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似乎越來越難閒下來

學識都 人氣:1.3W

最近,有一則笑話讓我深有感觸。一人在微信裏抱怨道:“現在的學生,食堂排個隊的工夫,都要摸出書來看兩眼,就缺那5分鐘嗎?不,就是怕無聊!不找點事做會死!”有人問他:“那你呢?”他隨後回覆道:“排到我了,等下再跟你聊。”笑過後,不難發現,現代人似乎越來越難閒下來了。

現代人似乎越來越難閒下來


  上廁所手機不離手,不管刷微博,還是聊微信,總不能讓手閒着;下班回家,一邊玩遊戲、聊QQ、看新聞,一邊“聽”電視劇,手裏還要攥着手機發短信;節假日不能閒在家裏,提前一週就開始約朋友,沒約到就坐臥不安;退休後也樂得“發揮餘熱”……


  幾十年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就表達過類似的擔憂:“人們往往同時幹幾件事,看書、聽收音機、談話、抽菸、吃飯、喝酒……我們已經很難一個人安靜地坐着,不說話、不抽菸、不看書和不喝酒。”而在今天的信息社會裏,這種情況,顯然愈發嚴重了,並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究其原因,主要有4點:


  第一,社會太浮躁,生活節奏提速。手機響,電話催,看電視劇“快進”,拍照要立等可取,企盼一夜暴富,憧憬彩票中獎……在這樣一種全面追求速度的潮流中,很多人像不停歇的陀螺,似乎要把每一天都過得像打仗一樣,但人性中最根本、最不可或缺的需求被壓抑到了幾乎可以視而不見。


  第二,競爭太激烈,害怕時間虛度。隨着社會變革,競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時間等於生命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不情願就這樣安靜地坐着,所以只好一刻也不停息,恨不得把每一秒榨出價值。當無所事事的時候,人們感受到虛度光陰的恐慌。看着他人忙忙碌碌,自己心生恐慌,也只好加入腳步匆匆的.大軍。諷刺的是,並沒有多少人因此感到充實。


  第三,人際往來多,生怕自己落伍。閒不下來就是怕無聊,根本原因在於害怕與社會脫節。當今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空前發達,每個人都身處無數“朋友圈”中,對自己的職業前景、人際往來、心理支持都或多或少有影響。假如不時時刻刻混跡於各個圈子中,就有落伍的可能性。人們總在擔心,如果這個機會不抓住,就被社會拋離了。


  第四,缺乏自信,不敢面對自己。不自信的人總想有人陪,總希望把每一刻每一秒都填滿,才能填補內心的空虛。這樣的人多半沒有接受孤獨(也就是自己),甚至否定了孤獨和自己,覺得必須要和別人在一起纔會好過和安心。


  林語堂先生曾在《人生的盛宴》中寫道:“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能夠或敢於閒下來的人,身心都有了對人性的迴歸。從微觀來看,“閒生活”是把人改造好的一個過程,讓人在這個過程中找回善、從容、愛等人性的本真。我們不妨像心臟一樣工作,有忙有閒;像蜜蜂一樣生活,有勞有逸。


  要想讓自己閒下來,迴歸內心的平靜,首先要努力讓自己進入一個排解壓力的渠道,從生活的細枝末節去體味“閒”的大智慧。比如在緊張工作的間隙,停下來做一個深呼吸;疲憊的一天結束後,關掉一切電子設備,還自己一個安然的睡眠;工作時儘量把手頭的事情控制在3件以下,娛樂時每次只做一件事。其次要有意識地嘗試享受安寧。比如排隊時放下手機,發會呆,胡思亂想一通;睡前靜坐冥想,讓心緒自由飛翔。再次,音樂能直接幫人迴歸內心,旋律和節奏的暗示能引導整合與梳理內心世界。心亂時不妨聽聽自己喜歡的曲子。最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代人之所以都閒不下來,與整個社會變革有關,因此改變也需“組團”。可以召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閒生活”小組,互相督促,共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