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

學識都 人氣:2.41W

“做正確的事遠比正確的做事重要”,所以在大喊學習要高效並竭力創建高效課堂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什麼是“效”,它又應該“高”在哪裏?如果“效”定位是正確的,我們爲“高”而付出的努力就是有價值的,師生也都將爲之受益非淺,相反,如果我們的“效”是片面的,甚至是“反面”的,則我們爲“高”而付出的努力則有可能將師生都推向痛苦的深淵。準確地定位“效”應該放在如何“高”之前,正如有了正確的審美我們纔能有準確的做出判斷。

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

“效”,應該放在一個完整的體系中去審視,應該作爲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效”應該落腳於我們教育的目的,比如我們將“培養獨立、完成、發展的人”作爲教育的目的,則凡是與這一目的的達成而正向促進的則都可能稱之爲“有效”的,所以“效”應該放在完整的體系中去評估和定位,而利用簡單的一節課去評價是否高效有其片面性和侷限性。我們平時言稱的“高效”則更多的傾向於對章節知識目標的達成,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最後落實在分數提高上的呈現上。這些雖然是課堂教學無法迴避的,但如果過意將這些本該成爲教育副產品的教育末節無限放大,勢必會導致教育發展被撕裂、教育目標被肢解的消極狀態。教師會在“一頁障目”的狹隘中縮水教育的圓潤,學生會在“高效”的脅迫下遠離教育的本原。

“效”,應該關注學生真實、理性的需要,包括將來的,更包括當下的。“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口號喊了多年,卻很少有人真正領會其精華並將其投入其實踐。課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並享受教育資源的“前沿戰場”,以學生爲主體本就該是毫無爭議的事實,所以“效”就應該落實到是否滿足了學生真實、理性的需要。從這個角度講,課堂上的學生對學習應該是快樂愉悅的,對知識應該是興趣盎然的。這是“效”的基礎,如果學生內心不快樂,學習不主動,那麼即便是在制度或者權威的強迫下學習了很多的東西,課堂也絕對沒有“高效”可言,因爲這種“高效”是建立在有損於學生身心健康基礎之上的。但我們不能爲了取悅於學生而走向譁衆取寵的另一個極端,這就是“僞素質”的左傾主義。我們要着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的需要,着眼於學生未來幸福的價值取向去設計今天的課堂,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定位自己的發展需求,正確挖掘理性的快樂取向。也只有真實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讓學生享受持久的課堂魅力與快樂,也只有理性快樂、興趣得到有效的延續才能鑄造未來發展的輝煌。

“效”,源於學生對學習自我體驗的深度與廣度,不排斥學識的精進,但拒絕急功近利、涸澤而漁。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纔是教育最樸素的本質內含,而學生對學習自我體驗的深度與廣度也是課堂“效”的集中體現。就應試取得高分而言“填鴨”與“死記”也許更能短期顯效,但這已經違背了“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這一本質,錯誤方向上“效”越高恐怕對學生的傷害就會越深。我們應本着讓學生體驗學習,並在智慧適量的引導下加大同學們體驗的深度與廣度上大做文章。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我們就不要插手,凡是學生能通過同質間交流解決的問題,我們就不要代勞,凡是學生感興趣且是有用的東西,我們就不要過意侷限於考試範圍的牢籠„„教師要努力創設神奇、實效的情景,讓學生始終飽含學習的興趣與慾望,教師要適時地給予鼓勵和評價,讓學生享有持續的動力與激情,教師要智慧地給予引導和提升,讓學生擁有攀登的方向與靈感。

“效”,源於師生之間對於課堂教學相長的精度與和諧幸福的歸宿。如果課堂是師生討厭甚至恐懼的地方,那麼課堂就不可能有“效”的存在。從這個角度講,我們要努力創設溫馨、和諧、安全的課堂,讓學習的智慧與交流的快樂促發學生對課堂幸福的嚮往,這種幸福源於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當課堂上的.每時光都能讓師生獲得成長快樂的時候,“高效”也便成爲自然中的必然。教師的成長,源於對課堂創設的投入,源於投入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快樂參與而得到綻放;學生的成長,源於對課堂的深度體驗,源於體驗教師智慧引導下的知識魅力在合作探究中的呈現。這種課堂的快樂成長是與師生彼此的投入成正比的,更是在師生之間相輔相成的。當教師嚮往課堂並急於爲之奉獻出自己的智慧與努力的時候,當學生嚮往課堂並急於感受知識魅力的時候,“效”得以彰顯,“高效”將成爲必然。

盧梭在他的《愛彌爾》中告訴我們“誤用時光比浪費時光對孩子的傷害更大”,我們也可以說錯誤的“高效”比“低效”、“無效”對我們的課堂傷害更大。所以在努力“高效”之前,思考“效”在哪裏,“高”在何方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關注的焦點,渴望“高效課堂”,更要理智的把握“效”的方向。

“高效課堂”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爲根本。教師要爲此搭建平臺,做好鋪墊,在課內深入到學生中,抓住全員參與、教會學生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優化。我們只有遵從教育規律,堅持以學生髮展爲中心,一切爲了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注重課堂各個環節,讓學生用最好的狀態投身於課堂,我想高效課堂就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成了我們“伸手可及”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