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和而不同”思想中蘊含的倫理思想

學識都 人氣:6.58K

論文關鍵詞:和而不同 倫理思想 現代意義

談“和而不同”思想中蘊含的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和而不同”思想作爲中國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社會協調發展的真諦。“和而不同”思想中蘊含的倫理思想葉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和而不同”思想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之一,它蘊含着豐富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政治學思想,而它所蘊含的倫理思想對於我們當今要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更加凸顯。

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大國,但是由於人口衆多,我國又是一個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較少的國家,並且存在很多的嚴重問題。例如,不合理地利用資源等引發了人與自然的衝突,又由於人們對資源佔有的不平等而引發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要想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解決這些衝突與困擾,而解決這些衝突與困擾,我們可以運用“和而不同”思想中蘊含的倫理思想爲指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論淵源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出現。“和”原指音樂上的重音的協調,而後才被引申爲一切不同事物之間相互作用、協調統一的哲學範疇。

在先秦時期,“和”的思想已經形成,那時候曾有過“和同之辯”。最早透過“和”與“同”的比較而對“和”做出確切說明的春秋初期的史伯,在與鄭植公討論“週期弊乎”時曾指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去和而取同”是遭致弊端的根本原因。在這裏史伯強調了“和”時不同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補充和限制。同是排斥差別的抽象的同一性,它取消了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可見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原因是“和”而不是“同”。後來的史伯和晏嬰的“和同論”進一步向我們揭示了“和”與“同”異於“和實生物”的道理。“同”是抽象的直接的同一性;“和”是包含着矛盾和差別的具體的、辯證的同一性。

孔子依據對當時現實社會道德人格的經驗認知,從“和同之辯”視角,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意思是說君子能夠接受不同的意見,而獲得和諧;小人只認同相同的意見,而排斥不同的意見,因此不和諧。換言之,君子沒有乖慶的思想,他能包容、兼聽不同意見,能海納百川,和諧相處;小人結黨營私、黨同伐異、同而不和。這就是說,和、和諧、和合是在不同、衝突中求得的,同是排斥和、和諧、和合的,體現了兩種不同的處理人際、社會、政治、國家、民族、宗教間複雜關係的方法,也蘊含着兩種不同的理想人格、道德情操和思維方法。

張載對相爭與相合也曾有過“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爲;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的說法。總的來說,和解是一個大趨勢。又如《中庸》中所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而這恰恰是周恩來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在中國,20世紀60年代社會輿論的主流是鬥爭論。人們斥“和而不同”的“均衡論”爲“庸俗機械論的飯辯證法的理論”。這個時期,周恩來在處理中國同蘇、美、日之間的關係時,均採取了尋求均衡求得穩定的非常現實主義的立場。這種均衡論事周恩來留給後人較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均衡論就是“和而不同”論。

總之,所謂“和而不同”是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社會協調發展的真諦。“和而不同”是貫徹中庸思想(執兩用中)必須提倡的正確方法。

二、“和而不同”中蘊含的倫理思想的具體表現

首先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並征服自然。人類作爲自然界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自然界有着密切的關係。一方面,人類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地改造自己、利用自然,從自然中獲取物質生產資料以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另一方面,人類透過勞動使自然界不斷的變化。因此,人類與自然界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而不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時候要依照自然規律辦事,必須保持人與自然的統一,正確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係,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僅關係着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而且也關係着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這種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思想原則正是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所主張的人源於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必須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而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爲所欲爲。

其次,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上,主張“和睦相處”,待人要真誠、寬厚,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心、理解、與人爲善、建立團結互助、友愛的人際關係。人與人的和諧是人類社會和諧的基礎。要形成和諧的人際環境,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關愛。在我國的傳統社會中,人與人在自然經濟關係和血緣倫理關係中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而且穩定。但是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人與人之間在感情上日益淡漠、日趨功利化。所以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時候要尊重人、關心人。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

最後,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強調人與社會是有機統一起來的,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又是由個人組成的。所以要尊重個性的發展,鼓勵個人的追求和創造,同時個人又必須融人到集體中,把個人的目標同社會的需要結合在一起。在古代社會中,個人與社會是被動合一的,個體必須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個體的原則時常受到羣體原則的壓制。現代社會給人的個性與個體原則帶來了空前的張揚。然而,個人權利意識的膨脹及個性原則的伸張,帶來了社會組織的渙散及羣體原則的冷漠。爲了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有序、穩定的發展,社會要尊重個人正當的權益,個人要服從社會羣體的理想目標。這種處理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即爲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集體主義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規範體系,而且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範體系。深人持久地開展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集體主義爲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於培養公民有兩的道德品質、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推動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