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79W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較爲抽象,學生較難理解,應量多用學生熟悉事物作比。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的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反思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反思【一】

一、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同學,尊重每一個同學,給每一個同學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都能透過生物課的學習在原有的水平上獲得發展。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課程內容多樣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從生活中出發設定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入探究角色,開始探究活動。

2、體現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樂於探究DNA親子鑑定之迷,勤於動手繪製圖表和模擬製作DNA分子組成染色體,善於觀察問題,勇於提出問題,組內合作分析和解決問題,組間互相交流,達到全班同學共同攻克疑惑的目的。

3、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以知識爲載體,滲透科學的觀點,以DNA親子鑑定爲線索,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意識到爲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科學知識,從而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透過學習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素養。

二、教後反思

本節內容較爲抽象,學生較難理解,應量多用學生熟悉事物作比。透過本節知識,學生基本瞭解到親代怎樣將遺傳物質傳遞給後代,也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關於染色體、DNA、基因、性狀之間的關係,學生在初一已經有初步瞭解,本節課講知識加以強化,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易懂。關於生殖細胞的形成過程,教師不要操之過急,可以設計多個習題,一點點加深難度,從一條染色體,一對基因導多條染色體,多對基因,從畫圖的形式到抽象的數字,儘量使學生在第一次接觸這種形式時就有一個清晰正確的印象,爲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成功點;突出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時間、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學生真正成爲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合作者和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生疑,透過推理釋疑,把獲得的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小組合作討論,積極動腦思考,有機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科學素養這也是走向社會終身獲益的能力和方法。

2、創新點:設定有難易梯度、有理論和實踐相聯繫的閱讀提綱,爲小組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搭建平臺。

3、機智點:在各學習小組間討論時協調、組織,宏觀調控。

4、不足點:本節內容由兩大塊構成的:一是染色體與基因的關係;二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環節設計的也比較合理,但上課的過程中,還是急於求成,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分析時間,急於將問題直接給出,這也是不符合以學生爲主的教學。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在短短的45分鐘學到最多的知識,將知識內化。有的時候我也在想,既然強調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多學,如果將每節課的知識點列出來讓學生自己看就行了,何必要讓老師費這麼大的勁去備課,去授課?但我又想,作爲老師,我們做的工作是將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讓枯燥的知識在老師的引導下,變成趣味性強、變得容易理解。生物學科本身就是一門趣味性相對較強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寬廣,如何在課堂改革的大背景下讓生物課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這還是一個長期不懈探索的課題。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反思【二】

【亮點】

1.充分利用資訊技術

本節課充分將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利用懿文德軟件的交互性,讓學生利用電子白板組圖編輯,課上運用了大量圖片、

錄像、錄音、模型等素材,變抽象爲形象,高效地幫助學生掌握了重點難點。

2.合作學習

給學生時間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合作意識。

讓四名學生表示兩對染色體,胳膊上貼上不同顏色的彩紙,表示成對的基因,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演示生物在產生生

殖細胞時染色體、基因的分離規律,活躍氣氛,激發興趣。

3.關注全體學生

課上能關注學生認知水平和個體差異,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在學習活動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和

感悟,達成三維目標。

4.注重內容呈現方式

課件上的所有圖片、文字、錄像都能任意拖動組合以及刪除,利於學生編輯創造。

課堂小結以知識樹的形式呈現,簡單清晰,便於學生

板書濃縮了本節課的精華,條理清楚,簡潔明瞭,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

5.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課堂上對各小組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回答問題、參與態度等方面的表現用EXCEL表柱形圖來體現,激發學生興趣;用

比賽登山的方式對學生在知識的掌握程度上進行趣味量化體現;爲了檢測學習效果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習題利用競賽

的形式對學生的進行評價,這樣不僅有利於知識的鞏固、理解、深化、提高,而且能活躍氣氛,激發興趣。

6.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利用本節已經掌握的知識討論分析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的區別,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7.形成知識框架

結束語“子代擁有父母傳下來的基因,是不是就一定表現出和父母相似的性狀呢?爲什麼有的性狀沒有顯示出來?

它們去哪裏了?雙眼皮的父母爲什麼能生出單眼皮的孩子?”爲下一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作鋪墊。讓學生形成有關

遺傳與變異的知識框架。

【不足】

1.學生在錄課時比較緊張,不如平時上課活躍。

2.教師語言口語較多,第二個內容: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雖然利用了情境模擬、練習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本節的知識,但本人認爲講述內容不太透徹,如“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以及基因透過精子或卵細胞進行傳遞,染色體數減半,這對遺傳有什麼意義?未充分說明,但好在練習過程中有學生讀書說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這句話時,教師進行了及時補充。

3.本校學生少,八年級生物課時少,學生有會考壓力,又因爲本人需要給學校20多位教師進行優課或自薦課的錄課,錄播室只有一間,按錄課時間來說八年級學生已經不適合錄課,等於知識重現,學生和教師像演戲一樣,因此本節課我是用七年級學生錄製的,課前上了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課堂表現尚可,但課上知識延伸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