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的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2.08W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透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下面這篇文章就是描述提高教學議論文的效率的反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議論文的教學反思

高中學生比起初中學生生活閱歷進一步成熟,思考能力進一步提高,有了更多素材,寫好議論文應該不是難事。尤其必修三四冊後的8個寫作單元,分別從論點確立、論據選擇、如何進行論證等方面進行科學指導,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逐層逐項練習,會有利於學生議論文寫作提高。

我校作文教學現狀是高中生不會寫議論文,甚至不知什麼是議論文。一提到寫議論文,學生就手足無措、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即便“逼”他們動筆,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個別學生甚至連議論文的“格式”都不懂,或論點不明,或論據不足,或論證不力,或結構混亂。寫不好加上不想寫,使得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步履維艱。

一、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論述。好多學生碰到一個論題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開。

2、不會論證分析。論證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但具體到"如何擺"和"怎樣講"時,卻不甚得法。簡單點說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論點和論據連接起來。往往是論點一擺,再緊接着就是“例如”,或者寫上幾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結束了。中間沒有闡釋句,對論據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

3、材料積累不夠。舉例不過那麼幾個:中國的屈原、項羽、司馬遷、張海迪,外國的愛迪生、牛頓、居里夫人。即便列舉出來也不會多角度尋找與論點的關係,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爲觀點服務,說不出道理,爲了湊足篇幅,只好寫些不着邊際的話。

二、教師的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作文教學存在重記敘文輕議論文的輿論導向。一些專家認爲高考作文應寫富於生活氣息的活生生的記敘文,大力提倡寫記敘文。它可以讓學生關注自身生活,有話可說。而認爲議論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過高,學生不會寫就不要寫。因此,這導致一線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忽視議論文。久而久之,學生也認爲議論文不會寫無關緊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不重視議論文教學。許多教師迫於應付種種考試而疲於奔命,卻忽視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如速讀習慣、作讀書札

記習慣、使用工具書解疑的習慣等等。有時爲了趕進度,隨意壓縮課時,把教材內容擠成“壓縮餅乾”硬餵給學生,結果食而不化,嚴重影響了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3、議論文教學只把傳授議論文的基礎佈局和寫法方法當作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法寶,只講解與論點、論據、論證有關的寫作知識,或單一的指導學生議論文的結構,卻沒有或很少針對論證分析進行教學,以致於學生似乎聽懂了該怎麼寫的道理,掌握了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會論證分析,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絲毫沒有解決。

針對議論文寫作存在的雙方面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怎麼辦?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則:對症下藥、事半功倍。纔是改變現狀的解決之道。

一、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重視議論文教學。

不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都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文體,而且從某一程度上看,議論文比記敘文更加重要。議論文是用邏輯、推理和證明,闡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的一種文體。

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議論文的這一特徵要求學生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駕馭能力。可以說議論文寫作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寫作,可以鍛鍊他們的思維,使他們的心智快速成長起來。同時議論文寫作的高要求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閱讀面和視野的擴大都有重要意義。

分析20xx年至20xx年的高考題目,有一大半題目也比較適合寫議論文。如xx年的《人與路》,xx年的《綠色生活》,xx年的《品味時尚》,xx年的《拒絕平庸》,12年的《憂與愛》。這些題目相對而言,記敘文寫作難度要大。而寫議論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遠,更具備現實意義,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師應該把議論文教學提升到與記敘文教學相同的地位,重視議論文教學,同時也要對學生強調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改變觀念。

二、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並學會挖掘、運用素材。

首先,指導學生建立“論據收集本”, 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備庫。同時,教師在每天的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在課堂上分享。也可以讓同學們把素材本互相傳閱、交流,這樣一個同學所積累的素材變爲全班同學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楊瀾當年放棄央視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新聞傳播學,而今成爲我國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這一素材透過大家討論,發現這個素材可以用於:學會放棄、堅持等話題之中。學生透過這樣的機會,素材積累增加了,素材運用方向也增多了。

其次,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思考、挖掘素材運用的主題,選取不同的立意角度,針對具體文題提出符合題意並具有文化價值的論點,就能夠達到舊瓶裝新酒-創新的目標。例如:學生平時非常熟悉的"司馬遷發奮著書"的素材,很多學生會從司馬遷在逆境中奮進,還會從司馬遷不畏艱難著書等方面來利用這些素材。但是如果學生從更深的角度如"學會放棄,舍小我全大我",以及從相反的角度如"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當時的社會制度又怎麼會有司馬遷的發奮,又怎麼會有《史記》的流傳"等,這些相反或者是更深層次的角度進行立論,這對於學生的素材出新也是一條便捷的途徑。長期堅持,學生透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積累一定量的具有文化內涵的論據素材以及形成對於文化現象的思維習慣。所以,素材積累不僅要多而精,更要會思考和運用。

三、教師要經常推薦優秀議論文,擴大學生閱讀量,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學習的特點是舉一反三,厚積薄發。沒有金字塔形的堅實的基礎,學生是很難登上議論的高峯的。教師應積極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議論文,擴大學生議論文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教師可以推薦《雜文報》、《雜文選刊》、《南方週末》、《中國青年報》等報刊上的優秀議論文,與學生一起品讀。由於這些文章貼近現實,所以學生感覺容易親近,也容易從中學到議論的真本領。 2

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習慣對一個人很重要,良好的習慣可以使人受益一生。葉聖陶先生十分注重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一些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也同樣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魏書生、錢夢龍、於漪等。我們要提高學生議論文閱讀能力,須讓學生養成以下幾種習慣:經常聽廣播看報紙的習慣,瞭解國內外大事,關心社會發展;快速閱讀的習慣,不求一目十行,但須透過迅速瀏覽,迅捷把握文章觀點;勤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不斷積累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充實自己的生活;認真書寫的習慣,儘量做到筆畫有來歷,書寫整潔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