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悲劇》教學設計

學識都 人氣:2.2W

《偉大的悲劇》是猶太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之一。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偉大的悲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偉大的悲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以“悲”爲學習線索,感受悲,分析悲,評價悲,認識悲,較深入理解斯科特等人的悲劇意義,形成對悲劇事件的系統思考和認識。

2、學習根據語言材料,獨立分析判斷事件的過程與方法。

教學步驟:

導入:悲劇是偉大的,但悲未必是很偉大的一件事。斯科特一行出於偉大的目的,歷經一個艱難的過程,終止於生命的消失,這中間瀰漫着無限悲傷。

一、悲情重現

斯科特一行在南極的暴風雪中遭遇的悲劇過程和悲劇結局,不僅表現在所面臨的自然環境的殘酷上,還體現在心理的煎熬上。讓我們重新來回顧它們歷經的最後的悲情日子,具體感受隊員們死亡前所承受的悲涼。

分組合作完成下列二題或自主選擇其一完成,具體學習形式可以多樣:

1、按時間順序劃出有關描寫自然環境殘酷的語句,讀一讀,想一想,體會與悲劇結局的內在聯繫。

2、按時間順序劃出描寫斯科特等隊員心理感受的語句,串連起來讀一讀,想一想他們的心理髮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體會他們在心理上最後歷經了怎樣的煎熬,體會與悲劇結局的內在聯繫。

(教師提示:這些語句基本能找出來,主要是進行簡單的篩選。正是他們面臨了殘酷的自然環境和明知是走向死亡卻還要頑強地走下去、不斷趨向絕望的心理煎熬,使他們的結局顯得尤爲悲壯。)

二、悲情探源

小組一起分析討論:造成斯科特一行的悲劇結局,原因在何處?(鼓勵自主探究、多元探究。教師做好引導,幫助歸納提煉。做到緊扣原文。)

教師參考分析之一:可以集中於批判斯科特科學精神的缺乏——這也是傳記中有意迴避的方面——他們已較強烈預感到會發生悲劇,卻不能清醒地制止走向悲劇的行動。明知阿蒙森已經到達南極,補給不足,自己步後塵已意義不大,卻仍舊心懷僥倖,在盲目的倔強意志力下,冒險前進,以致於使探險充滿了冒險的意味,最終釀成悲劇。他們此時追求的東西也許早已經超出了探險本身,探險的象徵意義和心理失衡下尋求心理的.補償已成了他們當時真正追求的目標了。如果斯科特此時能夠以一種理性的態度面對現實(在後來南極點的表現還是體現了面對失敗的現實的理性態度),也許事情的結局就不是這樣。

參考資料:研究南極探險史的科學家指出,阿蒙森的勝利和斯科特的失敗並非在於兩者的計劃周密與否,而在於前者憑藉豐富的實踐經驗制訂計劃,後者則憑推理設想來制訂計劃。阿蒙森斷定,人的體力和西伯利亞矮種馬都無法抗禦南極的嚴寒,惟有北極的愛斯基摩狗才能在極圏拉着雪橇前進,於是他用了20條膘肥體壯的狗勝利完成了去南極點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則主要用西伯利亞矮種馬和少量的愛斯基摩狗,結果,狗跑掉了,矮種馬凍死,使這支隊伍過早地接受了嚴峻的挑戰———在以後的時間裏,他們只能靠人拉雪橇前進。這樣前進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滅頂之災也就成爲必然了。

三、悲情評估

斯科特的悲劇行動,到底有怎樣的悲劇意義?是否真如題目所說?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請同學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獨立的評判。(教師既要指導學生自主判斷,暢所欲言,又要注意對觀點作適當的引導,不統一看法。可在適當範圍內進行交流。)

四、悲情同構

課外完成,任選其一:

1、假如你就是斯科特,在明知阿蒙森已到達南極後,你還會像同斯科特一樣悲壯地走向南極嗎?你還會爲阿蒙森作證嗎?請想一想,寫一寫。

2、你有過一些(曾經失敗的)探險之類的經歷嗎?如有,請回憶,寫成文章,希望回憶能建立在理性的認識和反思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就找一找相關的文章看看吧。

【資料平臺】

1、茨威格《奪取南極的鬥爭》,見於《人類的羣星閃耀時》。

2、高登義《南極歷險》。

3、《中國當年爲何會勃發如此大規模的民間探險熱潮》。

TAGS:悲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