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觀後感(精選4篇)

學識都 人氣:2.26W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童觀後感(精選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童觀後感(精選4篇)

幼童觀後感(精選4篇)1

現在,作爲中國當代的大學生,我們的身邊充斥着這樣的人與價值取向:唯出國是瞻。當我置身其中,彷徨迷惑之時,我看到了《幼童》這一紀錄片,它讓我看清了我,作爲正在培養的一名中國大學生,該有怎樣的目標與選擇。

派遣幼童到美國留學,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門就是15歲的一羣小孩子,是帶着怎樣的壓力與疑惑?可他們又同時承載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而這個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許,它是實現中華自強的夙願。這其中又夾雜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們,就這樣上路了。莫問這樣的路途,這樣的重量是否該交付一個小孩子去承擔。

雖然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墮落者,但他們中的多數終究是飽含着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而更讓我們有所觸動,甚至是震驚的是,他們之中居然有人是因爲學習過於刻苦而夭折的。

對比今天的年輕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爲了自己的祖國?那些一去而不復返的所謂“人才”真的值得我們欽佩、嚮往嗎?

我想:只有將個人志向與祖國發展結合起來的人,才稱得上是身負責任感的真正英雄。

我願成爲這樣的人而奮鬥!

幼童觀後感(精選4篇)2

——個榮耀而悲傷的民族故事

派留學生出國,本來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專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國卻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演進過程。中國幼童留美,首開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中彌足珍貴的一頁。

雖然容閎遠去了,他那120個幼童也早已遠去,但這個百年前的傳奇演繹過一羣孩子的悲歡離合,一個古老國家的跌宕命運,讓人久久不能釋懷。他們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驚濤裏的遠航者,引領落後愚昧的中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維艱。他們歡笑、哭泣、成功、失敗,他們親歷百年的激盪,被遺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讓人着迷。他們深入西方文化中並受到真正的尊敬,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回國後作出傑出的貢獻。時至今日,這樣的傳奇已是鮮有所聞了,留學生們總找不到歸屬感,我想兩代留學生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年齡吧。

幼童的歷史真切的展現在我們面前,他們是民族的驕傲,讓人讚歎也讓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膚淺和無知,以他們的能力獲得更大的成就,中國現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紹儀這樣能獨當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個榮耀而悲傷的民族故事。

幼童觀後感(精選4篇)3

看《幼童》是一種幸運,這真的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記錄片也可以這樣深入地撞擊一個人的內心,讓我在數月後的今天,依舊珍存着那份感傷,那份慨嘆。

胸懷大志的容閎最終也未能圓滿實現自己的抱負,當我在屏幕上凝望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時,我試圖掙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我試圖回溯百年,與那些百年之前的靈魂對話,我試圖追問,是什麼,讓這段原本可以輝煌的留美歷程最終黯然收場?難道責任僅僅在清廷嗎?

是的,我們承認,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須付一定的責任。但是,這僅僅是清政府造成的嗎?留美的幼童完全是無辜的嗎?西方活躍的思想和先進的技術,促使他們學術的進步;與此同時,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記了對祖國的承諾,一味沉浸在西方社會的娛樂和活動中。

回看今日,“留學生”已經是一個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當赤裸裸地面對一種異質文明時,衝突——文明的衝突使我們憂心,憂心當今的留學生,離開了昨日的母親,忘記了歸國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們終需銘記:永遠,熱愛我們的祖國。

幼童觀後感(精選4篇)4

剛剛終於把5集紀錄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動,或更確切的說,是振奮。

1870-1881年,中國官派留美學生的學習經歷,這段歷史,不僅是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憂國官員的創世之舉,更是容閎先生在1852年就定下的歷時十八年才實現的一個持之以恆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卻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了一個個將永遠被後人記住的傳奇故事,而他們回國後所成就的事業與成績,更是對這項幼童留美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觀片後,有幾個感想,還深深地讓我沉思:

1、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堪稱真正的戰略家與愛國者,他們看事的深遠,籠絡人才的用心,振興衰亡王朝的奮鬥,當體現在留美幼童這件小事上時,是如此的深刻與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運的讀完大學的(詹天佑與歐陽庚),有不幸早逝客死他鄉的,又尚未完成大學學業便被召回國內的(絕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戰,中日甲午戰陣中戰死殉國,甚至還有違抗召回令,逃跑滯留的同學(容暌(kui,好像不是這個字)和另一位譚姓同學)。 但無論如何,這批幼童在他們或短或長的人生中所成就的東西,應該是他們最難忘的回憶。

3、當庚子賠款留學生在20世紀初期重新繼續起這段歷史時,歷史又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兩批學生走的都是同樣的線路,先從海路到達舊金山,再坐火車橫跨美洲大陸直達斯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過,在斯普林格接這批學生的已經是容暌,而不是40年前的容閎了。時光流逝,歲月無情,但歷史仍然繼續前行。

4、容閎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國康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希望我今後有機會去那前往拜訪憑弔一下。

再說一個花序吧: 雖然幼童留美學生中沒有去康大的,不過在庚美賠款學生的一張合照中,出現了康奈爾大學的橫幅。哈哈,Cornell, 雄起!

總的來說,這部紀錄片拍得很好,爲我們展開了一部一百多年前發生的看似普通卻將註定影響深遠的事件,一部對於與這件事相聯繫的人特別是對於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