際交通量,擬定路面類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目的是在課程結束後完成該路面的設計,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瀝青路面的學習要有針對性,但並不是只學習瀝青路面的相關知識,所有的路面知識都要學習,課程結束後會有一週的課程設計時間,確定出來本組公路等級,設計出瀝青路面的結構形式、尺寸。這樣,該組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會更加全面、透徹,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

2.以校企合作為依託。

土木工程專業行業背景深厚,所涉及工程包括公路、橋樑、城市道路、房屋建築等,大多數院校能提供給學生的實踐教學環境僅限於一般的基礎課程,比如,建築材料試驗,測量實習等,不能提供工地實際工程環境。通過校企合作、開放式辦學模式,可以彌補學校辦學資源的不足,共享企業資源,可以引進企業先進的工程教育模式、熟悉相應領域的行業標準及高效的企業組織管理。實現途徑包括與企業共建實習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工程研發中心;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等;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以企業需要的人才為培養目標,縮短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距離;以“頂崗”實習的方式,讓學生進入企業工程生產一線,實現學生與工程環境的零距離對接,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有機結合。

3.以師資建設為保障。

師資隊伍建設是教學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第一,注重本學校教師工程綜合素質的提高。制訂教師培養計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安排教師到國內外著名大學學習交流,到企業考察,參加社會實踐,以獲得更豐富的工程實踐經歷,形成既有教學本領,又有工程經歷的“雙結構”教師隊伍;制定激勵政策,發揮優勢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參與教學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學改革,鼓勵教師參與工程項目建設,有條件的話,教師講授兩年的課程要進行一年的工程實踐,有利於教師的知識更新,使教師的工程意識、創新能力、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第二,聘請有經驗的企業教師走進課堂,開展選修課程的講授,指導學生實習實踐環節,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建立嚴格的企業教師遴選制度,按照共同制定的教學大綱要求完成教學任務,這樣,企業教師會將最實際、最先進的知識帶進課堂,將工程實例、工程意識、工程文化和工程精神帶進課程,實現學生與工程師的零距離對接。

4.以工程文化教育為昇華。

工程文化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人對工程的態度為根本出發點,以培養適應現代工程活動特點的工程應用人才為目標,需要把科學知識教育與工程文化教育有機結合,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讓學生受到工程文化的薰陶,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工程文化教育,轉變教學觀念,將傳統的單一科學知識教育轉化為包含社會、經濟、人文、環境等綜合素質教育體系;通過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課餘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建設工程文化基地,通過基地的圖文、實物等展現專業發展過程、歷史積澱傳承過程,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深刻感受工程文化精髓;通過學生企業實習,讓學生感知企業文化,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標準,培養適合現代企業發展要求的綜合素質,拓展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國際視野。

鑑於我國土木工程事業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要與之適應,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理念,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將CDIO工程教育模式深入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是切實可行的,但需要我們轉變教學思路,在進行科學知識普及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新時代的卓越工程師。在改革實踐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有待於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地探索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