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如何做讓自己滿意的那一個

學識都 人氣:1.92W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到中年意味着來自生活和工作的雙重擔子。在單位裏是中堅力量,承擔着較爲繁重的工作任務,在家裏是一家人的主心骨,負責家庭的經濟來源、撫養孩子、照顧垂垂老去的長輩。在來自外部的各種壓力之下,中年人的內心往往容易陷入掙扎,中年危機悄然而至。

中年以後,如何做讓自己滿意的那一個

【事件回放】

根據最新發布的《2013零點指標數據中年危機調查》顯示,在30—50歲的城市居民中,41-45歲的中年人對“中年危機感”感受最深切。個人發展空間及薪資待遇是中年人在職場上面臨的兩大首要問題,其中35.4%的中年人認爲目前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個人發展空間有限”。31-35歲的人首要面臨的問題是加班,36-40歲的人覺得自己的工資待遇上不去,41-45歲的人在擔心自己的發展空間有侷限,而46-50歲的人則開始擔憂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體系更新不足。

調查發現,在中年人羣體中,婚姻狀態處於良好狀態的,佔總體數量的81.8%。從年齡階段上看,婚姻的乏味期在36-40歲之間達到峯值,12.5%此年齡段的人對自己的婚姻評價是“枯燥無味,我很難想象要一直這樣過下去”。此外,中年人的情緒狀態並不是十分樂觀。四成以上的中年人(40.8%)處於負面情緒之中,39.8%的中年人都面臨睡眠問題。

1 中年危機和家庭周期有

中年危機往往和家庭週期有關。中年人面對着怎樣的家庭環境?稍微留意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中年人的家庭通常是這樣的,孩子漸漸長大,進入了青春叛逆期,或者已經離開家庭外出求學,逐漸走向獨立。早些年,夫妻倆的關注點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爲很多人和家庭的連接點,當孩子不再需要父母那麼多的關注時,很多人到中年的父母忽然感覺到空虛失落——多出來的那些時間不知道如何打發,和另一半之間忽然找不到新鮮的能說到一起的話題。

婚姻裏沒有了往昔的激情,婚外情一點即燃,很多影視劇裏對於中年危機的詮釋總是從容易產生矛盾衝突的婚外情開始的。

被文藝創作者們抓到的“典型”,在徐鈞看來,是源自進入中年後,人們對親密關係的處理。“夫妻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多年,最初的激情慢慢被平淡的親情取代,長期處於較爲平淡的柴米油鹽的生活中,如果沒有對於這段親密關係的審視和調整,容易讓陷入其中的人覺得無意義,這個時候,如果有來自外界的年輕生命的刺激——比如單位裏的年輕同事——被平淡的婚姻生活所困擾的人就很容易‘被點燃’,以爲自己是找到真愛了。

其實,按照榮格的說法,這只是‘迴光返照’,而非所謂的‘真愛’。”

和婚姻進入平淡狀態同步發生的是中年人的父母們步入老年期,身體越來越衰老,他們不再是當年幫着照料孫兒時精神矍鑠的樣子,經常需要跑醫院看病、日常生活中行動不便、難以自理……中年人會越來越多地接到父母打來的電話——進入人生暮年的他們需要已到中年的子女們的悉心照料。

所以,中年人往往面對的是一個需要大調整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有所改變,家庭重心也隨之改變。

徐鈞提醒說,在這樣的時候,要和自己的另一半進行積極的交流,和年老的父母多一些溝通,並根據家庭的現實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主動積極的方式改變家庭的重心。

2 歲月逝去需要及時調整自我評價

事業是中年人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事業發展順利,已經有所成就的人,開始思考如何享受生活;有穩定的`職位但沒有太多發展空間的人,和“混得不怎麼樣”的人則會感受到壓力進而產生焦慮。“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中年人,去做一些不成熟的盲目投資,那種不夠理性的行爲背後可能就是內心的壓力和焦慮。”徐鈞說。

而引爆中年危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到中年,自我評價沒有及時地調整過來。步入中年意味着體力和精神都不像年輕人那樣旺盛了,以前連續熬夜工作或者看球賽後,睡上一覺就又生龍活虎了,如今熬不了夜,並且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恢復精神和體力了。二十幾歲時,有很多奮發圖強的夢想,到了三四十歲時,鏡子裏的那個自己眼角有了細小的皺紋,偶爾需要爲一些病痛向單位請病假去醫院等狀況出現在自己的日程表中,人們內心的自我勝任感會在不知不覺間降低。

徐鈞提醒說,中年人需要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發生了變化,相應的,自己在事業等方面的追求上,所能夠達到的高度也會發生變化,如果願望和現實不相匹配,人就容易陷入焦慮中——好像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身體一直在拖累着自己。“步入中年,我們需要返身性關照——即返回來體驗關照自身。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正在經歷的變化,並讓自己順應這種轉變,調整自己的工作、生活節奏。”

3 傾聽內心發展被“擱置”的夢想

心理學家榮格有這樣的一個觀點:人在中年之前做的事情是自我實現,在中年之後則開始自性化。自我實現的過程往往是讓社會滿意,讓其他人滿意,而自性化則是達成自己內心的夢想。徐鈞解釋說,當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一定的社會成就後會對自己產生更多的要求,這時的要求往往指向內心的另外一些東西——那些讓自己滿意而非讓其他人滿意的東西。比如,早年的夢想——可能是成爲一個詩人或者畫家,在之前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掩蓋了這份內心深處的夢想,等到達成了自我實現的滿足感後,這早年的夢想重新浮上心頭。

自性化過程是追求人格整合的一種發展,它發展的往往是之前處於弱勢的,或者陰影中的那個部分,而弱勢的那個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會以異性的形式出現。比如,一個一貫行事非常理性的人,中年以後容易被感性的異性打動;一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中年以後開始追求生命的意義。也正因此,徐鈞提醒說:“人到中年,很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是個被內心困擾的人,他曾一度被內心中黑暗的情緒糾纏,後來,他用文學的方式把內心的東西表達了出來。”

對於更多的普通人,徐鈞的建議是可以做一下榮格的類型測試,瞭解自己是屬於那種類型的人,根據自己的特點在中年以後發展那曾經弱勢的部分。記錄自己的夢境,感受夢中的意境,體會那種朦朧帶給自己的內心傾向——很多時候可能是不安,這種不安未必是負面的,這是內心在向你提出它的需求。也許,這種記錄和感受並不能讓你馬上獲得答案,但是,花幾個月去做這件事情,可以幫助你更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