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這麼表達感情的

學識都 人氣:1.56W

寶寶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感情,那麼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寶寶是這麼表達感情的,歡迎大家閱讀。

寶寶是這麼表達感情的

  

情景一:哇,我好喜歡你這個寶寶啊!

①我有我的探測儀

越小的孩子,越沒有象徵化的能力。他靠實打實的接觸,才能對眼前的這個東西有點明白。

比如,兩歲的孩子爲了知道塑料是什麼,把塑料放在嘴裏吃起來,你跟他說,不能吃進去,他還是會繼續,然後你就只好掰開他的小嘴巴了,把那個鬼東西找出來。

再比如,你剛剛給他煮了小餛飩盛到小碗裏,他馬上就要抓起來吃,你跟他說,很燙,要等等,沒用。他不知道“燙”是什麼,那個時候,他只想抓起來吃或者抓起來玩。你只能抓着他的小手去摸很燙的東西一下下,他不由自主縮手了,纔可能懂了什麼是“燙”,但下次,他可能還是要這樣再來一遍。

這就是1-3歲的小寶寶的特點,他們不像成年人,你說很冷,我就知道那得多穿點,你說很燙,我就會很小心,你說那是大便,我絕不會摸。因爲這些對我們成年人來說,都太熟悉了。成年人根本不需要每次看到大便,都要用自己的腳踩踩這是個什麼東西。這個階段的寶寶,就是用身體的一部分,尤其是嘴巴,來接觸周圍的很多東西。一句話,就是他們覺得自己的嘴巴是最可靠的探測儀。

大家肯定見過,一個小寶寶咬另外一個小寶寶的狀況吧。

②人家只是喜歡她

2-4歲大一些的寶寶,除了用嘴巴以外,他們逐漸可以再信任另一個探測儀了,就是自己的手或者腳。用手抓搶玩具、使用手臂的力量爬欄杆、用手抓別的小朋友的頭髮、臉,可能還會用腳踢別的小朋友。

小孩子之間的交流,跟我們絕不一樣,我們認爲只有討厭一個人,纔會去抓那個人的臉。因爲“抓臉“被我們理解爲是欺負人的行爲。我們賦予這個行爲一個意義,但這個意義在小孩子之間,不一定是真實的。也就是孩子在沒有被欺負的時候,父母認爲孩子被欺負了,這是典型地投射。結果是,孩子喪失了和其他孩子自由打交道,並且從互動中瞭解自己的真實體驗的空間。

寶寶用力地抓另一個寶寶的臉,是用行爲表達他的此刻的情緒,尤其是還不能完全駕馭語言的寶寶。這些情緒裏絕大多數是:哇,我好喜歡你這個寶寶啊!我要抓你。

爲啥抓臉呢?因爲一般這個高度最合適,寶寶認識一個人一定是先認識他的臉,就像寶寶喜歡盯着媽媽的臉看是一樣的。寶寶透過對方的臉才能確定對方在自己眼前,所以如果寶寶哭鬧的時候,你給他一條媽媽的大腿讓他抱着,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媽媽抱起寶寶,讓寶寶看到自己的臉才能安撫寶寶。光有媽媽的聲音肯定也不行。這就是寶寶抓人容易抓臉的原因,不是因爲他要撕了對方。

③這時媽媽怎麼辦

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們無論是看到自己的寶寶抓別人,還是被別人抓,都不要馬上理解爲是欺負和被欺負,而是看做這是兩個獨立小人兒之間的交流方式,你在中間做個調控者,確保不會有寶寶真的被抓傷就好了。

假如,是你的寶寶抓別人,透過你的觀察和感覺,並不像是敵意的攻擊,你可以說:哦,寶寶很喜歡這個小妹妹是嗎,你是不是想摸她的臉呀,那你輕輕摸一下。同時,你還需要跟小妹妹說,小哥哥很喜歡你想摸一下你的臉可以嗎?通常,兩個寶寶都是願意的。如果小妹妹表現出不願意的樣子,你就對寶寶說:寶寶,小妹妹不喜歡被摸喲!然後快速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如果你看到別的小朋友的手正伸向你家寶寶的臉,你不要太緊張地喊:不要抓妹妹的臉!因爲,伸手的小朋友透過你聲音裏的緊張,被自己的行爲嚇到,他本意可能不是想要做傷害的事情,而是不知道怎麼合適的靠近另一個小朋友。

另外,我們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危險,就太過於緊張,也會傳遞給自己的寶寶,讓寶寶一下子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接下來被暗示的恐懼就會出現,寶寶通常就會哭起來,基本上這樣的哭,都是配合媽媽內心的恐懼而哭。

如果這種情況總是發生,寶寶就會覺得出去玩很危險,別的小朋友很危險,不安全的種子就被種在了寶寶的心裏。孩子對外界的整體認識,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看到的媽媽對外界的認識是什麼樣的。媽媽對真實的危險的判斷,與對自己想像中的危險的判斷,這種模糊的、混淆的狀態將會植入到孩子的內心。

那怎麼做呢?當你看到那雙“魔爪”過來的時候,你可以相對溫和地一邊抓住那隻手,一邊對手的主人說:你是想要摸妹妹的臉嗎?你是不是有些喜歡妹妹,想跟她一起玩呀?不過,我們得先問問妹妹願不願意被你摸,好不好?接下來,你既可以問自家寶貝願不願意,也可以鼓勵想要伸手的寶寶自己問小妹妹。

情景二:打不過爸媽,我只好打她

①哥哥真的打了我

最難處理的,恐怕就是一些的確有攻擊性有敵意的孩子了。比如,大一些的孩子仗着自己身體大一些,就搶小孩子手裏的玩具,或者玩滑滑梯,把小孩子往下推。我看過攻擊性隱藏得很好的孩子,大人在的時候,這個孩子表現得對小一些的孩子很友善,但是趁大人不注意,就會打小孩子。

有些攻擊性在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裏面,比如稍微推搡一下,輕輕地試探性地踢一腳小夥伴。我們需要理解,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不激烈的,或者比較柔和的攻擊性的呈現,是必然會出現的。

這是他透過他人的弱小來滿足自己是強大的需要,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那麼一點或一些類似這樣的人性。也可能是他們用這種方式試探大人的反應會如何,想要大人告訴他們邊界在哪裏。因爲他們對自己的邊界尚不能控制,這是學習邊界的另一種方式。

對於一些攻擊性特別突出的孩子,心理學的理解是,他們沒有被父母較好的理解,反而被過多的理性教育。比如,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搶玩具,被大人當場批評:你是主人,你怎麼能和客人搶呢,你這樣太不懂事了,你這樣很不禮貌,你大一些,得讓着弟弟才行。

這種批評,浮於對於孩子行爲的表面評判,而且一概而論地定性他是怎樣的一個人。試問,誰願意被這樣對待呢?

孩子在被這樣對待的時候,心理體驗是被指責被批評了,換句話說,覺得被父母攻擊了,應對攻擊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回擊。可能不敢直接回擊父母,就模仿了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用行動把攻擊轉化到其他的小夥伴身上去了。

②這時媽媽怎麼辦

如果遇到這樣的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媽媽們就需要在旁邊注意觀察,當自己的寶寶可能會被身體攻擊的時候,需要立即制止這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我們說的制止不是批評和訓斥,而是基於保護自家的寶寶不會被傷到。

你可以喊停,然後對這個想要攻擊的孩子說,弟弟不喜歡被這樣對待哦。然後把寶寶帶離現場,也需要耐心地、慢慢地對寶寶講:

媽媽剛纔看到那個大哥哥可能會傷到你,所以把你抱起來了。寶寶的身體,不可以被任何人傷到。以後如果有這樣的狀況,你可以叫媽媽,或者其他的人,或者趕緊離開,不跟他繼續待在一起,知道嗎?開始會說一點話的寶寶,通常都能聽懂一些,如果發生這樣的狀況比較多,你跟他講得也比較多,他就會懂得遠離那些會傷害到他的大孩子。

0-3個月小寶寶情感表達的第一法則

剛升級做小媽,對寶寶時不時的啼哭你也許會束手無策,咋的又哭了呢?冷靜!哭泣是新生兒的第一語言,小傢伙每天平均要哭3小時左右,透過啼哭,寶寶可以向父母表達各種意願和要求。菜鳥小媽們,一起來學習寶寶這門獨特的語言吧。瞭解之後,你才能正確地安撫他!

※我餓了!

新生兒可是一秒都不能餓着,這也是小媽對寶寶哭泣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餓了!”

聲效特點:音調較低,有節奏,哭一會停一會,不急不緩。

動作特點:用手指輕觸寶寶的臉蛋,會立即轉過頭來,並不由自主地伸出舌頭做吮吸動作。一經餵哺,小傢伙便會馬上安靜下來。

※我尿了!

溼乎乎的尿布貼在屁屁上,真讓寶寶難受啊,那就用哭聲來提醒媽媽吧!

聲效特點:強度較輕,委婉而間斷,多在睡醒時或吃奶後。

動作特點:會不斷地蹬腿,嘗試着扭動身體,特別是小屁屁。及時給寶寶換上乾淨的尿布,甚至剛剛開啟襁褓時,機靈敏感的寶寶就會停止哭泣。

注:嬰兒對髒尿布的忍耐程度有個體差異,父母應根據寶寶的習慣,有規律地進行更換,這樣更有利於寶寶的健康

※我要抱!

寶寶與媽媽最親近了,只有在媽媽的懷抱裏,才最安全,不抱我,我就哭給你看!

聲效特點:像開關一樣,抱起就不哭,放下就哭,寶寶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動作特點:小腦袋不停地左右轉動,如果媽媽走到寶寶跟前,寶寶就會停止哭泣,發出哼哼的聲音,眼睛盯着媽媽,似乎在等什麼,抱起來後,就會安靜下來,很享受的樣子。

※我困了!

寶寶沒有精氣神兒了,要睡覺了,也會哭兩聲,提醒你的哄睡。

聲效特點:聲音很強烈,而且像花腔一樣還帶着顫抖和跳躍,而且有斷斷續續的情況。

動作特點:小傢伙會閉着雙眼,打哈欠,揉眼睛,把頭埋在媽媽懷裏,這些明顯的舉動,都提醒你,趕緊把他放到牀上,拍拍他,讓他儘快入睡。

※我難受!

小傢伙的體質還很弱,很可能會因爲某種原因引起身體的不適,他會用哭聲來緩解,同時提醒你的注意。

聲效特點:哭聲較怪異,要麼高調尖叫,要麼短促無力,甚至虛弱地嗚咽。

動作特點:無精打采,食慾不振,甚至有嘔吐、腹瀉等併發症;要及時關注,不能耽誤。

※我好煩!

如果周圍的環境讓寶寶很煩躁,他也會透過哭泣,要求你把他帶到其他的地方。

聲效特點:突然大哭,然後會停下來“觀察”一下,再繼續;被抱開之後,會停止哭泣。

動作特點:會不停地轉動頭部,表情很急切,抱到另一個地方會有所緩和。

哄哭小貼士

●哭了就要抱。新生兒需要十足安全感,擁抱會讓他找到子宮裏那熟悉的感覺。抱起寶寶能大大緩解他的哭鬧症狀。

●你需要冷靜。如果確信寶寶一切都沒問題,但還是不停地哭,最好讓其他人代替你一下。你需要暫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寶寶的哭聲往往會讓你脾氣大增,你需要時間冷靜。 本文來源:

TAGS:寶寶 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