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學識都 人氣:2.12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

爲人子女: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自己是一個比較孝順的人,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後,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很不孝順的女兒。《弟子規》開篇入則孝頭兩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汗顏啊,哪一條也沒做到。以前在家時,早上媽媽叫我起牀,經常裝作聽不見,直至第三遍聽出媽媽要生氣罵人了,才極不情願的答應着起牀;媽媽讓我刷碗,做家務也及其不願意,經常推三阻四的;認爲父母沒自己的見解高等,直至學了《弟子規》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多麼的不孝順。

弟子規裏告誡我們對於親人傷感情的話要忍住,可是反思一下自己,有時覺得自己很有理,就硬是要去力爭,現在想想就算是你再有理爲此傷了親情值得嗎,贏了理又怎麼樣呢?傷了我們最愛的人和最愛我們人的心,我們真的贏了嗎?家庭的和睦融洽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會幸福嗎?我們的最愛的家人會幸福嗎?

《孝經》裏把孝順父母分了三個等級,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而養父母之身只是最初級基本的層次,所以每個月不管給多少給父母,並不代表你真正孝順父母,每月給父母錢,確經常指責頂撞父母也是大不孝。

爲人父母:

已經是爲人父母的朋友們,建議先不要拿《弟子規》當做標準,看孩子哪哪都不對而指責孩子,學習《弟子規》不是讓我們拿着《弟子規》的標準去批評指責別人,而是要學習力行《弟子規》讓我們身邊的人認同我們,使我們的家庭和睦,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友善。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以身作則。“育者教子使做善也”,教孩子做善良的人。所以不要抱怨孩子不聽話,想想我們時如何對待我們自己的父母的,還記得中央臺早年的那則公益廣告嗎?媽媽給自己的母親洗腳,孩子看見了,也學者打盆水給媽媽洗腳。這就是以身作則的力量。

還有不要太溺愛孩子,從小就寵着慣着什麼家務也不讓做,有一天你覺得孩子長大了,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幫你做家務時你覺得孩子會做嗎?那是誰養成孩子的習慣的呢?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有所警覺,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利於孩子一生。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2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深入學習,不知其深淺,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慢慢地發現貪大不精。此時,我明白了“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的真正道理,也堅定了我用《弟子規》去規範孩子與我的行爲,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現在的孩子,迷茫、無聊、空虛,沒有目標。孩子的心靈沒有寄託,沒有寄託的心靈是不可能安穩和充實。爲孩子找一個心靈的家園,讓孩子的心有一份寄託,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而構建什麼樣的心靈家園,給孩子和自己的心靈澆什麼樣的養分,就一一擺在我們的面前。中華傳統文化是最好的機牀和養分,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構建孩子心靈的家園,應以“孝”的培育爲本?讓孩子的心靈歸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園裏健康成長。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和《孝經》。中華傳統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和孝經》是孩子養正的最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說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乾淨了。《資治通鑑》裏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長期去學習《弟子規》,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裏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

二、學習《弟子規》要放寬心量,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心態。心懷誠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寬了,才能容下《弟子規》的一切。不要還沒有打開《弟子規》,沒有了解和深入體會《弟子規》就帶着分別心去對待《弟子規》懷疑它,帶着有色的眼光去評判它,你怎麼能深入體會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華,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見,心態很重要,把心態方正,不偏不倚,認真學習,心有懷疑,隨時記錄,找名人名師求解,以求得到正確的意義,真正學好學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學好《弟子規》,並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規》時,要能克服障礙,堅持正確的事情。有時,我在推行《弟子規》時會聽到家長懷疑的聲音,說“《弟子規》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沒有個性了,哪來的創造力,整個人的競爭意識都沒了,將來在社會上怎麼生存?”等等疑問,其實,所有的這些疑問只是家長沒有深入瞭解《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深入學習《弟子規》,你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其實,《弟子規》就是一部行經,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別無他意,比如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習慣,比如說:喪三年,常悲咽。“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實際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心培養,先人雖然不在,但我們應緬懷先人的恩德。你連祖先都不感念,你說你有愛心,那不是騙人的嗎?所以說,沒有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那就先學,再有取捨不遲。《弟子規》不是把孩子的個性沒有了,而是把孩子的個性加以整飾,然後孩子不那麼貪心,不那麼情緒化,不那麼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誠意,正心,修身,家齊,進而天下平,這種內涵的個性比張揚個性好的多,孩子以後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規》中的核心”孝心“,對孩子進行教育,打開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開了。一個人不“孝順”自己的親人而“孝順”別人,那是不可能的,試想一下,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還能說自己有愛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孝心一開,感恩心,恭敬心就開,感恩心一開愛心就開了,愛心一開,仁義道德都能得到踐行。並念念想着去利益別人,把愛不斷地傳遞下去。

五、讓《弟子規》成爲孩子的心靈家園,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家園裏薰陶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幸福美滿人生。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3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爲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爲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你憤怒嗎?讀《弟子規》吧!你痛苦嗎?讀《弟子規》吧!……”大意如此。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難免產生幾分懷疑的心態。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鬆;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於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麼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啓發,改變了心態。

一個晚上熄燈後,同伴講靈異故事,我被嚇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結束後,一個上鋪的兄弟慢慢走到我牀頭,猛的大叫一聲“啊……”。我以爲出了什麼事,被嚇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來。過了幾秒鐘才發現是他惡作劇,我是憤怒的靈魂出竅了,忍不住罵了他幾句。雖然馬上語氣緩和了下來,可我還是一直沒有睡着,彷彿鬼魂一直在我身邊,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頭髮,摸摸我的腳什麼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節也在我頭腦裏閃個不聽,長髮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魚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這個捉弄我的這個人。最後,我想起《弟子規》的“泛愛衆”,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爲他是我的同類,因爲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些我多年前寫給自己的格言。不禁心情越來越平靜,後來就不知不覺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見這個兄弟,雖然依舊心理上有些障礙,但是敵意已經沒有了。現在,已經好如當初了。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4

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是我們每位教師追逐的夢想。教師的幸福是什麼?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種幸福;受學生愛戴,是一種幸福;得家長信任,是一種幸福;被同行敬重,是一種幸福;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來?從理解與尊重中來,從溝通與合作中來,從博愛與智慧中來。讀了《弟子規》之後,我對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也從書中學到了很多爲人處世之道。

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孝敬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爲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周朝以孝治天下,國運昌盛八百年。“孝,德之根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都知道教育學生成爲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可是卻忽略了德爲先,甚至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品德好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我們看到“孝”字,是“老”和“子”爲一體的,孝順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自然老師也少操很多心,孩子也必定是學業成功的。再看“教”字,由“孝”和“文”組成,即文載孝道,所以作爲教師的我們教書育人也必須孝敬父母做好學生的榜樣,而教育最好的辦法也是自身作則的身教而不是言教。那麼如何盡孝,《弟子規》給了我們很好的行爲準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另外還包括諸如:出有告,返有面。親好力爲,親惡謹爲等,教師可對照自身是否有做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孝順父母,孝順的心才能傳遞給學生愛和幸福。

二、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教育之道。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弟子規》雲“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意思是老師不深入研究學問,不在人品上紮紮實實的落實,不在道德上提升自己,又如何教育別人呢?所以我們要懂得修身養性,認識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平時的工作中,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我們既要教會學生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着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三、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勤奮之道。

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勤奮、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對此,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爲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如有時對於手頭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肯定不高。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四、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處事之道。

作爲生活中的一份子,單位中、家庭中做人處事的方法關係到我們與同事與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說,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總之,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我們對於《弟子規》的學習,絕不能停留在學習的層面,而重在落實餞行,我們要在平時的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習慣,不斷地豐富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好屬於自己的每一件事: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激情滿懷地上好每一堂課,循循善誘地講透每一道題,精心批改好每一次作業,全面地分析好每一張試卷,安撫每一顆受傷的心,幫助每一個困境中的人,做好每一次規劃,反思每一次得失。現在的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行爲習慣差、抗逆能力弱,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來,作爲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社會要求其具有更高的人格素養和知識素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而且還要做的更好。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5

當孩子哇哇墜地時,父母就義不容辭地充當起了啓蒙老師的職責。孩子在注視着父母的一舉一動而成長着。試問哪個父母不想有個“母慈兒孝敬”的結果呢?所以,孩子的成長家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有幸看了《弟子規》光碟,兩個孩子的彙報令我深有感觸。他們有着相似的童年,而童年給孩子的心靈造成的創傷最關鍵的。他們在父母的謾罵聲,摔碗聲中長大,想必這樣的環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創傷,他們覺得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都是不安全的,更何況外人。久而久之,那種不安全會尾隨着他們,不光對家庭,對社會也有厭惡感,所以到了叛逆期就會對社會形成一定的危害,打架,吸毒,搶劫等等……可以說是無惡不作。我覺得不管是雙親家庭或是單親家庭,作爲父母,要讓孩子感受更多溫暖,在和諧家庭中生長的孩子,就算是成績一般,但思想品德很健康。許多單親家庭,認爲家庭破碎了,自己是受害者,感覺全世界都欠了你一樣,哪有什麼閒功夫再去管教孩子,這是一種極端自私的想法,自私地爲自己而泣的`同時,忽略了孩子的感覺。所以,單親的家庭要更自立,更堅強,更多給予孩子愛,讓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被父母拋棄,這樣孩子的心靈纔不會扭曲。孩子只有在“被愛”中成長才是最幸福的,纔會更懂得珍惜幸福,纔會更珍惜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我的孩子不是很優秀,在生活學習中也存在了很多讓我我頭痛的問題,但我感到驕傲,爲什麼呢?因爲我覺得他的品德很好。他很善良,很親和,很單純,樂於助人,甚至他相信只要是跟他講話的人一律都是好人。我想讓他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很美很美的,不用厭惡地生活着,這樣舒心地活着,纔是我們給他的最好的享受。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很重,許多家長會認爲學習好就是完善的,我覺得這是個誤區!我個人認爲孩子的品德更重要,孩子是品德不是靠嘴巴教育出來的,而是在家長的行爲引導下漸漸顯露出來的。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對待家人要和藹可親,這是理所當然的。可在教育孩子當中,不應該單單對家人,如果僅僅這樣,無疑已經給孩子打上了“自私”的枷鎖。我經常會帶着孩子乘公交車,當看到年紀較大的老人上車,就讓座,在那些個爺爺奶奶的道謝聲中,再次表揚他“做得非常好”。從中讓他感覺幫助別人是很快樂的事情。所以當孩子去幫助任何人的時候,我都會高興地小小獎勵一下。我認爲學會感恩,要先從尊老愛幼的小事做起。作爲家長,我們要賞識孩子的每一個優點,並且不斷地鼓勵他。看到孩子的缺點,我們不要在大庭廣衆下講出來,回到家跟他溝通一下,權橫下輕重。我想孩子們都會懂事地接受善意的意見或建議的。

我覺得讓孩子增長見識是非常必要的。我幾乎每個星期會帶孩子出去走走,不是一定要走出無錫,到很遠的地方纔叫長見識。我是有意識的帶上孩子出去觀察一些事物。比如,春天的時候我們一起找春天,用美麗的詞語描述春天,我們一起來搶答關於春天的詞藻;夏天的時候我們一起游泳,一邊游泳,一邊回憶下英語單詞;秋天時,我們一起會拿上掃帚,去小區廣場把樹葉掃乾淨;冬天也會一起堆雪人……門前一棵樹就能讓我跟孩子談上一年,因爲四季的樹都是在變化着的。這就增強了孩子的學習興致。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回到童年,跟他一起成長,想想我們自己在四年級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這時,我們會包容很多孩子的小錯誤,也變得不再斤斤計較。

其次讓孩子愛上學習也是很必要的。我幾乎是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孩子看的書,我大多都看,然後我們一起聊書中內容,有時還會爭辯一番。這樣不但能增進感情,主要是能培養起他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他就愛上學習了。但要讓孩子保持這種學習興趣可不簡單,家長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面,讓孩子對你有崇拜感,這也就相對地刺激了孩子的求知慾,他就會翻閱大量的書籍來增加自己的知識面。以前我的孩子不愛學習,學習態度不好,一直抱有上學就是爲父母而學的心態。我就報名學英語,跟他一起進步,我們比賽,誰進步更快,刺激他的上進心。現在呢總算小有收穫,作業也做得很快,做完功課還會自己記得彈鋼琴,不用我再催促。我由衷地感到高興。這當然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這還得感謝班主任霍老師,我對孩子也有手足無措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打電話跟霍老師溝通,聆聽她的教育心得,每個父母都有這種時候,霍老師讓我要適時的調整心態,對待孩子既是朋友又是嚴師。有時這種分寸確實拿捏不準,所以有時會起到反效果。四年級的孩子已經開始有逆反心理了。老師讓我看《弟子規》,我很用心地看,用心地記,真是深有感觸的。我們做得確實不夠,還有很多很需要學習。當我聽到《弟子規》中“凡不言,信爲先”,先問孩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後再跟他溝通,說話是必需講誠信的,做不到的事,可以不答應,但凡答應了,就得不折不扣地完成。我不知道孩子聽進去多少,但孩子的表情我知道他知錯了。然後我就引用“有則改,無則警”來鼓勵他。我的孩子一直說自己有怯場的缺點,所以我會跟霍老師溝通,讓孩子不時地在班上進行才藝表演,藉此壯膽。所以在此我向霍老師多多學習的同時還要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育。規中有很多我們用得到的東西,雖然我不能像孩子一樣地流利地背誦出來,但大多的道理都跟孩子交流過了。現在的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下,理解能力甚是了得,每每讀來,孩子們解釋地都是頭頭是道。孩子在家中經常念念叨叨“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用人物,須明求;徜不問,即爲偷”等等……我在一旁聽着,也會跟着一起讀。

教育是一門大學問,教育這個詞眼很神聖,學校推崇古頌賢文是良舉。《弟子規》在教育孩子們長大後成爲一個有用的人,有智的人,有勇的人。孩子學到的同時,我們家長也在一起學習着......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6

《弟子規》是一本教育我們立身、做人、處世、學習的道德規範的書。《弟子規》裏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對我們與人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着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當我讀到這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爲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內容,而東翻西閱,必須定下心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爲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纔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

以前我在學校圖書室辦了借書證,借了一本書,結果雙休日吵着要媽媽帶我去放風箏,媽媽只好答應了我。放完風箏回到家,剛好表姐來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等表姐走了,纔想起了借的書週一要還,囫圇吞棗地胡亂翻看完了。

週一早晨該我彙報課外閱讀時,我東拉西扯,牛頭不對馬嘴,好不容易熬過了3分鐘。那3分鐘,我沒看到同學以前羨慕的表情,沒聽到以前熱烈的掌聲,我難受極了。

不知怎麼走下講臺的,只記得老師摸了下我的頭,什麼也沒說,但我懂其中傳遞的語言。自從學習《弟子規》後,我明白了“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爲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纔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

《弟子規》中的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規》裏還有着許多“規矩”,等着我們去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體會。

教師評語:小作者能通過學習《弟子規》知道讀書要做到“三到”,並能聯繫自己的學習實際更進一步把《弟子規》中讀書的規範理解到位。讓每位讀者都能引以爲戒。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7

自從參加了《弟子規》的學習,在那裏學到了很多知識,周老師和林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弟子規》的內容,教會了我們要學會“凡出言 信爲先”“父母呼 應勿緩”“出必告 反必面”等很多內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着做,不會的事情學着做,會做的事情馬上做。我學會了自己吃飯前先幫長輩夾菜,有時候幫父母煮飯,曬衣服,倒垃圾,自己做點心飯,自己洗頭洗襪子,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了讓別人先挑,前幾天,我們在天一閣裏買了《寧波諺語》和《寧波童謠》,我其實很喜歡《寧波童謠》,讓表妹先挑,她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因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最開始因爲好奇走進《弟子規》的課堂,並且每次都可以得到一個不一樣的小玩具,現在發現每次都能學到很多道理,現在也沒以前那麼愛發脾氣了,有時也能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着說話稍微幽默一點。現在最喜歡《弟子規》的分享環節,可以看到別人力行弟子規的情況,這時候就會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爲“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自己心裏暗暗下決心,下次要做得更好。所以現在每次都期待着週五的《弟子規》課,期待上臺分享,希望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8

我從書本中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名言,但是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高爾基說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名言了。

有一次期中考試的前一天,語文老師佈置回家認真地看一看書,我回到家裏以後,不但沒有讀書,而且還沒有把作業寫完。我這時想:反正試卷上考的都是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我都會,就不用讀書了,於是我就這樣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起牀了,到了學校後,我把書包放在座位上,我就藉着去廁所的名義在樓下玩。直到校長在廣播裏宣佈考試馬上開始了,我才急匆匆地跑到了樓上,坐在我的座位上準備考試。

監考老師把語文試卷發到了我們每個人的手裏,我就滿懷信心地把我的名字寫在試卷上,前面的半頁做得挺順利的,但是到了課文理解題,就出現了我不會的題目,後面一頁的課外閱讀理解,我更是讀不懂了。我絞盡腦汁纔想出了一兩題的答案,我懷着沮喪的心情把寫完了之後,把試卷交了。

幾天後,語文成績出來了,我一看,大吃一驚,我居然才考了81。5分!我心想:怎麼辦,怎麼辦!媽媽一定會揍我的!放學的時候,我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裏,媽媽見我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就問:“怎麼那麼不高興呀?”我啞口無言,只指了指書包,“噢,是不是沒有考好呀?”媽媽嚴肅地問,我點了點頭。

我就把試卷拿出來,讓媽媽看,媽媽看完後,語重心長地說:“你錯的都是文章的閱讀理解題目,以後多讀一讀書吧!”我說:“好的,我記住了。”

從那以後,我寫完作業就複習學過的課文,預習沒學的課文,如果這兩項任務都做完了,還有時間的話,我就再讀一讀課外書,看到好詞好句就摘抄下來,我相信如果我一直保持這樣的學習態度和閱讀習慣,學習成績一定會提高的。

果然,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在期末考試的時候,我的語文成績又名列前茅,再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98分,我非常高興。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讀了這麼多書,從裏面得到的知識使我進步,我領悟到了書籍果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9

弟子規這本書在老師沒發下來之前,我認爲只是一本普通的書,根本不把它當做是一回事。可發下來沒幾天,我漸漸地覺得這本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並且也喜歡上了這本書,經過老師的介紹才知道這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讓人學習怎樣和他人和諧相處。

弟子規這本書有着弘揚和建設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弟子規講述了人們:在家,出外,待人,處事上該學習的良好品德。強調:孝心,孝行,從而達到對父母孝敬的目的,對構建和諧家庭起到促進作用。這本書讓我們養成一種尊敬他人的良好習慣。弟子規提高了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師生樹立起正確的倫理道德和人生價值觀。

而我特別喜歡一段,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短短的24個字,就讓我有非常大的感想,而我理解的意義就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要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爲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所謂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這就是我得到的心得。

脾氣小一點,與其抱怨別人,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做錯了 應該在自己身上找一下過失,要多爲別人處地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要微笑面對人生。憂愁,憤怒使人老,微笑可以讓人變得輕鬆而有活力。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最能笑者是健康的,人們通常用笑來隨順,尊重,供養一切大衆,令人皆大歡喜。肚量要大一些,做事不計較,心中沒煩惱,任勞任怨,盡心行孝。這就是我所得到的啓發和體會。

幸好我們有一本博海深文的書,讓我們學會這麼多做人的道理,使大家進一步和諧!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0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

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

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

《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讓父母爲我們而感到自豪,做到這些也算是給父母一個小小的報答。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

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讓自己有改過的機會。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

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比如我上學期間學習是爲了應付各種考試,參加工作以後,好像一下子就沒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開始爲生活忙碌奔波,但是忙碌了好幾年,一直都不怎麼開心,在這個大千世界裏,想到的是爲什麼別人比自己過的好,感覺心裏不平衡,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沒有努力奮鬥過覺得活着很累。

現在通過學習才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自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不用羨慕別人取得什麼樣的成就,獲得多少財富,過多麼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做爲自己的人生目標。

把自己的青春夢想和對工作的熱情獻給我熱愛的工作事業,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1

這個學期,我們去二中聽取了老師給我們講解的講座,獲益匪淺。通過誦讀和學習,方知道《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蘊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見解、聖人的見解,是做人的標準。“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爲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我記得我的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在我們做子女的心中就紮下了“孝”的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姐弟之間也非常友愛,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後讀過有關傳統文化的一些書籍,覺得裏面的東西很好,但現在看來當時瞭解得只不過是其中的皮毛而已。直至我們學校推行《弟子規》的學習以來,我纔有幸聽到老師講《弟子規》,明白《弟子規》是十分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聽過老師講《弟子規》,我才明白自己的過失是如此之多。但是,我能有機會開始學習中國聖賢的學問對我來說畢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萬事開頭難,有了開始,能夠步步精進,就可以接近或達到聖與賢的德行和智慧了。

我很感恩師父和老師,感恩古代先賢的慈悲和智慧。要報佛恩、報師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爲,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服務於一切,貢獻自己有限的力量。如果有機會一定將聖賢書介紹給每一個人,並將這些聖賢先人的智慧傳給小孩。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2

我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爲此很鬱悶。

因爲長期身體不好,手術就做過四次。

住院期間,父母家人既要照顧我,還要給予我經濟上的幫助,讓我非常愧疚。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身體不好源於自己的身心不和諧。

一次學習中,有學長問我是否有按時起牀、睡覺的習慣時,我突然醒悟:身體不健康是因爲自己的壞習慣——賴牀、不注意飲食造成的。

回想結婚前,一直是媽媽喊我好幾次我才起牀,而且經常不吃早飯就去上班,爲此媽媽既心痛又上火,真的是不孝又不敬。

結婚後,因爲公婆是非常勤勞、節儉的人,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感到很不適應。

面上不敢反對,但心裏牴觸不接受。

有時,因爲自己起晚了婆婆臉色不好看,我就心生怨氣,認爲婆婆不如媽媽對我好——其實婆婆對我並沒那麼嚴厲,各方面對我都很好。

直到婆婆去世,我心裏對她仍有揮之不去的陰影。

那天晚上,我靜下心來回想從前婆婆待我種種的好,猛然醒悟到是自己錯了,我真誠地在心裏向婆婆道歉:“媽,我錯了!對不起!”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由於我沒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和我一樣地賴牀,不知愛惜身體。

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雖然對我來說醒悟得太晚,但我仍感覺身心輕鬆了許多。

感謝學長的提醒,感謝祖宗的護佑,使我有機會在儒蓮這個平臺明白許多道理,學習到改變自己的方法。

今後我要努力學習,學會按照自然規律生活,讓自己變得身心和諧,變成讓父母家人省心的人。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3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後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爲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爲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爲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麼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爲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着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爲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範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爲什麼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着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4

各位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質文化等生活不斷豐富,樂多數的爲人父母卻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憊。往往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一味追求新的時尚,迷戀與娛樂場所,交些無意之友,在社會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動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我認爲多數源於父母整日忙於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因此我要將自己讀書感悟和見解全盤托出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通過讀《弟子規》使我深刻領悟其內涵和重要,此書全面系統地闡述做人、處事、交友、尊老、愛幼等道德行爲規範。對當今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是百益而無害。它能勝於法制強行,它能在人的心靈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約束,它能喚起人們的“仁愛”“慈悲”之心,從而能樹起人生的正確座標,遠離是非避邪之路。俗話講: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壞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孔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爲父暖被窩等。都是聖賢教育的結晶,然而,現代的一些爲人父母實在是忽視這方面的聖賢教育,肆意寵愛,嬌慣孩子。出門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兒子吃這個吧!要那個吧!逛商場先讓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談自己孩子怎麼調皮怎麼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時大擺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種高傲唯我獨尊的感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種子。

在處事交往中總是愛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可以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達到孩子的所求慾望。而忽視了正確的聖賢教育遺棄了道德行爲地約束,導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後還爲報答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走上違法之路,真是可悲可嘆!爲此,我建議做人父母的要重視和培養道孩子的品德素質,從《弟子規》學起。讓他們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令其明辨是非,善惡,尊老愛幼。自己要以身作則,處處爲孩子作好表率,引導和啓發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和“感恩心”開拓孩子們的道德智慧,爲他們傳授聖賢教育的典範。總而言之我認爲《弟子規》是聖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於家庭教育,並且還適用於各階層不同年齡人的學習和效仿。是正規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從都應以《弟子規》爲準則規範自身的言行舉止。希望所有的爲人父母依照《弟子規》教育好下一代,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生根,爲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使所有的父母都能體會到聖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5

岳母重病,想行孝而不得力,唯有求佛開示,以便是孝心彰顯,母體得以康復,究竟圓滿,也許孝心所感,也許機緣巧合,因爲醫生已經束手無策,只有求佛,最終答案都在經典。

首先頂禮感恩儒釋道的古聖先賢,感謝給我們留下的教誨和財富!

在經典的開示和善知識的講解下,才曉得一切的不如意來自顛倒,人活顛倒了,佛講得貪嗔癡慢疑五毒中的太深了,結果不言而語。

學習一個月的經典最終明白,自己和周圍的人的生活就想花瓶裏的花,呈現的是一時的浮華,如同最近流行的一句話,神馬都是浮雲。爲什麼鮮豔的花會短暫的凋謝呢,追根溯源是沒有根,人何嘗不是如此,沒有了根基所以浮華只是一時的,這個根基就是孝,就是德,就是道。於是我放下高深從基礎《弟子規》學起,從今天起,早起頌《弟子規》,晚回頌《弟子規》,而且同時對照踐行,確實獲益很多,首先自己身心和諧,其次影響身邊的人也在改變。

吾已經發宏願迴響,將無畏佈施堅持到不能做爲止,老婆也開始處處體諒,併發願頌經迴響.相信在不久就有好的果報,觀相岳母最快8個月,最慢3年能達到不吃藥完全康復,如此做我有信心。從現在起每日觀相對照,以便能夠迅猛進精。

今日觀相:7點老婆早起頌經迴響,此爲大孝,岳母起,3歲女兒已起,吾起頌《弟子規》。這些可讚歎!

頌完,早飯時談及醫藥費,老婆聲高振耳,且有斥責之態,此爲不孝,女兒反應敏感,捂耳反對,突然意識孩子是吾師,都知道說話要柔聲細語,同時想到一句話: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身教勝於言教。

吾止語,佛說不可說,因爲吾亦如此,常在和老婆講話時斥責對方,學習《弟子規》後時有警覺,開始時打完電話才意識到,現在接電話前就開始警覺。

岳母雖無語,可面色已變,面色變心情就變,情緒糾結身體氣血鬱結細胞就變,以至於老婆走後氣喘不止,病上加病而無人能知。

岳母,老婆都皈依佛們,可痛苦煩惱不斷,觀相只是形式上皈依而心未歸。吾的體會佛的教導是解除人的煩惱,應該是越學越歡喜,越學越快樂,皈依佛還有煩惱就是沒有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爲,或者沒有聽從佛的教導去做,或者是修偏了,原因沒有理解佛法的真實意圖,所以需要多聽善知識的講解就不會修偏了。

顯然今天早上老婆做事有對有錯,對的是頌經迴響是孝,錯的是說話聲高並有怨意,此爲不孝,可是這個孝和不孝是不能相抵的,這需要修正。可是事錯人沒有錯,因爲人沒有標準,對照賢聖的總結,就是有了標準,才知道錯了,所以還不能怪老婆不懂事,也不能怪岳母不開竅,因爲他們沒有學習踐行《弟子規》,所以今天女兒做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