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駐村工作民情日記

學識都 人氣:8.91K

從駐村工作隊員民情日記可以瞭解他們的工作落實情況是怎樣的接下來是南疆駐村工作民情日記,歡迎閱讀!希望你喜歡!

南疆駐村工作民情日記

南疆駐村工作民情日記1

在寒冷的冬季,我身居鬧市,卻被周鴻的紀實散文集《駐村民情日記》帶回了久違的鄉村,心裏充滿了暖意。該書於2013年11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再版,收錄的51篇日記記錄了作者一年多的駐村心路歷程,既是國務院支援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政策實施兩年來新農村的美麗剪影,也是新時代和諧幹羣關係的最好見證,更是當前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生動實踐與寫照。

周鴻是省作協會員,贛州市委組織部的一名機關幹部。2012年4月。他被派駐到省定貧困村——南康區大坪鄉上期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三農”有着深厚的感情,筆端流露出對農村、農業、農民深情的關切。當他15年後再度回到農村時,看到依舊貧困落後的面貌,不禁慨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簡直難以相信,在基層農村還有那麼困苦的百姓。”當看到村民還在用簡單的獨輪車運糧時,一種“難以言狀的酸楚涌上心頭”。當看到洪水阻隔了村民與外界的溝通交往時,他覺得那洶涌的端午水直搗其心胸;甚至在秋雨連綿,妨礙土坯房改造進程時,他也憂心忡忡:“密集的雨點,像是落在我的心空,讓我隱隱生痛。”

作品並沒有停留於真實而生動地展示駐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業績,那樣很容易成爲一本“流水賬”,甚至淪爲“表功”,缺乏質感和深度。爲此,作者還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學識,站在全局的高度,對當前的“三農”問題進行了理性思考,其中不乏新穎獨到的見解。他深有體會地指出,“做農村工作,其實就是做農民羣衆的工作;解決‘三農’問題,首先要處理好與農民羣衆的關係問題。”針對農村超生和農民佔用耕地建房屢禁不止的現象,他直呼“農村違法豈能一罰了之”。對於糧食直補、農村醫保、新型農村社保等惠民政策,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農民從中得到的實惠和利益被大打折扣,並進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對於鄉村幹部隊伍建設問題,他提出要爲這支黨執政的重要依靠力量鳴冤正名,“我們不能讓他們流汗又流淚,操心有傷心”。對於農民這一羣體,作者一方面給予由衷的讚美,認爲他們“就像那滿山遍野的.艾草,樸實、謙遜、奉獻,每一縷清香都沁人心脾,也耐人尋味”,另一方面也對農民傳統的小農意識進行剖析,提出應把教育農民、改造農民作爲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認爲“對於農村的公益事業,如果大包大攬,羣衆在旁邊當看客,容易形成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字裏行間滿含着對農民的深情和對農村脫貧致富的期盼。

尤爲難得的是,作者的這些思考,不是泛泛而談,更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理有據,夾敘夾議,融會貫通在整個作品中,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實踐基礎之上,因而覺得實在、可信、可行。正是在組建村民理事會的過程中,他感覺到“農村的事要由農民做主”,並從中感受到“農民是偉大的,實在小瞧不得”;正是在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的政策宣講中,他深深體會到“真正偉大的力量蘊藏在人民羣衆之中,只有讓老百姓懂得爲什麼要改,明白爲什麼能改,知道怎麼去改,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內生動力”;也是在文化廣場建設徵地、拔掉最後一戶“釘子戶”後,他發現不能先入爲主地把老百姓當成“刁民”,而應多站在百姓的立場想問題、辦事情,儘量滿足他們的合理訴求,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援,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拔不掉的釘子,甚至根本就沒有要拔的釘子”;更是透過產業路的免費徵地這件事,作者強調“沒有落後的羣衆,只有不會做工作的幹部”,只有身入,才能心入。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段駐村工作經歷,沒有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沒有真正把羣衆當親人,與農民交朋友,是難以有這種真情實感,也難以產生出這些富有真知灼見的思想的火花。

南疆駐村工作民情日記2

今天上午8點10分,馮傑、楊迪我們一行三人按照約定計劃,繼續走訪,剛走到半路,突然下雨,不得不改變計劃,駕車到鐵匠灣,由於到鐵匠灣山路坡陡彎急路滑,我們將車停在路邊,繼續行程。

沿着小路,一路打聽,半個小時路程,終於到達村監督委員會主任楊小香家。因爲事先沒有打招呼,他正在幹家務和農活,打掃衛生、餵雞、餵豬,簡單瞭解情況後,他家也很拮据,除了餵養雞、豬,土地也很少,種地也僅僅維持生計,父親、兒媳和兩個孫子都在家,房子是土坯和木頭結構,房頂上曬着包穀,新建了一間太陽能洗澡間,退耕還林後政府補償很低,家庭收入渠道少。

與楊小香道別後,9點40我們繼續走訪,順着山間小路,隱約聽到了機器的轟鳴聲音,循着聲音,一路爬山,沿途水溝生活垃圾隨時可見生活垃圾,還有塑料瓶、塑料袋等垃圾匯聚在一起,20分鐘後,看見挖掘機正在施工,擴寬上山道路,進展順利,按照進度一個月後可通車到山頂,山上的茶樹可以有效開發。

返回駐地後,14點左右,村支書接到通知縣明查暗訪組馬上到村委會,檢查駐村工作隊在崗情況,馮傑、楊迪我們三人正好在辦公室商量採山坪的工作計劃報告,明查暗訪組問了一些生活情況、前段時間工作開展情況和扶貧工作的想法、建議。今天很匆忙,也很充實,雖然忙點,也有收穫,採山坪生活垃圾如何處理、怎樣才能爲村民增收等問題讓我感覺肩上壓力好大,如何改變採山坪的現狀,讓農民真正脫貧致富,我們只有努力工作,想方設法,儘自己最大能力做事。

南疆駐村工作民情日記3

目前,全縣正在開展貧困村及貧困戶脫貧規劃,這是一項政治任務,關係重大。這項工作需要入戶統計各種基礎資訊,任務量大,但我們必須走訪所有貧困戶,瞭解其住房情況、土地情況、子女情況等,找到其致貧原因及發展需求,爲其建檔立卡,因戶施策,爲編制脫貧規劃實現精準扶貧打下堅實的基礎。規劃編制中,難的是項目規劃的申報、新型經營主體或規模化產業扶貧規劃的編制。這需要將村子的實際情況瞭解清楚,選擇適合的項目。經過調研,我們村的劣勢在於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土地瘠薄,種植業靠天吃飯;養殖業規模小、缺少資金,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全村貧困人口多,外出打工少;村民瞭解新政策、新項目渠道有限,有“懶得折騰”的思想觀念。我們村的優勢在於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班子,素質高,養殖業有一定基礎,附近有石城山森林公園等免費旅遊景點,有幾個致富帶頭人。

之所以要協助組建若干個養殖合作社,是因爲我村有具備養殖技術和經驗的農戶,有一定的養殖基礎:1個養雞標準化養殖小區養雞2.4萬隻,養羊900多隻,養牛300多頭,1戶養大鵝800多隻,1個家庭養殖農場中500只小笨雞,50只鴻雁,12畝水面的養魚面積等。但是現在散戶養殖,規模小,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可以由村支部牽頭,組建養殖合作社,產業扶貧資金,以若干戶養殖大戶爲主體帶動貧困戶入社,實現規模經營,提高效益,帶動貧困戶增收。經過到木蘭興牧養羊合作社參觀學習,瞭解了執行模式,我們有了進一步的明晰的思路。

之所以要協助建立綠色生態循環養殖觀光示範園,是因爲當前人們都很重視食品安全,農民房前屋後大都有個小菜園,可以用“私人訂製”的方式,進行“農地代種”和“畜禽代養”。“農地代種”是將農民的“小菜園”“流轉”給城市居民,農民爲其提供綠色有機蔬菜;“畜禽代養”是私人訂製畜禽,爲消費者提供放心的副產品。生態園更加突出循環生態綠色特點,採取“水稻地養鴨、玉米地裏養大鵝、林中養小笨雞、橡樹籽餵豬、山坡地放羊”等方式。一方面可以爲農戶解決資金和銷路問題,另一方面消費者可獲得綠色農副產品,免費獲得體驗種植和養殖的樂趣,農村免費住宿,免費遊覽石城山、花砬山,免費採摘蕨菜、榛蘑等。

之所以要改建村民文化活動室,是因爲村內沒有村民辦事和文化活動場所設施較落後,沒有供暖設備,不能滿足村民活動需求,並且閒暇時間村民文化活動匱乏,容易賭博;有些村民“信教不信黨”,不利於黨的工作開展。因此,擬改建廢棄小學爲“村民文化活動室”,分爲“村民事務代辦服務室、村民致富資訊宣傳室、黨員活動室、文體活動室、圖書室”等,主要功能爲:幫助村民代辦各種事項;宣傳黨的政策,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定期組織村民觀看致富經等致富案例,分享致富經驗,轉變傳統觀念,樹立脫貧信心,實現“扶貧先扶志”;聯繫農科院專家來村講課,推廣農業技術,並組織成立合作社等新興主體,實現“扶貧先扶智”;組織開展黨員活動,提高黨員意識;開展文藝和體育活動,豐富村民文化娛樂生活;提供農業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書籍。透過建設活動陣地,弘揚正能量,愉悅身心,營造良好的道德風尚。

此外,也要想辦法做好其他事情,建立新民村微信公衆號以及微店,淘寶店,統一平臺銷售和推廣農產品,宣傳石城山森林公園等;建立新民村資訊共享微信羣,邀請村民以及村在外工作、上學的人員加入,號召其爲家鄉做貢獻,實現村民網上交流致富資訊;統計貧困戶青少年學習需求,聯繫有關培訓學校,實現教育扶貧;向農戶宣傳金融扶貧政策,爭取資金支援;聯繫社會力量,幫助特殊困難人羣等等。有了重點工作思路,心裏有底了,但每件事都需要仔細研究,找到合適的人,做好項目規劃,時間緊,任務重,我必須只爭朝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