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3篇

學識都 人氣:3.23W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3篇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篇1

初讀《挪威的森林》,大概就一週前吧!之前有好友力薦過,但苦於沒閒暇時間來翻閱觀看,對此一直都懷有莫名其妙的愧疚感,有負於好友的一番好意,又因此機會得以窺探一二,幾經波折甚是有緣啊!或許是內心深處隱藏着敷衍了事的態度,翻閱的速度太過匆忙,導致如今提筆忘字,不知從何而來蹤跡難尋。腦海裏呈現出斷斷續續的畫面,不曉得用什麼美好的字眼來描述更爲貼切!無可奈何還是伏案執筆,好吧不磨嘰,恕我娓娓道來。

“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旅行,喜歡一個人,喜歡上課時一個人孤零零地單坐?”“哪裏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非常喜歡書中的這段對白!簡單明瞭闡述了沒人能適應的了孤獨,只會慢慢習慣一個人的生活。

就好比如今存在的龐大羣體“宅男腐女”,新鮮又頗爲貼切的代名詞,日益月滋衝擊着現實社會。並不是這類人羣不善言辭缺乏交際,而是過多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願多去外出交流溝通,也許是習慣一人安靜享樂的品質生活,聽音樂看書寫字,過着文藝範的日子。但這類生存模式貌似只侷限小衆。害怕孤單又不願合羣,自相矛盾的羣體動物。肆意妄爲的盡情放縱,卻無法揮霍內心的孤獨。像歌中所唱到那樣,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單。

“現實世界裏,很多方面人們都在互相強加,以鄰爲壑,否則就活不下去。”挑剔耍手段玩陰謀乃相處常有之事,層層過濾篩選最後留下什麼?人以羣分物以類聚的相處之道,可紅顏知己不挑三揀四,也就那麼屈指可數爲數不多。書中的主人公也大致如此,木月去世以後,再沒找尋到方使交心的同性。永澤充其量就一生命中的過客,加以點綴徒增無奈,或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鄰。”孤獨是你人生的必修課!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那麼熱情公道,直子那麼溫柔漂亮,初美簡直近乎完美,直子的姐姐品學兼優。然而,這樣集衆多優點在一身的人,結果卻出乎人意料之外,都相繼自殺生亡。無一不連人嘆息與感嘆。更多的人懷念美好往事的背後,卻漸漸淡忘了痛苦不堪的一面,悲傷使人刻意迴避不願重提。

在衆多的痛苦接踵而至前,許多的人的更願意逃避現實,獨自一人揹包在外旅行,但終究不是什麼良全其策,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現實,飽受精神世界的折磨。其實一個人內心再怎麼強而有力,所能承受的情感也是有限的!表明看上堅強的人,也承受不了心靈上摧殘。“但無論事態看上去多麼令人悲觀,也必定在某處有突破口可尋,倘若周圍一團漆黑,那就只能靜等眼睛習慣黑暗。”

“不迷惘和痛苦的人哪裏能找得到!”問一個簡單的題,你喜歡什麼知道嗎?聽過的回答不計其數,但答案總是千篇一律的,最後歸納總結剩下的不過是“華而不實的夢”。我並不是嘲笑譏諷他們!引用三毛所說的一句話,“理想與夢想的區別在於:理想是一種可能實現也不可能實現的觀念。夢想,可以想的天花亂墜,要實現起來大半是不成的。”很多時候我們好像真的搞不清楚,也不知道在堅持什麼所以然,對待明天與將來茫然失策不知所措。在衆多抉擇面前丟失了自我,迷惘與惆悵相互交織着內心。“倘若心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

讀過《挪威的森林》的人,也許更多的是沉寂在淒涼悲傷的情景中,往往忽視了樹上春樹創作的初衷,未曾想過希望別人瞭解自己,誰的青春不迷茫!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篇2

從我讀《挪威的森林》到今天,寫這篇文章已經很久了。我已經忘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記得大致的情節。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並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爲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於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3點:

1、小說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鬱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爲是件好事。我認爲生理的宣泄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鬱,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藥物來減輕疼痛一般,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後,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麼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擡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2、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症了。

3、有人認爲: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直是這樣做的。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後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人的生活經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與溝通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爲人性的完美就在於它的真實,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爲年輕,所以憂愁。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

對《挪威的森林》一書,我沒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你不能強求我接受你們的觀點一樣,知人論世或者論世知人同樣重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與行爲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那麼渡邊的失落與頹廢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合理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困擾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誰讓這本小說浮出水面並如陽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說真是村上自己的實力的話,我想很多文學好者應該知道很多的大師們他們的作品一開始是無人問津的,比如畢加索,卡夫卡,司湯達等,因爲某個知名的評論家發現了這些金並使之袒露與塵土之外,然後衆人發現了這塊金。看來伯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我們知道一部文學作品的傳世,作者、讀者、評論缺一不可。如果說作家的文字如鷹的話,那麼讀者與評論者就是鷹的兩翼,只有三者夠強勁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所以我們的評論家在評價《挪威的森林》的話是否全面,這是一個問題,至少我沒有看到有關這本書的不好的評價,可能是我見識短淺吧,但是我願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發表意見。你喜歡而我不喜歡,你不能因此指責我淺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纔會滿園春色。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篇3

這兩天在看《挪威的森林》,那是十年前流行的書,好在我不是趕時髦的人,還看得頗有滋味。

看完後覺得有點無趣,作者沒有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間,所有的事情都塵埃落定,所以也少了一些可以玩味的東西。寫少年懷春的書多得是,無非時代背景不同,戀愛中遇到的問題不同,可惜孤獨症這個與衆不同的戀愛問題,作者並沒有再深刻挖掘,雖然書中交代了直子生病的原因:一是家族遺傳,二是屢受親人自殺的心理打擊,可惜我還是覺得把她寫得太正常了。

孤獨症是折磨自己又折磨別人的一種心理病,經常情緒失控,讓周圍的人身心疲憊,而作者眼中的直子完全是一個乖巧懂事,溫柔體貼的女孩,可能是渡邊比較少和直子在一起的原因,所以在我看來,直子的死和輕舞飛揚,或者丁香花的死也就沒有太大的不同了,都是生病死的。

還有一點感覺,就是日本女孩和男孩交往的方式讓我有點不適,總感覺假假的,說話的內容更是不一般,動不動就講性,不過本書寫得好恐怕也在於把性這麼濫俗的事寫得美妙脫俗吧。

通篇看完,小說呈現出一種淡淡的哀傷,夾雜在青春年華中,淡得尤爲深刻。書中經常出現富含哲理的對白,特別是那個考試的男生,經常出語驚人。可惜和綠子的對白沒什麼特色,而綠子的話最多,所以在我看來綠子對作者而言並不是最佳選擇。

而作者的比喻常令我歎爲觀止,描寫兩種不同的沉默,“好像小石子落進了無底的深井”,“好像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很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