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治未病”解讀及其應用探討

學識都 人氣:1.8W

【摘要】  結合《內經》原文,逐字逐詞梳理詮釋了“治未病”的科學內涵,整理歸納了《內經》中有關“治未病”的內容和方法,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治未病”在亞健康調控及抗衰防病中的指導作用。借鑑並運用《內經》“治未病”思想,對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有重要意義。

《內經》“治未病”解讀及其應用探討

【關鍵詞】  《內經》;治未病

《內經》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鬥而鑄錐”強調防重於治的思想,詮釋“治未病”的含義及其科學內涵。整理《內經》中有關“治未病”的理論,深入探討“治未病”的應用前景,充分利用《內經》這一理論資源,對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1《內經》“治未病”的內涵

認識“治未病”的內容,關鍵是對“治未病”含義的詮釋。首先來解讀“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義。

1?1治“治”的含義有二,一是指治病、醫療,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滅、研究等內容,由此可引申爲防止。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素問·刺禁論》說:“腎治於裏。”《內經》所述之“治”的對象,既指調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臟腑向未病臟腑的傳變。

1?1?1先兆中醫疾病先兆徵的理論對臨牀防治極其重要,所謂先兆徵就是疾病即將發生的早期信號,是指疾病的最早徵兆,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前的早期預兆。先兆徵不但可以出現在疾病的萌芽階段,而且在疾病的轉化和危重階段以及併發症的前期皆可顯現。掌握先兆徵的規律,有利於疾病的診斷和早期防治。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與偏枯有先後聯繫,半側肢體出汗是中風的先兆,人體陽氣(衛)虛而半身出汗,久則陽氣大衰,發爲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側失調,衛氣失於固密所致。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內經》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階段。如《素問·刺熱》說:“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醫家張志聰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見陰精有虧,乃陽脫之漸,預培養其陰焉。”而此時透過中醫的辨證調治,做到防微杜漸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將要發生而尚未發生之前的狀態,與現代所說的亞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處。正如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希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身體有“苦似不如平常”,應及早了解養生的方法,儘快調理。如果勉強忍受不進行調理,就有可能發展爲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適的症狀表現,如現代所說的亞健康,但未出現陽性體徵與實驗結果,臨牀上無疾病診斷依據。“欲病”實質是人體處於未病與已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孫思邈反覆告誡人們要重視“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從記述的內容來看,字裏行間蘊涵着對“無事之前”的養生防病及欲病早調的觀點。

1?1?4微病《素問·調經論》說:“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微風,指肌肉似有蟲在蠕動的感覺,多因風邪傷胃,衛氣不通,陽氣內鼓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見微得過,用之不殆”,所謂“見微”是診知微弱變化,“得過”是瞭解、掌握疾病所在和發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療微病就不會發生疾病。診視微病,便能瞭解疾病的所在和發生,治療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發生。治微病可預防已病,是《內經》治未病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1?1?5未傳之臟腑病治未病還可從疾病在五臟之間的傳變來理解。《難經·七十七難》說:“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這是根據五行生剋乘侮關係,肝木之病往往要傳變到脾土的規律,在治肝病的同時要照顧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進一步傳脾。其他臟腑發病傳變的規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狀態,或有一定功能紊亂或失調,但尚未出現疾病的亞健康狀態。“未病”的外延很廣,它包括健康未病態、前病(欲病)未病態、潛病未病態和傳變未病態四部分,後三者與亞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態《內經》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之間的平衡協調是人體健康的標誌。所以聖人養生“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素問·生氣通天論》)。健康人時刻處於各種致病因素的威脅之下,若因保健知識缺乏可隨時受疾病危險因子的侵襲與干擾。健康人羣保健的重點是提高健康意識,遠離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習慣,堅持養生之道,不斷提高自身健康素質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態指存在於機體內的病理資訊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鵲望齊桓侯之診,就是診一般醫生未能望到的潛在症狀。對處於前病未病態的人羣,依據《內經》“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診早治,把“前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1?2?3潛病未病態是中醫未病態範疇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指的是人體內已有潛在的病理資訊,但尚未出現任何臨界表現的狀態,即病理資訊尚在潛伏期 ,尚未達到顯化。儘管無明顯病狀體現,但內在卻並非無病。《靈樞·賊風》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發”,潛藏於體內的病邪當遇到適宜條件或誘因時就會發病。及時發現一些潛藏在體內伏而未發的病理因素並加以防治,可防患於未然,如《素問·刺瘧》說:“凡刺瘧,先發如食傾,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對處於潛病未病態人羣,其防治的思路重點是除去潛在的病理改變,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進,將各種致病危險因素降低到低危險度,促使身心負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

1?2?4傳變未病態指在疾病發作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