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舞蹈《城市變奏》的後現代性

學識都 人氣:1.9W
淺談舞蹈《城市變奏》的後現代性
【摘要】200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舞蹈《城市變奏》以其唯美龐大的局面,激烈的顏色衝擊力和平面的綜合舞美效果吸收的觀眾的眼球。推翻了傳統舞蹈單純以肢體言語表達主題的舞蹈方式,經過服裝、舞美以及多元的舞蹈方式表現了中國城市的似水流年,千般變化,萬種風情。後現代性貫串於舞蹈的一直,打破觀眾的傳統審美之維,給觀眾不同與傳統舞蹈的新體驗。
  【關鍵詞】後現代;多元化;傳統與推翻
  
  一、 後現代概略
  後現代主義思潮由來已久,在西方理論界關注度極高。隨着中國的變革浪潮的推進,大量的外國理論被引入,後現代性也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舞蹈作為文化的重要方面,也不可防止的被後現代性所浸透。後現代性到底是什麼呢? “大致上説,後現代主義思潮是人們對現代性問題的一種全盤反省和根本價值的消解。作為後現代生活、後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的產物,它孕育與現代主義母胎中,並在ˋ二戰ˊ以後與現代性逐步別離,而成為一個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諸方面推翻既有次序、重新闡釋歷史和謬誤的非中心主義話語。”後現代的特徵很多,我們在這裏單就舞蹈中所表現的後現代性特徵停止闡述。《城市變奏》中最突出的表現的了多元主義、世俗化以及意義不肯定性。
  二、 城市的變化自身就是多元文化衝擊的結果
  舞蹈作品中首先就用了多元化的服飾來突出“變化”,隨着時間的推移舞蹈演員的服飾不時變化。從古代到現代,人們的服飾變化表現了人們審美的不時變化。隨着社會文化水平的不時進步我們的服裝也越來越表現為個性和適用。其次,這個舞蹈作品中包含的多種舞蹈方式,有中國古典舞,宮廷舞,現代舞曾經街舞元素。其創意在表現城市的變化,但更突出了文化的多元給城市帶來的生機。多種舞蹈混合呈現,防止審美承受的單調,例如中國古典舞固然唯美但很難與現代生活相分離顯得沒有生機;宮廷舞似乎離百姓生活就更悠遠了;街舞和其表現內容的舞蹈分離也防止了思想的空泛。最後《城市變奏》作為一個綜合的舞台藝術帶來了如此龐大的局面其高科技舞美技術的應用也是功不可沒,突破了以舞蹈為主,燈光為輔的傳統形式,應用舞台的整個空間經過新技術發明空間效果,營造設身處地的意境之中。舞蹈中舞蹈、舞美的多元化淋漓盡致的表現了這種“超真實”。觀眾的思緒完整被這種緊湊的視覺衝擊所牽引豐厚了聯想,減少了觀賞的障礙,這個舞蹈能收到普遍好評其高科技舞美技術的應用是至關重要的。經過技術的恰當應用與舞蹈方式的創新加強的審美感受。在這裏什克洛夫斯基的“審美生疏説”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所謂的“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生疏,使方式變得艱難。增加覺得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由於覺得過程自身就是審美。”
  三、春節聯歡晚會是一場給老百姓看的晚會
  舞蹈編排也會盡最大努力去迎合羣眾傳播的需求,其世俗化是顯而易見的。藝術作為一種體驗和新理性是如何完成的呢?前提就是世俗化,在羣眾的審美接納才能範圍中才幹完成體驗和新理性。依據海德格爾的説法,新穎的方式加上豐厚的內容,使體驗變的愈加真實愈加飽滿,是藝術作品的重要特徵。舞蹈從始至終堅持這個緊湊的構造,看這中國城市的變化在短短的幾分鐘得到充沛的表現,每個觀眾的都體驗到了生命的力氣,歷史的文化進程,國度的繁榮富強,激起了激烈的民族驕傲感。丹納曾經指出:“好像在化石裏面有個動物,在文藝現象後面存在着人。正是人的存在的社會性經過對絕對意義上的“審美自發性”的消取,而最終決議了文藝活動的社會性;由於任何審美髮明行為實質上都屬於一種社會訴求,是人際間的肉體交流”。
  四、傳統與推翻這個對詞語曾經不是第一次呈現在文化視野中了,但是在舞蹈這門藝術中勝利表現的例子還不是多。在舞蹈中簡單的推翻傳統常常會流於空泛以至成為反藝術。我們要謹慎看待傳統與創新,不一定新的就是好的,進步的,傳統的也不一定就是腐朽的,沒有價值的。《城市變奏》中的中國古典元素是一條主線,服飾的不時變化抹不去那讓中國人驕傲的中國紅,街舞的和現代舞的新穎叛逆遮蓋不住那臉譜在中國文化中的.光芒絢爛。在全球化語境裏中國的外鄉舞蹈要堅持鮮明的民族性才幹在後現代藝術中確保本人的位置,吸收和發揚中國古典舞和中國民族舞的精髓分離先進的舞台效果,充實舞蹈的審美意境才幹在全球化時期得到文化認同。《城市變奏》給我國舞蹈以至藝術的開展帶來了啟示,如何把中國的主流價值觀與西方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交融走出本人的文化特徵,不要在西方主流文化形式中迷失本人。中國舞蹈在世界藝術之林作為邊緣性的一門藝術,要進一步的得到肯定必需要增強交流和深層次的對話,在提升藝術層次的根底上還要培育觀眾的審美承受才能,為本人的完善培育堅實的大眾根底。變通創作思緒。要以一種豁達的襟懷和新穎的視角去看待將來的開展之路,例如生態文藝學、生態藝術觀的思想分離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突破二元對立的傳統思想,給舞蹈有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文化作為一種認識形態不管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面臨着後現代性多帶來的衝擊和應戰,舞蹈藝術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局部,要想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在後現代和全球化中反省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也是對我們民族藝術的開展有宏大推進力的。盧卡奇對藝術價值的準繩應該是我們有協助的,“藝術作品(包括羣眾文化產品)的方式自身是我們察看和考慮社會條件和社會方式的一個場所。有時分在這個場所人們能比日常生活和歷史的偶發事情更貼切地調查詳細的社會語境。從個準繩上講,把社會歷史範疇同審美——認識形態範疇熔於一爐應該是興味盎然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王嶽川主編《中國後現代話語》 中山大學出版社,第3頁。
  [2]徐岱著《批判美學:藝術詮釋的邏輯與範式》 學林出版社第88頁。
  [3]海德格爾著 《林中路》 上海譯文出版社 第78頁。
  [4]徐岱著《批判美學:藝術詮釋的邏輯與範式》 學林出版社第103頁。
  [5]王嶽川主編《中國後現代話語》 中山大學出版社,第12頁。
  [6]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 《後現代文化——技術開展的社會文化結果》“前言”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