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活化教室模式的教學方法設計體系的建設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學識都 人氣:9.02K

0引言

基於活化教室模式的教學方法設計體系的建設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大學生這個羣體是一個特殊的羣體,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綜合素質是良好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調控能力和團隊精神的集中表現。如何將人才培養的模式從專業技術工程人才轉變爲“專業素質+綜合素質”的進階工程技術人才,也是在教學改革中需要探究的一個問題。

1傳統教學方式的特點

1.1“填鴨式”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多數採用灌輸式或者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即教師在講臺授課,學生在臺下聽課。往往一名教師要給三四十人甚至一百多人授課,每個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學生對課程的興奮點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難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同類型的學生學習方式有不同,調查發現80%的學生屬於視覺學習型,即主要依靠視覺來獲取、理解和記憶資訊;15%的學生爲聽覺學習型;還有5%的學生屬於觸覺學習型[1]。不同學習型的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接觸的資訊量是不同的,傳統教學方法中單純教授的教學方式很難同時調動這三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何種教學方式能滿足不同學習方式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接受最多的資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地進行深入的思考,這些都是傳統課堂亟待解決的問題。

1.2理論與實踐脫節

從教學內容體系方面來講,傳統的教學主要是理論論證,很難加入實踐環節,或者理論與實踐環節爲分開的兩部分課程。由於授課教師的不同,學

習時間的不連續,使得學生不能夠將理論課和實驗課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作用,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傳統的《氣壓傳動與控制》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講氣源、控制閥、氣缸時,大家對這些只是理論上的一個認識,至於這些元件的具體形狀、如何使用均沒有形象的認識。在後面的課程實踐中,所用到的實物也很難把課本知識與實物聯繫起來,造成一種教學的脫節。

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變被動爲主動學習?如何避免這種脫節的現象?針對《氣壓傳動與控制》這門課的特點,本文提出並實踐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活化教室,即將教學放到實驗室中,在學中做、做中學,改變教師主導的教學方法,建立問題庫,讓學生充分利用感覺、聽覺、觸覺,積極思考,尋找並獲得答案。

2活化教室的特點

“活化教室”是綜合互動教學方法的一種體現。它以項目任務爲本,強化學生的思考能力,注重學生團隊能力的培養,深入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傳統式授課方式,加大實踐環節力度,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地把知識傳授下去。活化教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導向,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興趣,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爲宗旨[2],從改變教學內容、創造課堂氛同、調整學生座位、變化講臺風格等多個方面去探索,實現教學改革中培養“專業素質+綜合素質”的'進階工程技術人才的目的。

1) “活化教室”具有開放性。活化教室改變了自上而下的教師與學生的關係,讓學生變爲主體,組成一個團隊,學生之間可以交流彼此的想法與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3],師生關係是和諧,課堂氛圍是開放的,學生的座位順序是自由的。在《氣壓傳動與控制》教學中,打破傳統的“一對多”的自上而下的授受關係,將教室搬到實驗室裏,理論課放到實驗室中教授,使理論課與實驗課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可直接進行實驗演示,使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學生也可以對感興趣的理論課自行進行驗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活化教室”具有自主性。活化教室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種教與學統一的動態發展地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的是一種教學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4]。《氣壓傳動與控制》教學過程中,活化教室可以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即學生可以對教師所講內容產生質疑,利用課堂的實驗資源親自動手驗證教師教授理論課程的正確性,掌握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在此過程中,教師以啓發、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多思考多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3) “活化教室”具有探索性。在活化教室教學(見圖1)過程中,對學生團隊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潛在能力的深入挖掘是非常重要的。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不同階段的學生,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如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教學方式就不能完全一樣。活化教室的教學方式要因人而異,因每堂課的內容不同而不同。《氣壓傳動與控制》的教學中,將課前準備、課中互動、課後反饋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其中,課前準備包括:貼近學生,瞭解學生學習情況和需求、學生類型和興趣,調整教學內容;課中互動包括:營造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同、座位佈置和教室佈局更加自由、教學中學生可以參與教學過程,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可以交流互動[5,6];課後反饋包括:學生和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然後將改進方案反饋給教師來改進和完善教學。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探索過程。需要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