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文課程中的思維訓練

學識都 人氣:1.14W

在語文教學領域,向來有文道之爭、文白(文言、白話)之爭、文語(書面語、口語)之爭,但不曾有過 語言思維之爭。沒有爭論,未必表明人們都統一了認識。一種可能是關心這個問題的人還不太多,思考還不夠 深入;另一種可能是,思維訓練儘管重要,但在教學中看不見、摸不着,無指標可衡量,怎麼檢查我搞了還是 沒搞?

試論語文課程中的思維訓練

科學地認識和處理語言與思維的關係,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 進行思維訓練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但是它所反映的卻是一條客觀存在的教學規律,不過以前我們沒有認識它, 當然就談不上自覺地運用它了。

 一、語言與思維的親緣關係

思維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和事物內在規律性的聯繫的、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 是一種心理現象。語言作為“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語),是人類用以進行思維活動、表達思維成果的載 體,它產生於社會交際,是一種社會現象。人一旦與社會隔絕,就會既喪失思維能力,又喪失語言能力。作為 心理現象的思維和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都是以社會作為自己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條件。狼孩之所以不具備正常 人的思維能力和言語能力,正是他遠離人類社會的結果。思維能力和言語能力都以人腦為依託,以人腦正常的 生理機制為基礎,以社會交際為前提,是人類特有的本領。

對思維和語言的基本屬性有了粗淺瞭解之後,我們再來討論二者的關係。

1979年,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報》撰文提出了“思想先於語言”的觀點,[1]這是國內學術界首次針對斯 大林於50年代初期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書中論述的一個偏頗觀點:“只有唯心主義者才會談到同 語言的‘自然物質’不相聯繫的思維,才會談到沒有語言的思維。”此後十餘年來,思維先於語言的觀點,為 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贊同。

限於篇幅,筆者不想就此展開論證,只舉出兩個事實來證明周建人先生論斷的正確:其一,兒童在學會説 話(通常在兩歲左右)以前,已經能用手勢、表情、哭聲等來表達許多要求,從五個月開始就能根據顏色和形 狀把玩具進行分類了;其二,古今中外都有大作家發出“語言的痛苦”的慨歎。我們平常人説話或作文,也常 常感覺到“辭不達意”,可見人的思想都要通過語言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是不容易辦到的,因此語言對思想的 表達大都只能是“近似值”。如果認為“沒有語言,人就不可能進行思維”,那麼上述兩個事實便不可理解了 。

從“思維先於語言”的基本觀點出發,思維與語言的關係可作如下理解:

1.語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

語言不是思維的唯一工具,然而,語言卻是思維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維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 的一種。思維作為人腦的一種心理機能,是不顯形、不出聲、不能傳播、不可感知的,它經過語言傳遞之後, 就轉化為有聲、顯形、可以傳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思維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 雲“言為心聲”,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2.思維制約語言

人們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時候,靜態的語言就成了動態的言語。在“言語”這一思維的物化體中,思維是內 核,語言符號是外殼;思維處於主導方面,支配和制約語言,語言從屬於思維,作為運載工具為思維服務。一 個人思維水平的高下,影響到他的言語能力的優劣;概念模糊,表現為用詞不準確;思維缺乏條理,表現為説 話顛三倒四、層次混亂;思維不嚴密,表現為前言不搭後語、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貫通,缺少照應;思維 方法片面,表現為説過頭話、強詞奪理、不能自圓其説,等等。要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從思維訓練入手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

 3.語言對思維起加工作用

語言對思維的表達,不是被動、消極的,而是能動的、積極的。思維具有非離散性和非線性的特點。所謂 非離散性,是指“思維把客觀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映的時候,對象的各種要素在思維中互相滲透、連接,無 法分解成一個個界限分明的單位”[2]。所謂非線性,是指“思維的內容,往往是同時交織在一起的,無法形成 明確的先後次序而有條理上要步步展開”[3]。而語言則恰恰相反。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時候,必須把處於非離散 狀態的思維分解為一個個清晰的單位(即言語的層次),並將其縱橫交織的內容納入在時間意義上展開的直線 軌道(即語句的先後次序)。語言的長處彌補了思維的不足。由此可見,語言表達思維的過程,是一個對思維 進行加工、整理、改造,使之趨於完善的過程。葉聖陶先生所説的“修改調整語言就是調整思想”,就是這個 意思。因此,有效的語言表達和言語理解的訓練,其中也包含了思維訓練。

綜上所述,從語言與思維的關係這個角度看語文教學,可以這樣認為:語文教學所應該培養的學生運用語 言的能力,實質上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輸出思想)和通過語言理解別人的思維(汲取思想 )的能力。語文教師對這一點理解得越深刻,將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的自覺性越高,他的教學效果就 越好。

二、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的結合點

如果説,數學是思維“體操”,那麼,語文課則是思維的“田徑場”。在這裏,思維經受着“投擲跑跳” 、“摸爬滾打”等多項目、全方位的鍛鍊

儘管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幾乎無處不在,但是為了提高效率,我們不能四面出擊、漫無邊際地進行。作 為語文教師,該如何選擇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的結合點呢?

 1.從思維方向把握言語思路

人的思維活動是沿着一定方向展開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時間和空間為條件。思維反映客觀事物,也 離不開時間和空間要素。當思維活動沿着時間意義的直線展開的時候,形成縱向思維;思維活動在時間意義的 直線上展開一段之後,向其它方向折去,出現折向思維;當思維活動以空間意義的背景為依託呈“橫斷面”展 開的時候,成為橫向思維。思維方向在語言運用中表現為言語思路。同三種類型思維方向相對應,言語思路有 縱向、橫向、折向三種。從本質上説,言語思路是思維方向的反映。只有思維方向清晰的人,他的言語思路才 有可能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