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學識都 人氣:9.95K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一)、聯繫教材,研究課標。

在《20xx年命題指導》中強調“語文試題應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徵,符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就明確了試題要嚴格遵循《課程標準》來命題,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集中測試學生的語文素養。《課程標準》規定:語文素養的考查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每個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發展狀況,自然試題中會重視語文積累和運用的考查、重視語言文字獨特的人文價值,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體驗和審美活動,尊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題目不會難,但會很靈活,會有多層次的考查。如測試語文積累與運用中,既有測試記憶,也有測試學生的理解水平,還有測試其運用能力等。另外通過研究《課程標準》就明確了複習的範圍。如50篇詩文以及14部課外讀物,而這些都在課文中出現過,聯繫教材,只需作好重點內容的鞏固就行。

(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語文素養的提高雖然有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也並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礎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認爲"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爲語文素養的三方面內容。因此歸結起來就兩個字--積累。

“腹有詩書氣自華”,廣泛的閱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積累”成爲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點。如何快速積累?課堂教學之外,我們是這樣做的:

1、應從初一開始就讓學生訂閱《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

. 這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用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以上報刊雜誌,從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其文學修養。因爲在短時間進行大量的名著泛讀是不切合實際的。到初三時,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老師只啓發和點撥即可。

2、抄寫、背誦。

每星期佈置三篇的抄寫作業,分別是美文欣賞,名言警句,古詩詞。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寫作。對於語文尖子生,還要求他們從抄寫的文章中自選題材寫一篇同題作文,教師面批面改;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課內外名篇佳句全不放過,因爲“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辦法”(黎錦熙)。

3、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鐘效率。

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可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論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時,就讓學生討論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的燃燒。

4、作文積累。

增加作文的訓練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師全批全改,並保證在一週內反饋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樂寫的習慣。初一開始到初三堅持每天寫日記,每週寫美文點評,每學期自編自寫兩到三本書.

如果能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爲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三年的實踐,效果應是明顯的.

(三)、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是關鍵

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時間不等人,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考,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但單純的題海戰術又會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應針對中考具體情況,設計多種訓練方案,提高學生應試能力。

1、每星期的課外閱讀訓練。讓學生觀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賞美文中提高解題技巧。教師的講解是應有針對性,並總結歷年中考課外閱讀的考點規律,使學生心中有數。

2、讓學生儘早接觸中考題型。如果再等到總複習讓學生訓練綜合試卷和模擬考題已爲時過晚。因此,從初三年的上學期就開始發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試卷讓學生訓練。以免學生怯場,便於學生的應試。

3、注重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語文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如學生做完20xx年各省市中考試卷後,要求他們自己分析和總結,寫一篇20xx年中考語文命題預測,各抒己見。然後教師綜合權威預測,給同學作一些分析、評點。

4、課文複習考點化。課文複習有邏輯性的分爲各個考點,指導學生系統的掌握課內知識。

(四)、更新觀念,抓好複習,提高成績

初三語文總複習階段,傳統的觀念只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而忽視或輕視它的人文性,往往會造成學生老師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卻不見提高.因此我認爲無論在常規教學,還是在總複習階段,同樣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從遊戲規則,又超脫其上.找到總複習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以素質教育爲根本,結合應試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提高應試技巧,應該是目前初三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一”:

一個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二”:

兩個觀點:1、環境改變人。例: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又如:《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2、而周敦頤認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說:人可以不受環境的影響。

兩種手法:1、託物言志;2、襯托(正襯、反襯)。

“三”:

三種花、三種人、三種情、三句式。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隱逸者(有德者)——鮮——惋惜——(正襯)——陳述句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無——慨嘆——託物言志——疑問句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富貴者(趨利者)——衆——諷刺——(反襯)——感嘆句

三種人生觀:消極避世的人生觀;貪圖富貴的人生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觀。

蓮的形神的三個方面:生活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

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蓮:第一次襯托,表現自己獨愛蓮花,與衆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藉以慨嘆世上沒有別人像自己這樣鍾情蓮花。

三種表達方式:描寫、議論(對三種花的評價)、抒情(“噫”)

“四”:

四種修辭手法:(1)反問: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七”:

七個短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在這精心奮戰的一年裏,我既有收穫,也有教訓,在這裏,我把自己的教學體會總結一下:

經驗一:集思廣益,羣策羣力,系統地制定計劃。

初三複習階段,我們除了要教授知識給學生,還要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是非常關鍵的。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必須先做到“心中有數”。在幾位有經驗的老師帶領下,我們經常集體備課,一起討論每一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細緻到要列出周計劃,詳細安排作業的佈置等。

縱觀近幾年中考題型,一般由基礎知識、古詩文積累、閱讀與寫作四大塊組成,而語基又包括字詞檢測、修改病句、壓縮信息等題型,閱讀也可以分議論文、科技文、現代文幾大板塊等等。於是,在複習時,我們瞄準這些板塊,以專題複習爲主線,分門別類,擬好複習要點,分工出好複習備考資料,作好系統的佈局,按部就班,這樣,也讓學生知道要複習什麼,在複習當中做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經驗二:夯實基礎、注重積累。

我們非常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利用各個小時間段來對學生形成習慣性檢測模式,不圖速度,僅要質量,只有基礎打牢了,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這積累包括很多方面:

詞語積累。立足平時,在新課教學時就應要求紮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到了複習階段,再安排時間系統地檢測。比如課前兩分鐘,每天聽寫幾個,一段時間下來,積累就有效了。

詩文積累。針對直接性默寫、理解性默寫和運用性默寫三種常見題型,將必背詩文進行集中複習。前階段逐篇過關,後階段進行集中式的默寫練習。這一部分,我們利用午讀時間,以小測卷形勢來檢測。

閱讀積累。閱讀是重頭戲,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要依靠長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我們除了在閱讀專題複習階段會利用堂上時間訓練學生之外,有時還會擠出週二的輔導課時間來做限時閱讀訓練,一段時間下來,效果也比較明顯。

作文積累。增加作文的訓練量,保證每星期有一次作文訓練:分類型,話題作文、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看圖作文;分專題,審題、立意、選材……每一次作文都有側重點,讓學生都有所收穫。老師們都是爭取在第一時間給學生打分、講評,讓學生在每一次期待中得到進步。另外,爲了讓學生們有話可寫,我們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積累本,定期給出一個主題,讓學生把相關的素材積累起來。

教訓一:不捨得“棄”。

在複習的過程當中,大量的資料和試題會迎面撲來,光指導書就已經三本,還有很多前人留下的寶貴資料,網上下載的各區模擬題,讓人眼花繚亂。這個時候,缺乏經驗的我,就會無所適從。因爲缺乏專業的判斷眼光,不敢隨意篩選取捨,總認爲這個不能錯過,那個不做就會吃虧,這樣一來,給學生的作業負擔就加重了。回頭想想,其實做了一些重複的無用功,效果也不見得好,幸好還有集體備課這根指揮棒,沒有走遠。其實如果我能夠大膽判斷和取捨的話,後階段的複習還可以更有針對性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提升自己,爭取做到把書讀薄,壓縮知識,簡化頭緒,抓住重中之重,解決主要矛盾,提高複習的實效性。

教訓二:分層教學時忽視了後進生。

中考試卷的結構內容是按等級安排的,分爲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這也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體現。因此在前輩們的指引下,我在複習教學中把知識分爲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對於優秀的學生要求全面發展,注重能力訓練。對於後進生,只要求他們掌握基礎知識。比如:對於中考要求默寫的50篇古詩文,要求優秀生全背全默,而後進生只要求背誦默寫其中的重點句就行了。

對優等生我採用競爭性評價,會經常關注,對他們提出要求,要達到某個分數段等等,後階段的幾次模考,他們的積極性也不斷顯現出來,有幾個學生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對中等生我採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其不足,又爲其指明方向,找出競爭對手,這部分學生也比較自覺;但對後進生,我很想尋找、放大其閃光點,去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可總覺得力不從心。比如小豪同學,我本想抓住他卷面整潔,作文條理清晰的優點去鼓勵他,但由於缺乏長期的關注和足夠的耐性,以致他最後還是沒有得到質的突破,仍然徘徊在後進生行列。

建議:重視月考講評,加強解題方法的訓練。

到了初三後期,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是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的最好機會。這個時侯,講評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每一次改卷都喜歡做筆記,在該題的一旁記錄下做錯這題的學生學號,這樣就能夠清晰地知道學生的做題情況,有針對性地去進行彌補。錯得多的,反覆強調也值得,若該題錯的同學比較多,那就再加強該專題的針對性訓練。在講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總結自己犯錯的原因,多給一些時間他們思考,勝過我們一味地灌輸,同時,我們還可以將一些重點題型的錯例展示出來讓學生分析,這樣,學生的印象深刻了,下次就不錯了。關於解題技巧和方法,這個時候就可以努力滲透,讓學生牢牢掌握。

回顧這一年來的教學工作,我初步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和教訓,但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和熟悉,因此還談不上有什麼有價值的心得體會。然而教學無止境,對於我來說,不斷地學習業務,不斷地進行實踐,不斷地提高自己,始終是一個長期而又艱鉅的任務,我願意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盡力做好教學的每一項工作。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課前,我查閱了近幾年各省,特別是近三年吉林省中考試題,精選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開放性試題作爲例、習題。並將其分爲三類:條件開放、結論開放、組合開放,課堂上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進行深入思考,歸納出三種不同類型開放題的解題策略。整節課緊張而有序,學生思維活躍而開放,在有限的時間內基本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各層次學生均有不同收穫。

回顧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過程,有值得肯定和發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自感比較滿意之處:

1、課前的引言部分,我設計了一幅圖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能力猜想所畫何物。學生在猜測了多種可能,得到老師的肯定之後,我才告訴他們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然後告訴學生:“對於同一個問題,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努力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從而提高思維能力。這一設計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帶着這種發散、求異的思維熱度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收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

2、課堂教學中所選例、習題基礎又有代表性,絕大多數學生(包括後三分之一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且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題目學生想出的答案很多甚至超出老師的預設,證明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真正達到了訓練思維的目的。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總體上對本節課的教學比較滿意,但自思自己的教學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如:

1、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部分內容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還不充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對教學內容的的挖掘還不夠深刻。如在歸納解題策略時應該再多投放點時間,設計教學內容時本來是將開放問題歸納成四類的——即條件開放、結論開放、組合開放、方法開放。但因爲課堂時間有限,只能解決其中的三種,後續課中應進一步補充。

2、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加強,對於課堂上出現的小插曲,缺乏應急能力。本節課例題中有這樣一題:一個y關於x的函數同時滿足兩個條件:①圖象過(2,1)點;②當x>0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這個函數解析式爲________________(寫出一個即可)。一般情況下學生會舉簡單的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例子,可是上課時,居然有學生舉例說:y=-x2+5。得到大家的肯定後,另一名學生受到啓發立即舉手回答:y=-x3+9。當時時間緊張,我也沒來得及仔細考慮就匆匆代了一個數試了一下,恰好符合要求,同學們也一致認爲正確,於是肯定了這個答案,匆匆進入下面的學習。課後總覺得不對勁,回班後突然想到y=-x3+9當x<1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而當x>1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這個例子是不對的,於是給學生做了解釋,使大家重新認識了這個問題。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基本信息 課題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背影》

作者及工作單位 四川省武勝縣猛山學校唐智勇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國培作業:初中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第二單元是在第一單元(以戰爭爲話題的單元)的基礎上發出的呼喚:再也不能讓人類之間的殘殺延續下去了,應該讓世界充滿愛,所以第二單元以“愛”爲主題。本單元的五篇課文對普通人的的關愛,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們總是說,母愛溫情如水,父愛厚實如山,同學們都是沐浴在愛的雨露下幸福成長的,愛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愛是征服人類最有力的武器,也難怪錚錚鐵漢朱自清先生,卻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樸實是父愛面前潸然淚下。作者將別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愛,濃縮在方寸之間,就是父親的這個背影,幾十年來感動了無數讀者,令許多人淚溼衣衫。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較好,在本片區同年級18個班處於中偏上的水平,聽說讀寫思查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因學校多次開展與“感恩”有關的活動,大多數同學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現和較好的成績,回報關愛過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等。樑月輝、田姍姍、吳歡洋等同學能通過自己的詩文朗誦或動情講述,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他們的文章有的在徵文大賽中獲獎,有的在報刊上發表。儘管如此,但很多學生的家庭並沒有經歷過“禍不單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了),很難站在作者和作者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將成爲本節課學生認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礙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學習作者巧妙的構思。

2、過程與方法:

理解關鍵語句所表達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淨化自己的心靈。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激發學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教案《國培作業:初中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爲 設計意圖 一、導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讀《背影》散文集引人課文

二、自主學習與交流

1.學生交流你所瞭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江蘇揚州人。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著有散文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釋義

瑣屑xiè 頹唐tuí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狼籍jí 簌簌sù 蹣跚pānshān

賦閒fùXiān 惟一wēi 舉箸zhù 橘子jú

妥貼tuǒ 柵欄zhà 拭乾shì 晶瑩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請學生研讀全文,回答問題。

(1)1——5自然段中,“父親”爲“我”做了哪些事?

(2)“我”對“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領情了嗎?

四、拓展延伸

五、完成課後作業第四題

一、教師動情地述說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讀《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態和父子當時的心情 。

二、教師指導學生介紹作者,並做適當的補充。教師用普通話正音,並指名學生說出幾個重要詞語的意思。

三、巡視指導各小組的討論,不時點撥,鼓勵。

四、教師要求學生在“背影”、“流淚”“父親的語言”三項中,任選一項,說說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五、教師要求1——3學習小組做第四題第1題,第4——6小組做第四題第2題

教師總結作業情況。

一、有的學生伸頸,側目,微笑,默嘆,爲之欣喜,爲之感動,想一睹爲快。

二、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三、學生通過合作探究,(1)明確:安慰兒子,爲兒子送行,照看行李,給小費,講價錢,再三囑託兒子路上小心。(2)完成兒子對“父親”感情的轉變。

四、各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見,發言踊躍。

五、各組學生先獨自完成,然後分組交流,看誰的作業有特色,最後在全班交流。

一、由朱自清父子的神情激發學生急於認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因爲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瞭解作者、初步理解生字詞,有助於很好地學習課文。

三、研讀是讓學生真切地熟悉內容和體驗感情。

四、各小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

五、通過完成書面作業和班組交流,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背影——4次

背影(朱自清) 流淚——4次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自 評 表 自評人: ___月____日

自評內容 情況記載 總體自我評價 好 較好 一般 差 聯繫閱讀,主動提問 好 較好 一般 差 能否積極參與合作 好 較好 一般 差 你的觀點的價值 高 較高 不高 差 小組發言次數 課堂發言次數 學會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穫 最大的遺憾 感觸最深的知識 語文教師的評價 努力的方向 教學反思 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眼淚”和“背影”演繹了人間親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染人。本課聚集“背影”、“眼淚”“父親的語言”,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真實碰撞,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社會閱歷太淺,大多數學生也沒有經歷過大喜大悲,課文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樑,使他們產生自己的體驗並進行評價?這一節課,基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當然,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在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環節,用“研讀”來體驗課文“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的情感基調,然後以“怎樣的背影”和“幾次寫眼淚”爲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當地點一下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後讓學生完成“討論、寫作、交流”的課後作業第四題,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難怪縣教研室主任湯繼光評價說:“唐老師這堂語文課做到了步步鋪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專家組樑曉華先生說“整個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理念,又有教師的獨特理解和創意;環節新穎,內容厚實。” 但是,我自己認爲:對重點語段的表情朗讀太少了;思考、答問的時間過多了一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摘 要:隨着新課程對語文教材的改革,其語文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分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分析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現狀,並對加強初中語文教學多元化進行反思。

關鍵詞:初中語文;理論研究;教學實踐

對於新課程理念的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多元化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中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難度,另外,可加強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1、學生語文素養難以培養

由於中國應試教學的壓力,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並不以長遠目標爲重,一味追求短期目標,追求提高學生的成績,長此以往導致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偏移方向,對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難以培養。

2、忽略學生人文精神培養

當前受應試的趨勢影響,初中語文的課程並沒有完全考慮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只注重初中語文學科本身大綱的要求,對其技巧性、相關應用的介紹甚少,從而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語文知識結構與綜合情感的培養,忽視對學生本身的關懷,忽視學生獨特精神品質的成長。

3、學校現代文化氣息不足,缺乏實踐平臺

當前多數學校初中語文教學中缺乏現代化氣息,缺乏信息網絡資源的運用,導致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做到與時俱進,無法形成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方式。

二、初中語文教學多元化實踐的反思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主要以學生語文能力爲核心,注意培養學生語文知識、思想情感、審美情趣、語文學習習慣的融合。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發展方向,遵循初中語文漢字以及漢語的自身規律和本質特色。

3、積極倡導多元化實踐的教學方式

切實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將語文教學運用於實踐生活中。做到初中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

新課改要求的初中語文要求應堅持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的教學宗旨,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開發,做到語文成績的全面提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邁步,教師作爲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面臨着從未有過的危機和挑戰。尤其是在小地方,無論是新的理念還是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對他們來說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對課改,“上級唱高調,學校哼低調,教師唱跑了調,學生跟不上調,社會根本不知什麼調”的現象比比皆是。雖說目標令人振奮,但過程令人質疑,基礎令人憂慮。如何破解這道方程式,需要我們立足現實,樹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積極開展“以校爲本”的教研製度建立活動。從現有的教學行爲去反思,從教學反思中去診治“病根” ,對症下“藥”方爲上策。

一.教學反思的定義與意義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臨控方式 ,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 俗話說“敗局有妙招”。從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中盤點“存貨”,清除“垃圾股”,擴張“績優股”,整合自身教學資源,無疑是現實的。反思教學正基此而產生。在教育戰線上,許多教師一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說別人的話”,都在做教學參考書和教材的奴僕,年復一年地重複着“昨天的故事”,到頭來緊攥一張“舊船票”難於登上教學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聽“依舊的濤聲”,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豈不可嘆?而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爲,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

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爲產生影響,從這層意義上說,教學反思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加油站,是轉變教學觀的轉折點,是新舊理念碰撞的焊接點。從一定角度上說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上反思。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我認爲主要從備課和課堂教學兩個基本環節進行。

(一)備課反思 ,樹立以學生爲本的大備課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備課觀念。

備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爲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而在教學實踐中,備課往往被曲解成了備教案。在學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師的備課緊盯在寫教案上: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備課就充分、認真。備課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備教案等同於備師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是單一的、淺性的,靜態的、大一統的流水線。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這種教案使教學過程成爲單向度的信息傳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成爲單一的傳遞信息與接受信息的關係。是以教材本位、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的原則設計。其價值可想而知。像這類備課乃無效勞動多,僅爲應付檢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狹義的備課。

新課改形勢下的備課應是遵循以學生爲本、立足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廣義的備課——備課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強調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是 備課的一部分,它包含師生閱歷;它以教材、課堂教學爲核心,向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輻射;包含有形的書面教案及無形的融入教師心田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及教學機智與激情。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上了一節公開課後感慨到:他這節課表面上只花了15分鐘準備,實際上卻是我一生的準備。的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

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時間多了,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備課的投入得少了。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三要素中,大綱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了學生永遠最關鍵。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這句話來概括。“搭臺”就是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構建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有效地組織學生“唱戲”。

如何落實呢?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變單一知識目標爲多元目標。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要變統一目標爲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要變固定目標爲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

(二)課堂反思,放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想

1、課堂實施由嚴守文本向超文本變遷。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說: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視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歷對教材進行更多的延伸、遷移、拓展。

可在現行的課堂中,巨大的習勢力嚴重地阻礙着學生主體意識的“出籠”。應當說,“異見”的產生說明這個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澱,經驗背景,對文本進行了獨立的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思考,產生了獨特的感受。可教師沒有珍視,掐滅了學生在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時迸濺出的智慧火花。這就是隻知道囿於教材而沒有把教材當例子教的典型標本,這就是教師本位與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證。更精典的還在當教師講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掛着的。有幾個學生馬上接嘴說,也有的冬瓜是掛着的,(原來這其中有2個學生的外婆家是蔬菜專業戶,成規模的菜地裏,冬瓜地裏搭 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長大後就在排架上垂掛着。)可教師斷然否定。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與蘇東坡的《詠菊》之爭。

宋朝時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於變法,不在家。造訪的蘇東坡進王安石書房後,見案几上有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頭,哪會落瓣呢?當即續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家見後,見蘇東坡孤陋淺薄,十分無奈。後來適逢“烏臺詩案”事發,王安石就讓皇上派他到黃州爲官。到黃州後的第二年秋,蘇東坡果然見菊花被西風吹落,滿地金黃,只剩枝條兒在風中晃動。想到早年在王安石書房續詩一事,深感自己學識不夠廣博,歉疚之意頓生。回京後立馬登門道歉。

“冬瓜也有垂掛的”,這裏且不說爲師者的孤陋寡聞,也不說師不必賢於弟子,但爲師者總要有姿態,有寬大博愛的胸襟吧。怎麼能武斷地斬斷學生對文本的“異見”呢?這樣的課堂,只是教師唱“獨角戲”,又如何能落實新課標要求的理念呢?如果教師能“蹲下來”用心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不也能從學生身上學到許多知識麼?若利用學生在與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同構時產生的個性化閱讀,不正好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何嘗又不是件快事呢?

2、真正理解自主互動學習的內涵

新教材推廣中伴生了一種新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固然不錯,游泳池邊教不出游泳健兒,問題是怎樣的課堂纔算是還給了學生 ,什麼是真正的自主互動。

例如我在新課改教學研討會學習上聽到的一位語文執教的蘇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的第12課《甜甜的泥土》,講了被父親離異了的生母在兒子亮亮生日那天送來一包奶糖的故事。讓小亮感受到了久別的溫暖,而後母的虐待卻使小亮產生巨大反差而痛苦傷感。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第一塊“整體感知”中,在聽完開頭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後,要學生完成對聯:甜甜的泥土, 的媽媽。學生答案衆多:關愛孩子、無私、狠毒、自私、愛子心切、失落、離愁、望眼欲穿、傷心、悲痛、無情??學生盡興後,馬上轉入第二版塊“把握人物”的教學。在評課中,當資

深人士提到教師應在第一版塊以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互動對話,以提升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或給予適當引導時,那位授課教師馬上以這樣做就以“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剝奪學生自主學習權力”來反駁,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啞然。

現在說到“自主性學習”,有的教師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滿堂灌”“滿堂問”的老路。而我認爲,在教學時,如是淺顯淺易與學生 的生活相重疊的選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已設疑、自已解答,或者組織學習小組進行互動學習;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選文還是應重視教師的“橋樑”作用。

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於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惟此,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纔是有價值的。目前的語文課堂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彙報、表演、檢查,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他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教師淡化出場,一切都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摘要:教師必須善於從教學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提煉好的教學方式,不斷積累富有實效的教學經驗。本文從吸取教學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檢測與實效等幾個方面,系統地論述了語文教師如何加強反思提高教學水平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教學反思;訓練目標;達成;教學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xx)12-0107-01

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很容易忽略的一件事就是不重視教學後的實效總結。作爲一位有心的教師,每節課之後都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所講的內容哪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哪些還能講的更加到位,我們總會有所觸動,有所思考,這其實就是教學心得。教師要是在每天課後抽出一定時間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體會和失敗的經驗予以總結記錄,然後不斷地反思推敲,提出精華去除敗筆必能提高自身的語文教學水平。

1.反思教學的亮點

所謂教學亮點,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處。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課堂,初三語文《醉翁亭記》,曾經要求學生背誦全文。不想有學生突然提出想讓老師也背誦其中一段,筆者當即聲音並茂地將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學生的熱烈掌聲。筆者趁熱打鐵又將王勃的《序》也背誦一遍,看着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筆者因勢勸諭學生學習古人的文章不僅僅是爲了考試,而是因爲有些文章確實是千古華章,經常頌之,既能提高語感又能陶冶情操,實爲一舉兩得。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給學生一個提示,每節課都應有每節課的出彩之處,只要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畫龍點睛之處並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

2.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對即對錯即錯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語文知識至今都存在學術爭議,所以即使有教學上的瑕疵也不難發現。如果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並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以作將來改正之之用。同時不斷地積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就會發現自己學習上的薄弱環節,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體教學水平。

3.反思教學中的教

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習慣於每上完一節課就會一遍遍的重溫教案備課,揣度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一堂課即使準備的再好,也會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

一失。語文教師的好課堂就是在不斷打磨中煉成的。所以說語文教師都應該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該發揚的發揚該摒棄的摒棄。唯有如此,才能根據自己的反思重新調整以後的教學設計制定更爲優秀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4.反思教學中的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互動式教學應成爲素質教育的常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語文教師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於此,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那麼教師需要改變原來的身份,真正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中心,而是學生的服務者,是學生的參謀。學生的學困難是什麼,什麼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師的撥雲見霧,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反思的。只有準確的瞭解學生的真是需要,語文教師纔能有目的的積累自己的課前準備素材,使自己的教學準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5.反思教學評價

評價一堂課的教學實效高低,在於學生能否熟練掌握教學內容。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教學內容,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的測試,一是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寫作。這也就是語文教師需要反思的地方,對語文教師評價課堂實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不能再拘泥於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思維,而應該創新理念,力爭用學生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學評價。走出校門,到生活中體驗學以致用的真實效果,也是我們評價教學實效的一種新思維新觀念新形式。當然,創新教學評價的方式還很多,需要語文教師挖掘潛力體現智慧,只有深入的反思我們的教學評價,大膽地進行教學改革,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6.反思目標達成

每節具體的課堂教學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標,有的青年教師課前對教學目標一般都設計得盡乎"完美'',但往往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脫離了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因此.,每節課後,我們都要反思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如知識目標的重點是否突破,難點是否化解;情感目標的情境設置有沒有達到使學生進入"角色"的目的;能力目標的設定是否通過知識目標的完成體現出來等等。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總結目標達成情況,不斷地調整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使之更貼近教學實際,從而使目標順利達成。除以上幾點外,我們還要經常反思我們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原則、教學容量等是否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反思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錯例,記下錯例,以錯爲戒,以錯促思,以增強再教時的針對性,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反思是一種積極的行之有效的思維、再學習活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衝動我。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作爲一位語文教師,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有不斷的進行自我反思,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反思教學中的教育學,反思教學評價與目標達成,就一定能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爲以後的

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長期堅持教學反思,一定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取得自己教學事業上的一個又一個輝煌。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一、充分感知閱讀材料,深刻理解語段內容。

在做閱讀理解題時,首先要對閱讀材料進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氣和,帶着求知明道的閱讀心理去閱讀。第一遍閱讀時不要在個別生字、新詞、難句上糾纏,讀後自問:該語段寫了些什麼內容?再閱讀第二遍,閱讀要更快,較熟的內容可跳讀,選讀重點語段。第三遍閱讀要控制好時間。總之,要通過整體閱讀充分感知閱讀材料,深刻理解語段內容。

二、細心揣摩文後題目,認真審清題幹要求。

答題要正確的理解題幹要求,準確接收題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萬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學生往往對自己過於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題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憑經驗思考,憑感覺做題,還把日常學習中的不良習慣帶入考試。另外,有的同學平時語文基礎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寫作手法、修辭手法、說明方法弄混,以至於問東答西,張冠李戴。審清審準題幹是“方向性”問題,方向錯了,考試中因此失誤失分者不在少數。

三、注重規範答題語言,準確嚴謹表述答案。

語文答題對語言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表述題、闡釋題。語言應準確、嚴謹、周密、規範、卷面整潔。不少學生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具體表現在:

(1)用詞用語不當,詞不達意,心裏在想的和筆頭寫的不一樣。

(2)語言過與繁瑣,講了許多無關的話。有的過與簡單粗淺,省略了許多應該說的話。

(3)語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4)答題無條理,胡斂亂湊。

(5)書寫混亂,亂改亂劃。對此,答卷應做到書寫工整,成行成列,語言成句,不寫錯別字,對於要改的字、詞、句,一律用統一的修改符號,如刪除單字用雙斜線,刪除句子用平行線,萬不能亂塗亂抹,畫“黑圈”或亂“拉線”。

總之,要想使學生在閱讀方面取得成績,就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準確答題的能力。只要學生持之以恆,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養成好的習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久違的課堂,久違的一雙雙期待的眼睛,重新站在這三寸的講臺,不安的心一下子得到了平靜。喜歡這種站在講臺上的感覺。《雨的四季》是開學來的第一堂課所講授的課文,這是一篇散文,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它還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

在引導學生感受優美散文時,要立足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得能力。我基於新課標的要求,同時瞭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學生在感受散文和鑑賞散文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設計這邊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四讀課文,去感受散文的優美。首先初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瞭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時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拿出手中筆進行批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閱讀完之後檢測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並對一些易錯、難懂的字詞進行講解。其次,讓學生帶着問題二讀文章,“這篇寫得是雨的四季,那麼雨在四季有什麼特點呢?”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從文中圈畫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點,但對於雨在春季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去總結。我在這點做得不太好,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有層次引導,這使學生直接去總結雨在春季的特點時顯得不知所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學生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再次讓學生三讀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可以從修辭、不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賞析,注重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但從這個環節我也瞭解到一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學生對一些修辭把握得還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準確區分比喻和擬人。第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時,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下手。對於這些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進行專項練習加以鞏固。最後,再讓學生四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學課堂纔剛剛開始,對於剛剛講過的這堂課,覺得自己對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還算準確,思路還算清晰,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讓學生個性化讀的時間少;在鑑賞課文美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課堂中語言不夠簡練,造成拖堂的現象。瞭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後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爲語文教學行爲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髮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筆者現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爲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程新理念認識得更爲深刻。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新課程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我們很多

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程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割裂的語文教學活動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重要途徑,可是往往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把二者單獨作爲兩個部分來進行教學,甚至有一些教師會對二者會厚此薄彼,其實閱讀和寫作完全可以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是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最主要的內容,語文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其實如果想要使學生廣泛而有效的閱讀,只依靠課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首先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生的閱讀量上有一個具體的要求。首先是泛讀,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閱讀的書籍不少於20本,這在閱讀量上對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內容上來說閱讀內容包括了詩歌散文,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等。其次,要求學生精讀,指導學生一學期需要精讀的作品控制到3—4本,精讀的時間學生可以利用假期進行。再次,每學期向學生指定一本研讀的書目,這個數目就是我們課本上要求學生必讀的課外名著,當然閱讀的量是一個必須要求,閱讀的時間上也必須有保障,學生在校期間一週要保證有六節閱讀課的時間,學生週末回家的時間也要達到4個課時的閱讀時間,這樣一來,學生閱讀的時間一週當中至少有十個課時。

在對學生的閱讀有了具體的要求之後,教師會專門製作閱讀成果檢測,並相應的跟進名著讀後感的寫作指導,比如初一上學期讀《西遊記》時,教師會安排學生先讀部分章回,然後從人物設定、情節安排等方面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後的寫作,《我和<西遊>有個約會》《西遊之路之我見》等相關的寫作安排,不僅進一步的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讓學生用筆記錄了自己閱讀名著的心路歷程,然後從每個班的習作中推選好的作品,進行年級裏學校中的評選,把這些優秀習作編訂成書,在學校召開家長會的時候發給家長,這樣的讀書成果不僅得到了家長的一致讚許和支持,也促進了學生語文閱讀和寫作素養的雙向生成。

閱讀是學生對於生活、社會及客觀現象的認識,寫作是學生們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表現過程,只有將二者巧妙的結合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從最真的心靈體驗出發,給予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想,揮灑自如地寫,有創意地表達自我個性。也只有這樣,學生的心情將會更快樂,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思維纔會更活躍,真正的體現我們的語文教育是滋養學生心靈的學科!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隨着語文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儘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鑽研,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性質;語文的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的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儘量讓每堂課都有琅琅的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課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可以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的收集、閱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通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的奧祕: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瞭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繫生活,要立足於人的培養, 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爲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爲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爲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爲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薰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

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於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藉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參加語文教學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記得曾經的老師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師的只有上好課,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於是我認真閱讀衆多的語文專業報刊雜誌,吮吸知識的營養;努力回憶從小學到大學期間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師長們的教學方法,尋求可資借鑑的教法;不厭其煩地翻閱大學中學過的《教材教法》課本,獲得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經過努力,漸漸地形成了自己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要明確,講授內容要準確,教學組織要嚴密,教學方法應靈活。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努力以此來衡量、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爲。

也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吸收了語文教學領域中不少新的理論、觀念。

主要有:1、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2、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把學生視爲灌輸知識的容器。

3、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發展智力,並要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教學不但要研究教法,還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等。

隨着教學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就愈來愈感到自己所謂的好課標準還有好多不足,明顯地感到自己的觀念總是難跟上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歸納起來,我的語文教學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課堂。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受到啓發後對某一內容形成了興趣,課後能夠繼續進行主動地有目的地學習,那麼,學生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才能從“學會”上升到“會學”、“善學”。我心裏明白,超越課堂對學生是多麼重要,但我沒有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課堂40分鐘,讓學生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希望學生對中國古代、現代文學名著充滿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的文學修養,那該多好。可是我不敢這樣做,在很多人的眼中,這些名著是“難書”,他們會不答應,學生哪有功夫看這種“難書”!所以,學了課文之後,我幾乎就停滯不前了。我現在的語文課,除了帶領學生在課本中“游泳”之外,課外最多佈置一點讀讀、背背、抄抄的作業,不能也不敢讓學生去廣闊的課外海洋中遨遊、馳騁。所以,學生們剛升入初一的時候,看看他們寫的記敘文,眼睛一亮,小學生的作文水平相當不錯嘛!可是,一年過去了,他們記人敘事的水平和剛入初一時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課本。教師在教好課文訴基礎上,超越課本,收集課本以外的材料,補充、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語文教師來說也是多麼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脫脫的運用“嫁接術”移花接木的手法,可還得挖空心思說好話,違心地說它中心突出,構思獨特,因爲我不敢超越課本。

三、不敢超越“教參”。《教學參考書》本來是隻供教師參考用的,可是現在衆多試卷的命題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參”,閱卷人也是依教參畫葫蘆,離開了教參的說法就不給或扣分,爲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也只是照“教參”宣科。我剛畢業經驗不足所以許多東西我自認爲我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透,不會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個“擦邊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訴學生,也不敢引導學生去細加品味,只能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了。不少課文,在分析段落層次時,時時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參”的說法存在着差異,但自己最終不敢否定“教參”、超越“教參”,要麼原原本本地把“教參”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麼只能簽名稀裏糊塗,矇混過關,讓學生去自由理解。

總之,我在語文教學中,不敢超越課堂,不敢超越課本,不敢超越“教參”。

我希望我的同行們不要存在類似我這樣的困惑,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學會超越。只有學會超越,才能發展自我;只有學會超越,才能使學生髮展;只有學會超越,教育事業才能大踏步前進。

我的語文教學往往只重視文章內容的分析,對學生訓練的各類語文練習題也偏重內容的把握。這種呆板的教學與讓學生主動學習相違背的。

語文,承載着人類文明的精華,課文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廣闊的視野,構成了該學科獨特的人文氣息與強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這麼想,語文在他們的眼睛裏究竟是什麼樣的?被世人稱爲“誤盡天下蒼生”的語文教學也隨着歷史的車輪,一次又一次地不斷進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對學科體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爲了滿足學習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語文教學專家所言的一樣,以往的語文教學對人的關注是比較疏忽的,缺乏對作爲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習過程、接受知識的年齡心理特徵、學習情感的關注。是學體本位的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大多是按照語文學科本身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根據接受者的心理髮展需求。我們的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也大多是從成人的角度、從教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制定方案,而忘記了我們所從事的對象——學生的需求。換一種思路:在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聽聽主角——孩子的聲音,我們是否可以從孩子的視角來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

對於我來說,永遠是不斷向同行學習,學習,再學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