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資訊經濟學對圖書館學的滲透和影響

學識都 人氣:7.23K

【論文關鍵詞】資訊學

探析資訊經濟學對圖書館學的滲透和影響

【論文摘要】利用資訊經濟學的理論對圖書館學的內容進行,從而使圖書館學研究的內容深化,研究的對象擴大,促進了圖書館學的發展。

一、資訊經濟學與圖書館學的淵源關係

資訊經濟學起源於1919年索爾斯·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的《資本的性質》(1919)中關於知識的增長構成財富的主要來源的論述。經過近四十年,許多的經濟學家的不懈努力,雅各布·馬夏克(Jacobs Marschak)於1959年的《資訊經濟學評論》一文,標誌着資訊經濟學的產生。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資訊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內容逐步成爲主流經濟學知識。我國對資訊經濟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資訊經濟學的學術進展大致分爲五大領域,針對其中的資訊系統和資訊資源中的經濟問題,在圖書館學和情報學領域內也展開了較多的研究和討論。資訊經濟學發展的同時,也必然向相關學科發展和滲透,圖書館學也不例外,二者互相交叉,相互滲透,相互發展。

資訊經濟中,圖書館不僅是圖書文獻的收藏地,更是知識、資訊加工和的場所,並透過進化和自我完善在資訊經濟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圖書館已成爲知識高度密集的資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資訊經濟學與圖書館學在相互碰撞的過程中促進了各自的發展,擴大了其研究的對象,深化了研究的內容。

資訊經濟學的確立和發展爲圖書館學注入了新的內容,促進了圖書館學的發展和變革。圖書館學需要研究數字化、網絡化等因素給圖書館本質、屬性、基本矛盾、發展規律、職能等諸方面帶來的新變化,並繼續探索圖書館的理論基礎、圖書館學研究的方法論體系,以基礎理論研究指導圖書館學學科建設的全局。資訊經濟給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也使其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此外,圖書館作爲資訊經濟產業中的一個部類,其發展規律和實踐的理論——圖書館學與資訊經濟學之間存在着內在的聯繫。自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的圖書館學教學單位紛紛將圖書館學系改名爲資訊管系,資訊經濟學也出現在資訊系的課堂上。資訊經濟學是經濟科學在資訊時代的發展和延續,是對經濟學基本問題在新的社會與技術環境中的進一步研究,對於圖書館學專業來說它也成了必不可少的專業課程。

二、有關資訊簡介

資訊經濟學對圖書館學的.影響和滲透,可以從下面三方面的理論進行探討:

1.資訊不對稱理論

資訊不對稱概念,源自著名經濟學家阿克洛夫(G. Akerlof)於1970年提出的非對稱資訊論。所謂非對稱資訊,就是在相互對應的經濟主體之間不作對稱分佈的有關事件的知識或概率分佈。非對稱資訊論認爲:(1)相關資訊在交易雙方之間的分佈是不對稱的,即一方比另一方佔有較多的相關資訊,一方處於資訊優勢,相對方則處於資訊劣勢;(2)交易雙方對各自在資訊佔有上的相對地位都是清楚的。

資訊經濟學的資訊不對稱理論,引起了對圖書館資訊不對稱現象的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中資訊不對稱有哪些表現、資訊不對稱對圖書館資訊服務有什麼影響、圖書館如何降低服務中資訊不對稱程度、減少其負面影響,等等。隨着這一研究不斷深入,對改進圖書館的資訊服務工作,有着極強的現實意義。

如何消除圖書館讀者與管理人員、採購部門與書商、圖書館管理層與職工、圖書館與系資料室之間資訊的不對稱,則是新時期搞好圖書館資訊服務工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2.信號理論

1973年邁克爾·斯彭斯(Michael Spencer)提出信號理論。信號理論就是研究如何纔能有效解決資訊不對稱的逆向選擇問。信號理論主要將討論這樣的一種情況,擁有資訊的一方,可以透過使用能夠爲公衆觀察到的“信號”,向不擁有資訊的一方可信地傳遞私有資訊。

3.搜尋理論

1961年喬治·斯蒂格勒(ler)發表《資訊經濟學》,此文清晰的說明資訊不完全是較資訊完全更爲一般的現象,這篇論文是搜尋理論的奠基性作品。搜尋理論認爲,人們對資訊的搜尋是有的,並且是一個成本遞增的過程。搜尋收益卻不是簡單地收益遞減,而是在開始的一段搜尋時間內收益遞增,然後纔開始收益遞減。對於圖書館日常的查新工作,就是一種對資訊的搜尋、判斷,正因爲搜尋的成本是遞增的,所以進行有償服務是必要的。

三、資訊經濟學理論對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影響和指導

資訊經濟學對圖書館學的影響和滲透,使圖書館學者面對圖書館工作所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開展了新的科學研究。資訊經濟學對圖書館學的影響和滲透,使圖書館學研究的內容深化,研究的對象擴大,促進了圖書館學的發展。基於資訊經濟學和圖書館學理論的新視角和豐富的數據分析結果,必須對圖書館的角色、服務模式及發展方向進行重新定位。

1.有償服務研究的深化

從圖書館學中探討的有償服務問題看,是存在着兩類不同的有償服務,一類是“創收”性質的服務,如出租圖書館館舍門面,變圖書館爲“租書館”等等,不論是權宜之計,還是單位的行爲,都是得不到科學的解釋的。這類有償服務背離了圖書館的宗旨,也理所當然地受到同行們的批評,它是離開了圖書館本身的業務建設而外加到圖書館身上的,不是面對資訊時代,也不符合發展圖書館爲人民服務、爲經濟建設服務的這一偉大宗旨。另一類是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的有償服務,它是與圖書館資訊資源管理模式相適應的。現代各類圖書館在資訊資源管理上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三種模式,即無償服務的“館藏模式”、以化的有償服務爲主的“商業模式”和有償與無償服務相結合但以後者爲主的“服務模式”(如學校圖書館是在做好爲本校師生服務的前提下,向社會、企業提供有償服務),它們的共同點是以館藏爲基礎,以服務爲中心。資訊經濟學的影響和滲透爲圖書館有償服務的探索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如資訊的供求理論、用戶的偏好、資訊價格的彈性理論、資訊的環境等,使之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有序有效地發展,有些學者甚至認爲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將是圖書館資訊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的前提下,根據各自資訊資源管理模式的差異,各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應制定“因館制宜”的規劃。

按的觀點,服務完全具有商品屬性。而資訊服務作爲一種智力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進階服務形式,其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更大,因此,完全有理由透過服務收取報酬。有償資訊服務=有償資訊+有償服務。隨着資訊時代的到來,知識性的資產本身將貶值,知識的處理和服務將增值,而資訊的有償服務則體現了這一發展趨勢,它將對圖書館資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圖書館學則是結合圖書館的實際工作對有償服務模式進行探討研究,如有人認爲三類資訊應區別對待:對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資訊(商貿、、、企業經濟、娛樂等),可體現“經濟效益”原則,開展有償服務;對公益性資訊(氣象、自然資源、等)關係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發展,應體現“社會效益”原則,開展無償服務;第三類是保密性資訊,絕對不能從事商業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