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朗讀者最後一期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2.11W

《朗讀者》第一季最後一期的主題是:"青春"。青春是什麼?也許,在八位嘉賓的朗讀中,你能找到答案。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朗讀者最後一期觀後感,歡迎閱讀。

央視朗讀者最後一期觀後感

  【1】朗讀者最後一期觀後感

如果說《人民的民義》是近期最火爆的電視劇,那最火爆的綜藝節目是誰呢?《朗讀者》無疑應該是其中之一。《朗讀者》由北汽集團攜手央視打造,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擔當製作人,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衆所周知,《朗讀者》從開播至今已經播出了十一期,可以說每一期都精彩紛呈、亮點頗多,節目也火爆異常,人氣飆升,堪稱人人必看的綜藝節目。5月6日,《朗讀者》第一季即將迎來最後一期,各路大咖齊聚一堂共同講述生命中最難忘的經歷,更有壓軸大戲上演,絕對不容錯過。

全網刷屏,《朗讀者》是有多火?

與國內絕大部分商業氣息濃厚的綜藝節目相比。《朗讀者》以文化、人文關懷爲切入點,弘揚的是一種“正能量”的主流價值觀。甚至《光明日報》、《解放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國家級媒體的多次報道與點贊,證明這檔文化類節目得到國內主流媒體的一致肯定與高度認可。

此外,《朗讀者》的微博主話題#CCTV朗讀者#閱讀量超13億、在【喜馬拉雅FM】連續十一週位列經典必聽總榜第一、最多訂閱經典榜第一、微信的公衆號閱讀量達10w+文章累計達225篇,微信指數最高達2400萬。在當前最主流的社交媒體都能引起如此大的震動,毋庸置疑,《朗讀者》已經抓住廣大網友的心。

除了國家級媒體、社交媒體的認可,《朗讀者》在52城收視率位列同類型綜藝節目第一、15次登上瘋狂綜藝季第一、節目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破7.45億,由此可見,《朗讀者》不僅代表主流價值觀,更是一檔捕獲各年齡層觀衆的大型文化綜藝節目。

董卿對話大咖,《朗讀者》火在哪裏?

雖是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但播出至今,幾乎每一期都不乏明星大腕,比如演藝明星李亞鵬、濮存昕、江疏影;科學家楊利偉、郭琨;運動員趙蕊蕊、柯潔;作家鄭淵潔、曹文軒等,陣容非常強大。通過《朗讀者》這個平臺,一起“卿”聽他們經歷的那些故事並從中學習生活哲理,對於我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收穫或啓發。

相比“卿”聽大咖們的經歷,此前那些默默無聞的“草根”通過《朗讀者》這個平臺成爲大咖的例子更加勵志,比如許淵衝、程何、單霽翔等。首期節目播出後,96歲的嘉賓許淵衝先生憑藉一句“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瞬間走紅,徐老先生翻譯的作品也因此上了噹噹網的熱搜。

96歲翻譯大師 許淵衝

而在以“告別”爲主題的第七期節目中,90後嘉賓程何身背保送清華、理科學霸、書香門第這些標籤,然而她卻在21歲的時候放棄了清華保研直博的機會,選擇成爲全國唯一一位職業音樂劇譯配,她就是程何。像《我,堂吉訶德》、《音樂之聲》、《貓》、《媽媽咪呀》,幾乎都是經由她翻譯而來。在《朗讀者》這個舞臺上,程何講述了她的夢想是“要爲心而工作,而不是爲生活”。在這期節目播出後,程何這個名字登上微博熱搜榜,最高衝至第2位,從此前的名不見經傳搖身一變成了網紅大咖。

90後理科學霸 程何

壓軸大戲高潮迭起,精彩豈容錯過?

5月6日,本週六晚,《朗讀者》第一季將迎來最後一期,這一期的主題是“青春”。青春是什麼?對60後70後來說,青春是郎平帶來的五連冠;對80後來說青春是同桌的你,對90後來說青春是TFBOYS。總體來說,無論你是屬於哪個年代,在《朗讀者》最後一期節目中,都能找到曾經屬於自己的青春。因爲馮小剛、老狼、郎平、王源等幾位大咖都將現身《朗讀者》對話董卿,講述與青春有關的故事。

  【2】朗讀者最後一期觀後感

昨晚,《朗讀者》第一季最後一期的主題是:"青春"。青春是什麼?也許,在八位嘉賓的朗讀中,你能找到答案:

王源:青春需要修煉

在6日朗讀者官方微博發佈的預告片中,王源談到了自己對青春的看法:

" 青春有太多,未知的猜測,成長的煩惱算什麼"王源坦言,就像《青春修煉手冊》歌中所唱,唱的時候才十二三歲,完全不懂歌詞的意思,現在已經17歲了,這幾年的時光就是一種修煉。

作爲TFBOYS組合中的一員,13歲的王源便已成名。對於一個剛剛步入中學的少年而言,他的青春無疑會比其他同齡人多了許多鮮花和掌聲。

但是要知道,"沒有誰可以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與掌聲相約而來的必然有質疑聲甚至謾罵聲。

王源朗讀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說:用青春賭未來,用夢想造世界!

王源笑稱,特別喜歡看留言中別人對自己的評論,看到不好的評價也會不開心,會在房間裏吐槽,傷心難過;看到好的評價,難免會助長虛榮。

而這些對於他而言,都是成爲更好自己的修煉。

郎平:青春是汗水澆築,因夢想延續

在節目中,嘉賓郎平談起了她作爲女排隊員時那正青春的年月。

比如,提到當年的訓練,她說那時候自己184cm的身高,是隊裏最高的。比起類似於古巴,美國的這些隊,中國的隊員很"嬌小"。所以那時候找的都是男陪練。

郎平講到自己被排球"砸"到臉,笑稱現在記憶力不好可能跟那時有關。"我記得有一次有個教練站在高臺上打,前排攔網的人判斷錯了,一下子閃開了。球就啪一下呼到我臉上。當時覺得不是疼,而是臉都暴了。後來瞳孔都放大了,腦震盪了。"

2003年出任女排總教練,郎平花了好長時間下定決心。"當時我看女排的情況不是太好,我就想我能把她們帶到哪裏。這一批運動員對我來講已經很生疏了。"她覺得縷不出頭緒來,而且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 可是郎平想做一點事,哪怕是留下一些經驗,帶一帶年輕教練。

" 他們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徵:愛冒險,愛生活,愛爭鬥,精力充沛,頭腦活躍,無論他們多麼年老,到死也是年輕的。好像鮭魚迎着激流,他們天賦的本性就是迎向歲月的激流。"

青春是由汗水澆鑄,青春因夢想延續。郎平,就是一直迎向歲月激流的拼搏的"鐵榔頭"!

餘秀華:青春免不了迷茫

餘秀華因出生時倒產、缺氧而造成腦癱,使其行動不便,說起話來口齒不清。高中畢業後,她賦閒在家。餘秀華19歲在"非自由戀愛"的情況下結婚,當時並不懂愛情是什麼,覺得很不適應。

2009年,餘秀華正式開始寫詩,主題多關於她的愛情、親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殘疾和無法擺脫的封閉村子。2014年11月,《詩刊》發表其詩作,餘秀華迅速成名。

餘秀華用詩歌抒發了她的態度。害怕,矛盾,束縛,儘管令人彷惶,但這些難受,是多少人的青春必然的經歷?

餘秀華朗讀自己的詩歌《給你》獻給她曾經喜歡過的那些人和將來會來到她生命裏的更多的人。

" 我也有過慾望的.盛年,有過身心俱裂的許多夜晚,但是我從未放逐過自己,我要我的身體和心一樣乾淨。"

老狼:青春是荷爾蒙,是衝動、閃亮的日子

一首《同桌的你》讓所有人知道有個歌手叫老狼 ,這首歌也成爲他寶貴的青春記憶。

在老狼的心中,"青春是荷爾蒙,是不計後果的,是衝動的,是閃亮的日子。"那些肉麻的稚嫩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青春。

老狼朗讀大學同學石康的《晃晃悠悠》獻給他們的八十年代。

" 你是我黃綢子一樣抖動的陽光,你是我清涼的泉水,你是我無法捕捉的影子,你是花的碎片,你是雲的碎片,你是天空的碎片……"

馮小剛:青春是一種精神和心緒

" 每個戰士的心裏頭都住着一個文工團的女兵。"在部隊度過自己青春時光的馮小剛在調侃中述說着心中那一份代表青春記憶的女兵情結,部隊的浪漫和熱血有着革命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

陳道明張國立曾開玩笑說他人已六十還很幼稚,但馮小剛卻把這樣的評價當成莫大的表揚,因爲在他心裏,青春不是年齡而是一種精神和心緒。

"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因爲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你覺得青春是什麼?

它是韓美林 《初戀》中"乍甜還酸的青蘋果"的美好;

是馮驥才《哦,中學時代》中"把這時光變成希望的一切"的堅決;

是賀敬之《雷鋒之歌》中"人應該怎樣生,路應該怎樣行"的磅礴;

是錢穀融朗讀魯迅的《生命的路》中"總是沿着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的不停止奔跑。

青春也是馬識途《七律 西南聯大老同學京門聚會》中"韶光一去如流水,豈忘風雨喜同舟"的感嘆;

是漫畫家方成筆下的"青春萬歲";

還是余光中《民歌》裏"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自豪,

以及喬羽作詞的《難忘今宵》中"青山在,人未老"的青春不朽!青春就是希望和無悔的選擇!

《朗讀者》第十二期完整版:

有人說,青春是那麼美好,唯一的缺點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而正因爲如此,我們更需要拼盡全力,好好生活。

《朗讀者》,明年再見。

  【3】朗讀者最後一期觀後感

誰也沒想到,2017年第一季度霸屏的綜藝節目不是音樂選秀和戶外真人秀,而是文化類綜藝。就在上週六,現象級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以“青春”爲主題的朗讀聲中,迎來了本季最後一期節目。不過,繼《朗讀者》後,還有一大波文化類綜藝襲來。但問題是,這些文化綜藝和電影,是緩解我們國人文化焦慮的良藥嗎?

《朗讀者》收官還有蔡康永、高曉鬆帶你飛

11期不同主題的朗讀爲觀衆帶來了幾十篇美好的文章和朗讀者背後的故事,由此《朗讀者》和文化類綜藝節目也引發了現象級討論。就在6日晚,《朗讀者》迎來本季的最後一期節目,在這場以“青春”爲主題的朗讀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共同向“青春”致敬。

隨着《朗讀者》收官,不少觀衆已經表示“空虛”,《朗讀者》之後還會不會看到能夠引發廣泛關注的文化類節目?記者瞭解到,5月8日,馮德倫、李治廷、李誕和張宥浩等幾位集腦力和顏值於一體的“男神”,將在《腦力男人時代》集合登陸騰訊,用節目組的話是“秀顏值秀身材不如秀腦力”,節目還特別請來娛樂圈衆所周知的“讀書人”蔡康永擔任嘉賓。

此外,沉澱了5年的《曉說》也在近日迴歸,並創下播放新高。據悉,《曉說2017》首播當期,全網累積播放量即超過4600萬,一舉打破此前《曉說》《曉鬆奇談》曾創下的紀錄。《曉說2017》在內容上延續此前定位,既有對當代熱門話題的評議,也有對傳統文化的多元解讀。如最近“矮大緊老師”在節目中飆車大講《金瓶梅》,並特立獨行把“天下第一娼婦”潘金蓮和弱柳扶風的林妹妹強行合體,講完了潘金蓮還要再說說西門慶創業史。對於新一季的《曉說》,“矮大緊老師”還認爲,他在節目中分享的是“知識”中的“識”,即對事務的見解與看法,“把肚子裏陳芝麻爛穀子的‘知’都拿出來沒意思,但‘識’會隨着你的年紀增長而提高。”

文化類節目大熱的背後其實隱藏的是文化焦慮

相比往年娛樂性較強的節目佔主導的情況不同,2017年始料不及的是文化類綜藝、正劇等先後霸屏。《中國詩詞大會》讓我們體味到詩詞之美,《見字如面》讓我們感受到書信之雋永,《朗讀者》更讓我們被一個個真實的中國故事而打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正藉助綜藝的形式,直抵人心。

這些新晉“網紅”彷彿告訴我們,當文化走下神壇,文化人有了煙火氣,一不小心就會勾到人們心裏曾經忘在某處的過去,就能產生共鳴。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今文化類節目的火爆,歸根結底還是因爲它們戳中了當下中國人的痛點——文化焦慮。的確,眼下正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碎片化閱讀成爲主流,而傳統的深度閱讀日漸式微。強大的生活壓力迫使人們放下書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但是,看多了娛樂化的節目、影視劇,精神上的貧乏日益凸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國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