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成語故事(14篇)

學識都 人氣:9.51K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1

  【成語】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14篇)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典故】

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釋義】

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用法】

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寫文章等

【成語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好龍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聽了一個很好的畫家,然後要求他在宮門前畫出三條巨龍,就重重有賞。

畫家就畫了三條巨龍並點了眼睛。第一個看見龍的人是一個小孩。他左看看右看看覺得哪有點好玩,於是他把三條龍的眼睛擦去了。過了好一會畫家和皇帝剛想出宮看龍,但還沒出到門外就聽見人們的討論,有人說:“這條龍怎麼沒有眼睛。”畫家解釋道說:“我明明畫上眼睛了呀!”皇上說:“再畫上去就行了。”畫家說:“皇上,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呀!”皇上聽了說:“爲何?”畫家有解釋道:“要是這三條龍再點一次眼睛的話,它就會飛走的。”皇上已經很生氣了,聽了這話氣上加氣,命令道:“你在說這些話,再不畫好,朕就要你的人頭!”畫家不得不畫了了。

畫家剛點好三條龍的眼睛,突然牆上的畫不見了,烏雲蓋滿了天下,然後只見三條龍,騰雲駕霧而過,然後才恢復了平靜。

從此以後這個皇帝再也不敢叫人畫龍了,而畫家拿了賞後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2

畫龍點睛的主人公是誰?

答:張僧繇

南北朝時期,有個擅長畫龍的人名叫張僧繇。他畫龍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傳說,有一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了四條白龍,但令人不解的是,這四條白龍都沒有點上眼睛。有很多人問他:“先生爲何不點上眼睛呢?”張僧繇回答說:“點上眼睛很容易,但一點上,恐怕龍就會破壁騰空而去。”人們不相信這一說法,都要他點上眼睛,看看龍到底會不會飛走。

在衆人的執意要求下,畫龍點睛的主人公張僧繇只得提起筆來給龍點睛。他剛點了兩條龍的眼睛,忽然雷雨大作,接着,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牆壁開裂。人們仔細一看,原來牆上的那兩條畫了眼睛的白龍已經騰雲駕霧,飛到天上去了。而那兩條沒有點睛的白龍,仍然留在了牆壁上。

人們這才相信了張僧繇所說的話。

畫龍點睛的啓示

我們做事要抓住事情的重點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3

張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畫師。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

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爲什麼。

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

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4

畫龍點睛

張僧繇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張僧繇是樑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故事大全《關於龍的成語故事》。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爲什麼。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5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爲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爲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爲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爲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爲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着衆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資訊時代,我們可以認爲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爲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附:關於龍的成語故事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裏的樑、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着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繡着龍,屋裏的牆壁上也畫着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視窗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裏。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

【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於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

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麼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龍陽泣魚】: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爲出涕?曰:臣爲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兇惡,而得爲王拂枕蓆。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闢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遂以龍陽泣魚爲失寵之典。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6

在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叫張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張僧繇在寺廟的牆上畫四條金龍。張僧繇用三天的時間就畫好了,並且畫得非常像真龍。大家聽說後,都去觀看,發出陣陣讚歎聲。可是,當人們走近一看,卻發現每條龍都沒有眼睛。張僧繇解釋說:“如果我給龍加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都不信,堅持要他加上眼睛。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給兩條龍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兩條龍騰地一聲飛上了天!成語接龍

畫龍點睛的寓意:畫龍點睛是說,只要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能解決問題。

畫龍點睛造句:這篇文章的結尾寫得非常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畫龍點睛的解析

【成 語】 畫龍點睛

【拼 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釋 義】 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 處】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示 例】 這然而一個好題目,卻常常對作品有畫龍點睛 之妙,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秦牧《車窗文學欣賞》)

用畫龍點睛造句

一、透過整合和微妙的復古氛圍,他補充說,完美的畫龍點睛。

二、在撒哈拉大沙漠,風沙中,隱隱約約顯現出來的一點綠色顯得生氣盎然,在沙漠中畫龍點睛!

三、王獻之幼年練書法時,寫了一個"大"字,王羲之看後,在上面加多了一點,這一點纔是真正的畫龍點睛呀!

四、好對聯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畫龍點睛之妙。

五、這畫龍點睛的一筆,使這篇文章顯得煥然一新。

六、產品色彩的多樣性及設計訂做的靈活性,決定了產品的裝飾性能,爲場所的門廳設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七、他在這幅春櫻圖,題上"一片花飛,風飄萬點",適景適情,畫龍點睛!

八、你這身衣服加上你這畫龍點睛般的帽子簡直就是完美了。

九、龍擡頭,祝你身體生龍活虎,事業鯉魚躍龍門,愛情龍騰虎躍。我的祝福變成你多姿多彩生活中的畫龍點睛,從此變得如蛟龍遇水!

十、老師對學生的作文簡略增刪幾句,竟使全文色彩煥然一新。真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

十一、我覺得許多本小說裏面那些描寫人物形象飽滿,情節曲折感人,語言生動傳神,再加上這個畫龍點睛的題目,真是十分完美。

十二、該章的末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十三、他的演說開門見山切入主題,鞭辟入裏;你的講評畫龍點睛,爲他增光不少。

十四、我們寢室放置一臺臺式電腦看上去就有點畫龍點睛的效果了。

十五、而且不要忘記添加一些作爲畫龍點睛的配件!

十六、你這樣就不叫畫龍點睛而是叫畫蛇添足了。

十七、他在演講時常會引用幾個小故事,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十八、這幅畫畫的是一隻兔子可被加上青青的小草,就畫龍點睛的成爲了一幅大自然的詩歌。

十九、這幅畫在主題旁邊添了一朵荷花,不但沒有畫龍點睛的妙處,更覺畫蛇添足了。

二十、黃老師這一筆,猶如畫龍點睛,使畫中的人物的形象跟家傳神了。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7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爲什麼不把眼睛畫出來。”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了,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了,誰也不信,都認爲他在說大話。後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颳起了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着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了。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爲“點睛”之筆。

畫龍點睛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8

畫龍點睛的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的樑朝,有一位名叫張僧繇的大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南北朝後期和隋唐兩代的繪畫藝術,有着極爲深遠的影響。

張僧繇擅長畫龍。傳說蘇州崑山的華嚴寺裏,就有張僧繇畫的龍。每當風雨來臨的時候,畫上的龍便騰躍起來。人們怕它出來,趕緊把張僧繇請來,要他想想辦法。張僧繇稍微思索了一下,便提起筆來,在龍身上加畫了一把鎖,它就不能動彈,那龍後來就不再騰躍了。

最爲神奇的,是他畫龍點睛的故事。

有一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了四條白龍,但是沒有點睛。

有人好奇地問道:“先生畫龍爲什麼不點睛呀?”

張僧繇鄭重地回答說:“點睛很容易,但一點睛,龍就要飛躍而去了。”

聽了這個回答,大家更好奇了,紛紛要他點睛,看看龍是否會飛躍而去。

張僧繇拗不過大家,只好提起筆爲龍點睛。奇蹟出現了,他剛給兩條龍點了眼睛,突然雷電大作,“轟”的一聲巨響,牆壁破裂。大家仔細一看,被擊破的牆壁上空空如也,那兩條白龍乘着雲霧,飛躍到空中去了,那沒有點過睛的白龍,仍然留在牆壁上,大家這纔信服。

這段神話般的故事,當然不可能是真的。但是告訴我們,張僧繇作的畫之所以非常生動,是因爲他極其重視所畫對象的神情的描繪,畫了龍不馬上點睛,是他在考慮怎樣使龍呈現出“破壁而飛”的生動氣勢。

後來人們用“畫龍點睛”這一成語來形容說話或寫文章時,在關鍵之處用神來之筆點明要旨,使之更加生動有力。

畫龍點睛的成語故事的延伸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釋義】爲畫好的龍點上眼珠,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也比喻做事在緊要之處着力。

張僧繇,中國南朝畫家。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一說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6世紀上半葉。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曾任武陵王國侍郎,以後又任直祕書閣知畫事、右軍將軍、吳興太守等職。苦學成才,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記載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講求明暗、烘托的“退暈法”畫“凸凹花”,有立體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來的繪畫技法。文獻裏說他作畫,“筆才一二、像已應焉”,很象現在的速寫,被稱爲“疏體”。今有唐人樑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並不相同。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於他。此外,他還善於雕塑,有“張家樣”之稱。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9

在我國曆史上,東晉之後,有一段歷史叫南北朝。在當時的樑國,出了一個有名的大畫家叫張僧繇,他很擅長畫人物及佛像。梁武帝信奉佛教,他修建的很多寺院,都讓張僧繇去作畫。有一年武帝要張僧繇在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上四條龍。龍畫好了,簡直同真的一樣,活靈活現。但仔細一看,卻都沒有點眼珠,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眼珠並不難,但點上了,這些龍就會破壁飛走。”人們都認爲這話虛妄不足信,堅持要請他點上眼珠。張僧繇堅持不過,只得拿過筆來,給兩條龍點上了眼珠。霎時間,果然天空烏雲密佈,雷電交加,點了眼珠的龍,隨即乘雲騰空飛上了天,而沒有點的那兩條龍卻仍舊在牆壁上。

畫的龍,點了眼睛就會飛上天,這固然是一個荒誕的傳說,但它卻說明了張僧繇畫龍的技巧是很高的。後來,人們就用“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比喻說話、寫文章,在關鍵之處用三言兩語點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10

教學目標:

1. 理清遊客們“惋惜- 懷疑-驚歎不已”的態度變化過程,理解“點睛”的神奇,理解“畫龍點睛”的意思。

2. 理解作者用遊客們在點睛前後的變化來表現張僧繇的畫技高超,能把遊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使故事更加具體生動。

教學重點:

1. 能夠透過閱讀故事理解“畫龍點睛”的意思。

2. 能夠把遊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初知把概括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把遊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

教學過程:

一、抓住特點,匯入新課

“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我們都不陌生,它出自於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成語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般都有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畫龍點睛”的故事。

二、理清變化,引導交流

(一)請大家邊讀邊畫出點睛前後寫遊客們反應的'句子。

(二)學生交流:

1.遊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

(1)理解“惋惜”的意思。

(2)如果我是張僧繇,你會惋惜地說……

2.遊客不信,都以爲張僧繇在唬人。

(1)理解“唬人”,明確這是懷疑。

(2)你會懷疑地說……

3.遊客們驚歎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1)理解“無不、驚歎不已”。

(2)你會驚訝地說……

你會讚歎地說……

3. 小結:遊客們從點睛前的惋惜、懷疑到點睛後的讚歎不已,說明“點睛”是非常關鍵的一筆。張僧繇給龍畫上眼睛,龍“騰空飛去”;如果說話的時候,用上關鍵的詞句,說的話就變得………?如果寫作文在關鍵處用上幾個點睛的詞或句子,習作就會變得……?所以我們知道,畫龍點睛的意思就是?

三、清晰思路,妙筆生花

現在,就讓我們同學拿起手中的筆,把遊客們面對張僧繇的畫作時的表現寫下倆,可以在提示語中加上表示動作、語氣、神態的詞語。

四、小結方法,明確意義

成語是中華民族經典文化中的一塊瑰寶,言簡意賅,表意豐富。如果我們再多讀一些成語故事,不僅會幫助我們理解成語的意思,而且能夠豐富我們的積累。如果你能學者今天把概括寫具體的方法,發揮想象,充實故事內容,相信會對我們同學大有裨益。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11

1 、畫龍點睛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óu],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爲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爲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爲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爲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爲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着衆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2 、畫龍點睛的材料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

【解釋】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比喻說話寫文章,在關鍵的地方用一二警句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傳神有力。

【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多用於說話寫作。

【近義詞】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詞】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一語道破

【年代】古代

【例句】求質量不求數量,求精品不求次品,精彩在於畫龍點睛而不是畫蛇添足。

3 、畫龍點睛的點評

世上本無龍,畫的龍更不會飛。但它生動地說明了點睛是畫龍的關鍵,眼睛畫得好,龍就如同活的一樣。其實不僅畫龍是這樣,畫人也是如此。眼睛是心靈的窗子,畫好眼睛才能傳出精神來,把人畫活。如果一個畫家只專注了去畫頭髮,哪怕再工細,再逼真,也是不能畫好人的。從“畫龍點睛”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道理,這就是做事情如同畫龍一樣,要把事情做得圓滿。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12

從前,有一個技藝高超的畫家,他畫的動物就像真的一樣。有一天,畫家外出去玩,看到一面很大的牆,就提筆在牆上畫了一條龍。

這條龍畫得可真像啊!它張牙舞爪,就像要飛起來一樣。只是,這條龍沒有眼睛。

大家都很奇怪地問畫家:“爲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畫家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了。”

大家都不相信。畫家只好拿起筆給龍點上了兩隻眼睛。剛點完,牆上的龍就真的活了起來。它搖搖頭、擺擺尾,“呼”的一下飛到天上去啦!

這個畫家好厲害啊!小朋友,你的畫也能這麼逼真嗎?只要好好努力、勤加練習,你的畫一定也會越來越好的。

【成語】: 畫龍點睛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釋】: 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成語故事】:

這個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

這天,揚州城來了一個身穿灰色長衫的年輕人,年輕人身上除了一支古色古香的毛筆,再無其他東西。

年輕人在市集擺了一個畫攤,以賣畫爲生,他畫的全是花鳥魚蟲,珍禽猛獸,無論什麼動物,都畫得栩栩如生,跟真的一般,直欲破紙而出,另人驚歎不已。然而年輕人從來不對自己的畫題款留字,所以沒有人知道年輕人的名字,也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人們只知道揚州城裏多了一位畫技不凡的年輕畫師。

很快,年輕人的威名就傳遍了整座揚州城,很多人慕名前來找他作畫,他亦來者不拒,無論你要什麼動物的畫,他都能傳神般的給你畫出來,讓人拍案叫絕。年輕人來到揚州城的第六天中午,熾白的太陽高懸青天,熱不可言。他正在畫攤上畫一幅《白虎嘯天圖》,畫中的白虎血口大張,雙目如電,威風凜凜地立在一塊巨石上仰天長嘯,那嘯聲似乎已經穿破畫紙,殺進了所有圍觀的人的耳膜,另人莫名的心底生畏。當他把這幅畫完成時,人們紛紛對他豎起大拇指叫絕,他對衆人微微一笑,道:“多謝各位給在下捧場。”

這時從人羣裏走出一個手執紙扇,又瘦又高的中年人,他對年輕人的《白虎嘯天圖》大加讚賞了一番,然後嘆息道:“小哥畫技如此了得,卻埋沒在這市井之地,真可惜。”說罷搖頭不止。有人馬上認出了中年人,說道:“這不是楊明韓楊知府的師爺汪爲嗎,怎麼在這?”另一個人“哼”地一聲,道:“他楊明韓派人來這還會有好事?定然又是在蒐羅人才,好花樣百出地討好皇上。”

年輕人聽到衆人言語,朝汪爲拱手道:“原來是汪師爺,不知找在下何事?”汪爲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語,我家老爺想請你過府一敘。”年輕人道:“只是過府一敘這麼簡單?”汪爲道:“就這麼簡單。”年輕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們這就走吧。”

大夥都沒想到年輕人答應得這麼爽快,頓時心生鄙夷,唏噓一片,那楊知府可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對百姓不問不聞不說,苛捐雜稅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搞得百姓,但苦於無處告發,只得忍。汪爲見衆人唏噓不止,臉上青筋根根突出,氣憤已極,喝道:“叫什麼叫,你們都不想活了。”衆人聽他這麼一叫,唏噓之聲更是大作,汪爲無奈,今天出來得急沒帶上兵衛,否則定將這些刁民狠狠教訓一頓,當下無暇多想,拉起年輕人揚塵而去。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13

【出處】

《歷代名畫記》。

南北朝時,樑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畫,特別傳神。畫動物,像會蹦跳;畫人物,像會說話。皇親貴族、富商大賈都爭相購買他的畫。

有一年,他給金陵安樂寺作壁畫。他在牆上畫了四條龍,畫得惟妙惟肖,鱗甲俱全,四條張牙舞爪的龍好像隨時會騰空飛去,真是活靈活現。老百姓聽說張僧繇畫了四條像真的一樣的龍,都紛紛跑來觀看,人人讚不絕口。

忽然有一個人發現了一個問題,失聲叫道:“咦,這龍怎麼沒有眼睛呢?”大夥仔細一瞧,四條龍果然都沒眼睛。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向張僧繇問道:“你爲什麼不畫眼睛呢?”

張僧繇說:“如果畫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

人們一陣鬨笑。這個說:“你騙人,畫在牆上的龍還會變成真的嗎?”那個道:“你騙人,請你給龍畫上眼睛,讓我們看看它是不是真的會飛走。”

張僧繇無法推辭,只得拿起筆來,給壁畫上的龍輕輕點上眼睛。他剛點完第二條龍的眼睛時,忽然電光一閃,轟隆一聲響雷,把大夥都嚇了一跳。一時間風雨交加,天昏地暗,雷鳴電閃中,只見兩條龍從牆壁上騰空而起,一會兒就不知去向了。再看那牆壁,只剩下兩條尚未點眼睛的龍了。所有目睹張僧繇畫龍點睛的人都不由嘖嘖稱奇。

釋義

給壁畫上的龍畫上眼睛。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闢有力。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14

 原文

張僧繇⑴於金陵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⑶曰:“點之即飛去⑷。”人以爲⑹誕(8),因點其一。須臾⑺,雷電破⑽壁,一龍乘雲上天。不點睛者皆⑼在。

註釋

1.張僧繇(yáo):南朝梁吳(今蘇州市)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家。

2.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3.每:常常,每每。

4.去:離開。

6.以爲:認爲。

7.須臾(xūyú):一會兒。

8.誕:虛妄,荒唐。

9.皆:都,全都。

10.破:擊破

11壁:牆壁

譯文

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爲很荒唐,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牆壁,那條龍乘雲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

典故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爲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爲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爲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爲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爲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着衆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這樣的話被稱爲"點睛之筆",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資訊時代,我們可以認爲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爲張僧繇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成語啓示

在說話或寫文章時,在關鍵處用一兩句話點明主題,可以使內容更爲生動有力。

成語造句

1.求質量不求數量,求精品不求次品,精彩在於畫龍點睛而不是畫蛇添足。

2.一個好題目,常常對作品有畫龍點睛之妙。

3.有效規劃佈局,合理使用空間,以小博大,畫龍點睛,創造美味家居生活!

4.一套普普通通的住宅可以因爲具有一座畫龍點睛的樓梯而顯得氣宇軒昂,靈氣逼人。

5.我們寫文章要簡潔概括,畫龍點睛。

6.只有當你做好了準備,一本書纔可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7.看你的文章生動不生動的,關鍵在於你那畫龍點睛的一筆。

8.大街上五顏六色的霓虹燈爲聖誕節的氣氛又添上了畫龍點睛的一筆。

9.這篇散文寫的真好,尤其是最後這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10.這盆花擺在這裏,的確有畫龍點睛之妙,把整個客廳的氣氛襯托得非常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