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 夾在中間的一代怎麼辦

學識都 人氣:1.49W

兩代人育兒觀念和方式和差異,讓家裏硝煙滾滾矛盾不斷是常有的事情。本站小編精選的上有老下有小 夾在中間的一代怎麼辦,希望大家喜歡。

上有老下有小 夾在中間的一代怎麼辦

1

浩浩上幼兒園大班,是那種吃飯特別香的孩子。一天晚飯,姥姥做了豐盛的一桌子菜,很多都是浩浩愛吃的。

那天的煎蛋特別香,浩浩迫不及待吃完自己的,接着宣佈:“我還要再吃一個!”

姥姥眉開眼笑:“好,好!來,媽媽的那個讓給你吃。”

說着伸筷子就要從媽媽的碟子裏夾。媽媽皺眉拒絕:“浩浩,你吃別的菜好嗎?媽媽也要吃一個煎蛋的。”

浩浩嘴巴一癟,老大不高興的樣子。

姥姥嗔怪道:“你媽真是的!一個煎蛋還跟小孩子計較。小氣!你等着,姥姥再去煎一個給你。”說着放下筷子,起身走進廚房。

親愛的姥姥大人,就算是滿漢全席擺桌上,只要寶貝乖乖不滿足,一言不合就進廚房。

媽媽責怪姥姥寵孩子,姥姥不服氣了:“孩子長身體,還不能想吃什麼給吃什麼了?我寵他?我只是滿足他吃喝而已!你那才叫寵孩子呢!買個什麼樂高玩具,還非得要什麼正版的,貴死了,吃不得喝不得,我看人家好多媽媽去玩具市場買的便宜那麼多,不也一樣玩得很好嗎?自己寵寵寵,我煎個蛋就被你說!”

這樣的事情,生活中上演無數次之多。姥姥覺得滿足孩子吃煎蛋的小小要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卻沒有想到,媽媽怎麼會捨不得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吃那一個蛋?

一個煎蛋是小事,可是孩子卻會因此覺得,只要自己想要,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從別人的碗裏夾過來滿足自己。

自己的需要求第一位,別人不給就是小氣。這樣的行爲會讓孩子的原則感模糊不清,讓他特別以自我爲中心。

當我們抱怨孩子自私,不懂得體諒父母及他人的時候,可曾想過,這樣的生活細節堆積起來的家庭行爲教育,是不是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呢?

浩浩的媽媽是明白人,難的是,如何能讓幫忙帶孩子的姥姥也明白這個道理。

2

六歲的哲哲和樓下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有個小朋友家來了個八九歲的小表哥,大大小小的孩子混在一起玩得很開心。

後來,不知道因爲什麼事情,小表哥推了哲哲一下,哲哲一個踉蹌摔了個屁股墩。旁觀的孩子哈哈大笑,哲哲和小表哥還沒來得有任何反應,就聽到一聲炸雷響起:“你們幹什麼!誰讓你欺負人!”

尋聲望去,是哲哲的爺爺過來了。正好看到孫子摔倒的.爺爺,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所有的孩子連帶哲哲都嚇了一跳,愣在原地。

軍人出身的爺爺人高馬大,怒氣衝衝的樣子特別讓人害怕。他讓這五六個小孩站成一排,再把哲哲拉到自己身前,指着小表哥開始教訓:“你膽子不小啊,欺負人!你大,是哥哥,應該要讓着小朋友啊,哲哲這麼小!你推他,摔到頭怎麼辦?”

又教訓其他幾個小朋友:“你們笑什麼?他摔倒很好笑嗎?要團結友愛啊,爲什麼不拉他一把?”

一番長篇大論之後總結:“再給我看到你們幾個欺負哲哲,我就不客氣了!”

又告訴哲哲:“他們欺負你,你不要怕,告訴爺爺就行了!”爺爺聲如洪鐘,這番教訓不僅直接嚇哭了“肇事”的小表哥,還讓很多帶孩子的媽媽不由自主地看了“現場直播”。

有一個笑話是這麼說的:有個幼兒園的男孩調皮被老師批評,他忍耐了一會兒,很氣憤地大聲說:“老師你再罵我,我告訴我爺爺,讓他打死你!”

想起這則笑話,是哲哲媽媽在上班時間接到鄰居投訴之後的第一反應。

哲哲媽回到家後跟爺爺溝通這件事情,爺爺不以爲然,他餘怒未消地說:“難道小孩子被人家欺負,大人要看着不管嗎?”

媽媽問:“那您有沒有問,人家爲什麼推哲哲呢?發生了什麼事?”

爺爺“哼”地一聲:“不管爲什麼事,他是大孩子,就是不能推小孩子!我就不能看到我的孫子被人家欺負!他家長不滿意,讓他來找我!我不怕!”

哲哲的爸爸也讓爺爺不要這麼寵孩子。六歲的孩子,跟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如果有爭執和矛盾,只要不是特別嚴重,都應該讓他自己來嘗試解決,這是小孩子必須要有的社交能力。

爺爺的強制干預,是一種過度的寵愛和保護,不僅會阻礙哲哲的成長,還會讓哲哲在單獨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候被孤立。

確實,在必要的時候,大人可以出面,恰當地引導孩子用更友好溫和的方式去處理交際問題。

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處事,而沒有權利在別的孩子監護人不在的時候,站在高高的位置去指責、非難別人的孩子。

3

哲哲的爺爺始終不肯承認自己過度保護和寵愛孩子。

他的理論是,不對的,就是要制止。是別人的孩子推哲哲在先,他出面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哲哲爺爺還跟哲哲爸爸舉例講什麼是寵孩子:哲哲媽竟然允許孩子在家裏玩塑料泡沫,這真是太不應該了。

包傢俱、電器的白色塑料泡沫,玩起來到處都是小顆粒,輕輕飄飄的,太煩人了!再說,那有什麼好玩的!

哲哲媽無奈地解釋:孩子玩過之後有自己清理。爺爺大手一擺:“他哪裏弄得乾淨!這種東西,又不是玩具,根本不應該給他玩!就是你們才寵孩子!”

4

說你寵孩子,你還不服氣。這類的事情還包括

“餵飯怎麼了?總不能看他餓着!”

“孩子還小,長大自然就懂事了,犯得着這樣兇他嗎?”

“才六歲就讓他自己洗內褲襪子?現在天氣涼,凍着他怎麼辦?”

“他自己哪裏疊得好衣服?我幫他疊一下順手而已嘛”

五花八門的寵孩子事件,總有一款適合你家的老人,總有一種讓你崩潰。

文章寫到這兒,似乎應該寫雞湯部分: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大方向統一,只要多溝通,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遺憾的是,確實有一些問題,是溝通不好的。不是不感激老人的付出,不是不體諒老人的心情。

但是老人帶孩子,不可避免會產生這樣那樣讓人崩潰的問題。這是時代造就的觀念不同的問題,這是經歷差異產生的代溝問題。

老人家自有的觀念根深蒂固,在人生的經歷的幾十年中行爲模式又不斷去固化這種觀念和思維,這絕不是靠簡單溝通能夠真的改變的。

在不能改變老人家幫忙帶孩子的情況下,超人般的媽媽,恐怕只能讓自己成爲內心更強大、更有智慧的自己。耐着性子多溝通,不僅是跟老人溝通,更應該跟丈夫和孩子溝通。因爲,抱怨指責沒有任何正面的意義。

要麼自己克服一切困難請老人回去,自己親力親爲,要麼關起門來抓狂崩潰之後再用強大的正能量去影響孩子,引導孩子修正自己的行爲。

我們始終應該相信,無論如何,孩子的本能是跟父母更親,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一定是父母,而不是幫忙帶孩子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