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把你變成了社交傻子

學識都 人氣:2.63W

社交網絡發展得越來越快,那麼社交網絡又把我們變成了什麼樣呢?下面社交網絡把你變成了社交傻子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交網絡把你變成了社交傻子

  

一切從一封信開始

談起社交網絡,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他以善於進行精巧的實驗設計來直接展示人性而聞名。

1967年的一天,一位女士正在波士頓市大學城的街道上漫步,碰見一位她認識的神學院教師,她正準備打招呼。只見這個人興沖沖地跑過來,把手裏攥着的一個棕色的信封塞到她手裏,"這是交給你的,Alice"。

Alice起初有些疑惑,但當她看到這封信的寄信人的時候,她頓時明白了什麼。這封信是從堪薩斯州的一個靠種植小麥爲生的農民手裏寄出,他首先將信件交給了當地的一位牧師,這位牧師又將信寄到了他在波士頓市的同行——這位神學教師手中,而這位教師碰巧認識這名叫Alice的女士。Alice的丈夫在大學城裏的哈佛大學讀書,而他此時正在參與米爾格拉姆的神祕項目。Alice是這個項目的其中一位志願者,另一位志願者是波士頓市的一名股票經紀人,Jeffrey Travers。

米爾格拉姆將信件交給在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一些志願者,要求他們通過認識的人把信件寄到波士頓的兩個志願者手中。當Alice收到信件時,這個實驗剛開始第四天。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發現,在1960年代的美國,平均通過5-6個人,就可以把信件在任意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之間傳遞。這一現象,後來被稱作"六度分隔理論"或者"小世界理論"。

2004年,還是在波士頓的大學城,走出了一家舉世矚目的互聯網公司,Facebook。

社交網絡,你還Hold不住?

其實,不管是通過熟人轉寄一封信,還是在Facebook上分享一個視頻,這種交流的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促進信息的流通,並且不斷的拓寬關係網絡。而寄信和互聯網的唯一差別就是,效率。如果那時有微信的話,可能不需要4天,4個小時之後,Alice就會收到這位來自中部的淳樸農民的問候。

這種便捷性極大的降低了溝通的成本,它所帶來的進步是不言而喻的,打開你的手機,你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和通訊錄裏的任何人,甚至和陌生人社交。

但是,這種便捷性所帶來的問題就是極大的認知負荷。

一個人在認知資源上終究是有侷限性的,當你的手機同時彈出了三個十萬火急的消息,你老闆的,你老婆的`,和你媽發來的,你先回哪一個?人們在交流中都期待儘快的獲得響應,卻忽視了人的侷限性,所以可以理直氣壯的發問:"你的手機就帶在身邊,爲什麼不回覆我?"

而社交網絡的發展,正在逐漸的超出人類的認知極限。當你一個下午沒有打開手機,發現一個羣裏有上萬條未讀消息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輕點屏蔽,然後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除了信息,人們對於朋友的數量也是有認知極限的。人類學家鄧巴指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穩定社交聯繫平均在150個上下。相信在交友極其便利的條件下,這個數字顯得實在是太小。

這就像是一隻掰玉米的老猴子,手上能拿到的只有那麼多,掰掉一個新的,就要扔掉一個原來在手裏的。唯一不同的是,猴子的玉米扔到地上就不管了,我們把人扔到通訊錄裏,還期待着以後有機會再聯繫。

當認知資源有限時,我們會有選擇的分配我們的注意力,這也使得我們很容易忽視那些即使我們不看消息不回覆也不用擔心失去的關係,沒錯,這裏面有你最親的人。

距離產生什麼?

社交網絡只不過是建立和維持"真實人際關係"的途徑之一,和傳統的面對面交流相比,不同點就是中間多了一層互聯網媒介。就像是在兩個人中間拉上了一扇屏風,這層媒介使得人們可以更加遊刃有餘的選擇性表達自己。

這種不那麼針鋒相對的社交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緊張和尷尬,在面對面的交往中,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不經意間流露的表情,都會直接的對對方產生影響,而在網絡交往中,溝通之前,你可以做足準備,溝通之後,還有足夠的餘地迴旋。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不怎麼愛說話,到了網上,卻變成了一個話癆,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在相反的方向上,這種距離感也會讓人們很難交心,畢竟我們看到的都只是表象,永遠無法知曉屏幕另一端的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有助於拓寬我們交際的廣度,維持現有的關係,但是對於交際的深度的作用卻很有限。畢竟時空上的接近也會促進心理上的親近感。

"解釋水平理論"認爲,當我們在時空上接近時,我們會更關注到具體的細節,而當時空上沒有這種接近感時,我們會剝離的、抽象的去看待一件事物,要培養深厚的感情,更需在細微處下功夫。

TAGS: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