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中的仿古現象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1.08W

1.引言

建築設計中的仿古現象分析論文

過去三十年來,新建築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為了突出“地域化”特徵,避免“千城一面”,各種形式的建築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仿古建築與古建築在形式上最為接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木雕斗拱、山花線腳出現在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面對這種現象,學術界一直處於理論探討階段,並對此現象評價褒貶不一,大眾則習慣籠統地將仿古建築解讀為“假古董”,可以説建築仿古現象從產生開始經歷了坎坷的發展過程。而對建築仿古現象的態度與如何正確看待歷史、如何傳承文化、如何古為今用等重要問題息息相關。因此,研究建築設計中的仿古現象,堅持辯證的分析方法,對於正確認識和設計仿古建築、擺脱仿古建築作品的尷尬處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1.1關於仿古建築的既往研究

關於仿古建築的以往研究主要分為仿古建築的多重價值、設計理念以及構建形式等三類。首先,仿古建築的形式、空間以及建築元素具有一定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承傳了傳統文化。例如,盧中一、斯滿芳的《仿古建築與現代文明》探索了仿古建築的現代價值,為傳統建築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供參考借鑑[1]。其次,仿古建築設計並非對傳統要素的複製和粘貼,而是對富有美學意義的傳統建築或其構建方式進行抽象和總結,採用新材料、新技術、新觀念抓住傳統精華,在作品中恰當地展示傳統韻味。相關研究如趙侃的《仿古建築興起的文化因素》,着重從文化要素等方面對仿古建築的興起進行分析,挖掘其文化根源[2]。再次,仿古建築的構件組成和建構形式也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劉卉的《仿古建築坡屋面設計探討》等,對古代某些具體建築的構件數據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考察[3]。上述研究為文章提供了研究範圍和方法上的參考,但既往研究中缺少對仿古建築出現根源的系統性總結,仿古建築設計手法的研究更為少見。文章將針對以上問題着重討論,並提出適應仿古建築發展的相關策略。

1.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進行研究。(1)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各類文獻來獲得資料,全面地掌握建築設計中的'仿古現象。在瞭解仿古建築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最終在現實資料的比較中全面瞭解建築仿古現象出現的根源和創作手法。(2)描述性研究法:將已有的建築仿古現象相關理論通過理解和驗證進行敍述和解釋。通過敍述總結相關論證,定向提出問題並予以闡釋,從而對仿古建築的發展和運用進行展望。

2.仿古建築的出現根源

2.1崇尚傳統、追根溯源

在建築創作的過程中,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獨特的傳統建築風貌,尤其是身處文化歷史保護區中的建築設計,建築在形式上往往難以整體改變,而沿襲模仿便成為延續文脈中一種很自然的手法。“建築,應當就像從她所在的地方生長出來的一樣”[4],受此思想的影響,建築設計常常以地域傳統為依據研究特定的歷史文脈,創作出與歷史建築融為一體、服務原有環境的作品。例如,屯溪老街沿街店鋪改造設計(圖1)仍保留老街獨特的街巷肌理和風貌特徵,並在建築高度、體量、風貌、色彩上進行嚴格控制,使老街視覺協調、尺度適宜。同時,街邊店鋪採用統一而又有變化的匾額以及各種燈飾、小品,使老街充滿傳統氣息與時尚活力。類似屯溪老街沿街商鋪立面改造的仿古設計,不僅在建築的體量和細部構造上與傳統建築相近,更從神韻上、氣質上達到了“神形兼備”的境界。

2.2吸引眼球、創造價值

仿古建築出現在風景名勝地是一種常見現象,往往能為原有風貌增色並彌補原有功能的不足,而在旅遊經濟的帶動下,多地出現仿古建築甚至仿古街區,在城市也不例外,城市異域風情商業街即是其中一種。異域風情商業街大多通過對異國風情的刻畫形成特色風貌從而吸引遊客、促進投資。例如,仿歐式建築借鑑了歐洲傳統建築的空間關係和比例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公眾視野,帶動了當地經濟。然而,建築比例失調、裝飾煩瑣等現象仍時有出現,對於建築設計創作來説,通過刻意模仿的歐洲風情聚集區如何與原有區域環境文化相協調仍有待思考。

3.仿古建築的主要設計手法

建築設計中的仿古形式大體分為兩種,即狹義仿古設計和廣義仿古設計[5]。狹義仿古建築設計手法是指利用當地傳統材料和工藝在特定範圍內對古建築進行復原工作;廣義的仿古建築設計手法是指延續地域傳統文化特色,並利用現代材料和科學技術手段對古建築實施一定改造。在仿古建築的具體設計手法方面,又可分為以下三種:

3.1造舊如舊

此種做法通常針對特定風貌保護區中的歷史文化建築。歷史建築的意義在於文化,因此對歷史建築進行的改造或者加建,形式上應與傳統保持一致。在特定的歷史環境氛圍中,仿古建築的設計多遵循“造舊如舊”的原則。例如,青島中山路歷史風貌保護區中的天主教堂修繕項目(圖2),為了保持建築原有的歐洲風情以及良好的比例關係,施工過程中仔細參考舊堂資料並進行系統理論研究,當年德國設計者所保留的大樣圖紙則為改造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3.2造舊添新

相比“造舊如舊”的設計手法,“造舊添新”主要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關鍵內容既在於保持與傳統建築在形式上的微小差異,同時又有所創新,滿足美學意義上的形式統一。新建的仿古部分不管與原有建築多麼相似,也不可能飽含先祖的勞作和汗水,因此,後人所做的仿古建築遠觀能保持整體風貌統一,近觀可令細心的觀察者將仿古部分同原作分開,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將新作仿古部分與歷史遺蹟混為一談的“假古董”的現象。例如,績溪博物館的設計中,繼承了傳統徽派建築與聚落的表現肌理(圖3),設置了多個庭院、天井和街巷,並儘可能地保留用地內現有樹木的原狀,既是對徽派傳統建築的傳承,也是對傳統山水相融環境理念的重釋。

3.3無中生有

相對於前兩種設計手法,“無中生有”或許是建築設計中最容易讓人質疑的設計手法,尤其對於結構複雜、代價高昂的仿古建築。實際上,“無中生有”的設計思路若能清晰地展示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或其他需要也無可厚非;而若只是一味追求模仿,忽視建築空間本身的功能性則大可不必。研究古建築的意義在於傳承文化、感悟先祖的創造印跡,如若僅為粗糙和生硬的仿古,則很難在真正意義上達到仿古的效果,更難説像真正的古建築一樣給大眾帶來震撼力和感染力。

4.建築仿古現象的未來

4.1古建築信息庫的建立

仿古建築的依據是古建築,設計是否得當、準確,其重要的參考標準都來源於現存的古建築和相關文獻。因此,考察古建築現狀、測繪古建築數據、整理相關古代建築設計文獻,對於今天仿古建築的設計具有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同時,今天也是未來之古,相關研究人員應按照設計需求做好當代地域特色建築的信息收集,供後人參考。

4.2設計素養的提高

仿古建築設計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要求設計者具備較為深厚的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和綜合設計能力。要不要建仿古建築、仿古建築形式好不好,設計者修養的高低、設計理論體系的完善與否往往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不斷加強建築師的職業素養和文化素養,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升,不斷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仿古建築的設計舞台中找到合適的繼承模式和貼切的現代作法。

4.3現代技術的融入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審美能力的提升,人們對仿古建築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純粹的形式模仿是原地踏步的消極繼承。仿古建築應與現代環境相結合,與現代生活需求相適應,與現代建築技術相結合,形成與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相協調的“藝術整體”,構建安全可靠的舒適空間,達到“仿古不同古”的藝術效果。現代技術的應用,讓仿古建築在認真忠實地繼承傳統建築形式的同時有所創新,在創新中有所進步,並在進步過程中傳遞時代特徵。

5.結論

仿古建築作為當代建築的一部分,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民族的精神的延伸。一方面,在堅持承傳文化指引下的仿古建築設計繼續發展,有利於傳承和保護傳統建築遺產;另一方面,建築師應該站在建築學的專業立場上,致力於研究建築仿古現象,繼承和發揚其精髓,統籌兼顧其象徵功能、價值功能、使用功能等社會層面的作用。仿古建築並不是生搬硬套地建築符號拼貼與羅列,也不應一味地沉醉於歷史的輝煌與文化的璀璨。仿古建築設計必須通過辨證思維的運用,堅持文化高度自覺,摒棄奇奇怪怪的建築,從民族精神實質上下功夫,真正提升建築文化內涵,使仿古建築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中,成為眾多建築作品中畫龍點睛、承傳文化的一道風景線,為城鄉風貌增色。

參考文獻:

[1]盧中一、斯滿芳.仿古建築與現代文明[J].城鄉建設,2003(10):45.

[2]趙侃.仿古建築興起的文化因素[J].藝術評論,2009(3):72-75.

[3]劉卉.仿古建築坡屋面設計探討[J].上海建設科技,2009(2):31-33.

[4]李劍平.關於仿古建築形式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1(03):76-78.

[5]實建.仿古建築之我見[N].中國建設報,2001-0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