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學識都 人氣:2.54W

《桂林山水》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桂林山水教學設計與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1】桂林山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說教材:

《桂林山水》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

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文中的插圖基本反映了課文中描寫的桂林山水的特點。作者以詩一般的語言,引領讀者走進了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

課文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同時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嚮往;然後,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點;最後,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繫起來,作爲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讚歎引出了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在點出特點之後,又具體描寫了灕江的水怎樣靜,怎樣清、怎樣綠。這種以讚歎的語氣寫實,讓讀者和作者一樣,猶如親臨灕江,盪舟觀賞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筆法,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語言寫實,並運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讓讀者切實地感受到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語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綜合觀賞印象,山水相映,雲霧迷濛,綠樹紅花、竹筏小舟點綴其間,構成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全文的總結,和開頭"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應。

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規律,擬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灕江、無瑕、翡翠、峯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2、3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板畫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

2、舉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學要求相同,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覆訓練,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3、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三、說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風光旖旎,江山如畫。這節課,老師想和大家一起走進遊覽勝地——桂林,去領略那裏山山水水的無窮魅力。”

上課一開始,教師便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慾望,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先來欣賞一下《桂林山水》的錄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麗風光,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2、提出預習要求:(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2)思考: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桂林的什麼?分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3、檢查預習情況,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4、交流學習生字:

(1)教師針對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中出現的讀音錯誤的字進行重點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從字義上區分生字“瀾”和“巒”的讀音。

(2)指導學生將本課中出現的多音字“似”、“倒”、“卷”的不同讀音及組詞讀準。

(3)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並向學生滲透“漓、瀾、障、筏”等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識記生字,並初步感悟中國漢字的神奇。

4、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根據疑難歸納有價值的問題)。

(三)舉一反三學課文,品詞賞句悟感情。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它和全文有什麼關係?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桂林山水》說課稿設計

2、精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灕江的水有何特點。②用“~~~”劃出具體描寫特點的句子。

(2)引導學生交流:

①灕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

②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描寫灕江水美的句子,體會灕江水奇異的美,並理解其中的比喻、排比手法的運用。

③教師設計—組舉—反三的句子訓練,投影出示句子:

a.公園裏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裏真安靜啊,安靜得()。

(3)課文第一句還寫了大海、西湖,它們美在哪兒?這一段寫灕江的水,爲什麼還要寫大海、西湖?教師小結: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灕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

(4)小結學法:剛纔我們感受了灕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什麼方法學習的?討論後板書:讀——找——品——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自悟學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藉助板畫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4、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5、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於朗讀訓練。再次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四)總結全文,指導背誦。

1.按照板書,小結全文。

2.指導學生練習背誦。通過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組背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2】桂林山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對於這一課,我並不陌生,我曾在六年級多次教學。而對四年級的教學卻是第一次,在這次教學中我既有成功之處又有遺憾之點。

成功之處在於:

1、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

文章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嚮往的遊覽勝地,於是會很自然地產生去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慾望。全文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作具體描繪。但是要讓學生領悟到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僅讓學生從課文中的語句中理解是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精心收集有關桂林灕江水,桂林山的圖片,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然而,它的效果卻出呼我的預料。

教學時,當我出示灕江水的第一張幻燈片時,學生的雙眼一亮,不由自主地喊到 “啊,好美的景!” 此時學生的情緒一下高漲起來。我也爲之一震,隨即抓住學生這高漲的情緒,讓學生說出美在什麼地方,如果讓你用文字表達你會怎樣說,讓學生嘗試說說。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說開了。在學生“欣賞”與“說”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美感,形成主動體會以及獨到的見解,並在欣賞中歸納出灕江的水靜、清、綠,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以及描繪出它的秀麗風光。從這一教學過程中讓我認識到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能用於呈現學習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有關的學科內容,同時可幫助學生實現探究學習、發現學習,主動地建構知識,促進學生間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讓我體會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

2、“重讀促悟”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這篇文章的文句相當優美,非常適合朗讀。在教學設計中,我特別注重朗讀指導設計,在教學中我也是把這一環節作爲我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讓學生在領會文章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要以一個遊覽者從容、輕鬆語氣語速朗讀,突出幾處強調重音,如“卻從沒見過”、“靜、清、綠”、“奇、秀、險”和注意幾個“啊”字的讀音,等。還讓學生採用“先讀感嘆句,再讓學生讀具體描寫的部分。”利用這種讀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悟出作者在寫作方法上的獨到之處——先感嘆概括,再具體描述的表達方法。

接着讓學生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學生的思維在讀中相互碰撞,相互觸發,每一個同學都想讀,能讀,愛讀,從而讀出了桂林山水的美,讀出了情趣,讀出了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我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進行品析、體會,同時結合語境理解,積極啓發學生想象,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意思,感受語言的神奇,受到情的薰陶。通過朗讀吸引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這樣學生不但感受到自然景物美,還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美。並從讀中領會“先用感嘆概括,再具體描述的寫作方法及句子的表現手法。”從這過程中使我感觸在語文教學種以重視朗讀來促進感悟特點,領會寫法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3、品詞析句,分析表達手法,是學生情感昇華的有效方法。

“濃縮的往往都是精華”,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在品味好詞語、分析句式、句意中去發現美、鑑賞美。在本文的教學中對灕江水、桂林山、以及山水相融的描寫,對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寫都是十分準確、生動、具體,作者抓住了灕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寫出景物的個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描寫。用生動的語言、多種修辭手法——比喻、排比、對偶、誇張等,把灕江的水,桂林的山寫出了淋漓盡致的景象。詞語選擇運用都十分恰當,耐人尋味。無限情態盡在眼前。通過學生在閱讀、欣賞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對有關的句子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得到深化,使學生自然表現出令人讚歎的美,充分體會到自然美的存在,而產生熱愛自然,熱愛桂林山水之情。

遺憾之點在於:

對教材的研究,教學的設計還不夠全面。

常言道,不論有多好的課,都會有遺憾。雖然說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成功之點不少,但遺憾也同樣存在,就是我沒有注意本文 “誇張”這一修辭手法應用。課文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中,我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直到學生在進行“一課三練”時,我還發現自己對這一修辭手法的忽視。這說明自己在研究教材、備課、上課方面,對知識點沒有做到全面認真地分析,使教學有一定的知識漏點,讓學生失去學習體會機會。

反思後的設想: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自身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術提煉,努力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起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與訓練,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的領悟。不論在教學設計,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都要做到認真研究教材,仔細、全面的找準教學的每一個知識點,教學時儘量使學生達到“內容必解,方法必學,道理必懂。”教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