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幽默成為教學中的潤滑劑

學識都 人氣:2.3W
淺論幽默成為教學中的潤滑劑
摘要:幽默是一種藝術,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喜劇元素; 幽默是一種才華和素養,它以
令人愉悦的方式傳達出人的真誠、淳樸和心靈的善良, 使世界充滿了歡樂;幽默是自信的表現,是能力的閃光,它綜合地反映出説話人的思想、性情和境界。富於幽默感的教師招人喜愛,更能對課堂氣氛實施有效的調控。在他們身邊,學生無形中受到薰染,常常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進行學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增長才幹。

關鍵詞:幽默;課堂氣氛;東西方差異;互動

  世界上有不喜歡幽默的人嗎?説來恐怕很少。
  幽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一些像“春晚”這樣的大型聯歡晚會上,小品或相聲之所以屢屢奪冠,成為人們最喜聞樂見的節目,就是因為它們的表現形式及其幽默的語言總是令人開懷捧腹,忍俊不禁,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和風趣的語言強烈地吸引着、震撼着觀眾的心。
  幽默不僅使人輕鬆愉快,心曠神怡,而且還可以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對任何一位從教者來説,其實也可以用幽默來增強語言表達的魅力,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富有藝術感染力。試想,如果一個站在講台上的人總是繃着臉,以一副訓教的口氣説話,豈不是像列車上碰到一位愁眉苦臉的旅伴,讓人覺得大煞風景嗎?
1.同樣是三尺講台,東西方站法不同
  如果對教學工作細心觀察,會發現,同樣是三尺講台,一些在中國任教的老外們,往往穿着隨意,不一定總是正襟危坐,有時興致勃勃地帶着學生們吟詩或做遊戲; 有時咿哩哇啦地指揮大家搞活動;有時自己手舞足蹈、連説帶唱;有時甚至直接走到台下,隨便在教室的某張桌上一坐就講。諸如此類的一些做法,若以中國人的傳統眼光來看,是不是有點不成體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許多Chinese students往往在經歷了短暫的“不習慣”之後,很快就能習慣起來;不但能習慣,而且還覺得這種授課方式很輕鬆、很隨意,課堂氣氛很活躍,與老師之間也沒有什麼隔閡。其實,正是“外教”的這些下意識做法,使師生關係變得更融洽,不拘謹,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也不再有什麼壓力,許多潛能也得到了釋放。
外教的這種授課方式之所以受學生歡迎,顯然與其來自不同的國度、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文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教學理念不同,許多做法就會不同。不管怎麼説,在這種課堂上,因其教學風格迥異,占主導地位的是輕鬆愉快,而不是過分的嚴肅和拘謹,能讓人有新奇感、放鬆感、隨意感,因此,無論是學生的學習狀態還是老師的.教學效果,都很容易達到最佳。而且,在筆者看來,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課堂較好地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教學原則。
相比之下,我們中國的teachers能夠這麼做的恐怕還不能説也相當普遍,熱衷教育事業,且性情活躍、活潑者有之,但有的人也許一輩子都很難在學生面前表現得那麼輕鬆、瀟灑。一方面,國情迥異,在教學上,我們的行為習慣恐怕很難也不可能完全變得和“foreigner”一樣;另一方面,這也似乎和我們一貫推崇的嚴肅、莊重,處處為人師表的教學傳統有點格格不入。於是,曾幾何時,在中國學生的心目中,老師似乎成了他們不僅要非常尊敬而且還十分畏懼的人。學生與老師之間好像總有一定距離,想坦誠、平等地、像朋友似地溝通和交流,彷彿只能“隨緣”,並不那麼容易,學生不見得對所有老師都能夠敞開心扉。這種現象的存在以及出現這類問題的主客觀原因,難道不值得許許多多的從教者反思嗎?
2.聖人不擺架子,富有生活情趣
筆者也決不是想提倡那種在學生面前過於隨便、對什麼事都滿不在乎的教學態度,也並不反對“師道尊嚴”。只是覺得作為一個育人者,即使學富五車也別作“聖人”狀,如果能自然一些,淳樸一些,再加上幽默一些,歡快一些,恐怕會更受學生歡迎,這對提高教學效果、和諧師生關係,進而為社會培養出大量的“高級人才”有百利無一害。尤其在“知識爆炸”和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今天,想必一個既能忠於職守、認真執教,又懂幽默、會幽默、善於幽默的教師,在學生眼裏會顯得更隨和,更容易親近,因而也更受愛戴,學生也更容易“親其師、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