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厭食怎麼辦

學識都 人氣:1.13W

 小孩厭食怎麼辦一:

小孩厭食怎麼辦

應對寶寶厭食挑食的絕招

1、當寶寶偏食挑食時,千萬不要直入主題,逼迫寶寶吃飯,而要繞道而行,通過一些比較策略的方式來增加吃飯的樂趣,幫助寶寶擺脫厭惡吃飯的情緒。比如,給寶寶盛上飯,然後跟他說些看起來有些無關的話:“這飯真好看,你猜猜是怎麼做出來的?這塊胡蘿蔔像不像一個圓圓的太陽?你想把太陽吃進肚子,把你肚子裏的蟲子曬跑嗎?”如果媽媽能巧妙地講話題轉移到“吃”之外,寶寶便會在這種輕鬆就餐的活動中感受到樂趣,慢慢也就愛上吃飯了。

2、適當採取遊戲“戰術”。根據寶寶的喜好做遊戲,是增進他與食物之間親切感非常好的方式之一。假定寶寶看過大力水手的動畫片,那就可以利用大力水手來鼓勵寶寶多吃飯菜。“大力水手現在沒有力氣了,他要吃菠菜了哦。來,大力水手,先吃一口這種紅色的菠菜(胡蘿蔔)吧!再吃一口這種綠色的菠菜(小白菜)吧!”一旦吃飯跟他喜歡的動畫人物聯繫起來,他的勁頭自然也就來了。媽媽還可按飯菜裏的不同“內容”繼續編故事。假定寶寶喜歡玩打仗的遊戲,那就可以跟寶寶一起來編個打仗的吃飯遊戲:“這塊肉是敵人的總司令,先把他消滅了,這塊土豆是敵人的參謀長,再把他給消滅了……好了,現在該端敵人的老窩了——把湯都喝乾淨嘍!我們馬上就要打敗敵人,取得勝利了哦!”爲了贏得勝利,寶寶會很快地投入到進餐中。需注意的是,遊戲要經常依寶寶的興趣變換花樣,隨時加入一些新的有趣的元素,以免寶寶很快就感到厭倦。還有遊戲一定要圍繞吃飯這個事情來進行,千萬不要以給寶寶邊玩玩具邊吃飯的方式來誘惑他,這樣反而會讓他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3、讓愛挑食的寶寶和媽媽一起做他們不喜歡吃的飯菜,也是調動寶寶食慾的一種重要方式。因爲做出的飯菜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寶寶也會對菜產生好感。因此,媽媽可以帶他一起去買菜,買回來再給他一個擇菜的機會。待飯菜做好後,媽媽就可以大張旗鼓地給寶寶做宣傳了:“瞧瞧這是寶寶自己做的飯呢,一定好吃極了,大家都來嚐嚐吧。”家人如果再配合一下,齊聲稱讚寶寶做的飯菜好吃,寶寶就會更加關注自己參與的這頓飯,自然也就吃得比平時要多一些。

4、變換寶寶討厭的食物的做法,常常可以讓這些食物很隱蔽地進入寶寶的小胃,也是不錯的方法。比如,寶寶很討厭吃雞蛋,媽媽就可以變着花樣做雞蛋,如做成水煮蛋、蒸蛋羹、蛋炒飯、蛋皮魚卷、西紅柿雞蛋……不愛吃蔬菜,可把蔬菜剁碎後包在麪食裏,因爲大多數寶寶都喜歡吃帶餡的食物。總之,媽媽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通過這些來調動寶寶對食物的積極性。

5、寶寶一上餐桌,面對擺着的多個菜,媽媽不要先問他想吃哪個菜,如果這樣處理,他自然只吃自己喜歡吃的菜,別的菜都不再動了。不如這樣問他:先吃菠菜還是先吃蘿蔔?這樣的問話就會給他一種暗示,菠菜、蘿蔔還有別的菜都是要吃的,只是可以有先後的問題。媽媽也可以講故事的方法,給寶寶介紹這些食物。比如寶寶不喜歡吃胡蘿蔔,那就講小兔子吃胡蘿蔔的故事,鼓勵寶寶學學小兔子,吃一口胡蘿蔔。當然不要一次逼他吃很多,只要他嘗試了就不錯。嘗試多了,他也就會慢慢適應這種不太習慣的味道,並從中獲得更多愉快的體驗,由不愛吃到逐漸愛吃,慢慢改變偏食挑食的習慣。

6、在餐桌上,那些寶寶不愛吃或從未吃過的菜,媽媽最好鼓勵寶寶嘗一嘗。即便他只嚐了一點點也沒有關係,只要他嚐了就好。鼓勵寶寶多嘗試別的食物,可以促使他們吃到更多品種的食物,並能發現更多喜歡吃的食物。一旦寶寶喜歡吃的食物多了,即便他不吃某些菜,他也可以通過吃別的菜獲得相應的營養成分。每次寶寶嘗試新的食物了,媽媽一定要及時讚揚和鼓勵,必要時還可以考慮給他們一件意想不到的小禮物,帶給他驚喜,以後再逐漸增加品嚐的量。

 溫馨提醒:

1、如果媽媽使盡渾身解數也無法解決寶寶的挑食厭食問題,建議媽媽帶寶寶找醫生做治療。

2、有些寶寶不吃某種食物,僅僅是由於飲食上有些偏好而已,並非真正的“挑食”。即使大人對食物也難免會有好惡的,所以不能把這種情況一概歸之爲“挑食”。明智的做法是換一種營養價值差不多的替代食品,讓寶寶攝取到同樣的營養素。比如,寶寶不吃菠菜,可以讓他吃芹菜或豆芽;不吃豬肉,可以用雞肉或牛肉替換。這樣,寶寶的“挑食”就不會造成營養缺乏。相反,如果硬是強迫寶寶吃不喜歡的食物,就會嚴重地破壞他們進食的心情,因此導致的後果比挑食、偏食更爲嚴重。

小孩厭食怎麼辦二:

寶寶厭食的原因有很多,請對症治療:

1、嬰兒時期未能及時添加輔食:在嬰兒輔食添加的關鍵時期,沒有給寶寶適

宜的鍛鍊,使咀嚼能力落後於同齡兒童。

2、飲食習慣不良:寶寶挑食、偏食,或餐前零食過多。也可能是在寶寶不想

吃的時候強給硬塞,使寶寶產生逆反。

3、維生素B、微量元素鋅缺乏:B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鋅的缺乏可引起寶寶味

覺功能和胃黏膜消化功能的降低。

4、疾病原因:小孩厭食多半是由患病引起的。像近年備受矚目的柯薩奇病毒和其他腸道病毒引發的呼吸道感染、營養性貧血、腸寄生蟲和稀有元素缺乏、佝僂症、慢性消化道疾病、肝炎、胃腸炎甚至口角炎等疾病,都會導致不想吃東西。孩子不想吃東西可能是個疾病信號,不可掉以輕心。

5、精神因素:當寶寶過度緊張、焦慮、驚嚇、缺乏愛撫時都可引起厭食,如

剛剛入托、入園,心理一時無法適應。

6、其它因素:天氣炎熱時,孩子水喝多了,胃內容增加了,就會使孩子產生飽脹感,不想吃東西。如果又多喝了一些含糖飲料,那就更不想吃東西了。夏天天氣炎熱,如果孩子因此造成厭食而影響生長髮育,應儘量讓孩子在涼爽或有空調的地方活動和;過於興奮,活動過度等。

5、還有較罕見的造成厭食的神經因素。因爲控制食慾的飽感中樞和飢餓感中

樞位於腦垂體下面,如果這些部位受到影響,就會引起胃動力減弱,胃內容排空因之延長,出現厭食。

從上述看,產生厭食症的原因不少。如果你的寶寶出現明顯的厭食,應及早就

醫。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影響他們的生長髮育。

寶寶的食慾真是一個讓媽媽永遠無法破解的謎題。媽媽們擔心孩子食慾不振會營養不足,甚至是生病的前兆。其實很多情況卻不是這樣的:

寶寶進食量比別的同齡孩子小

寶寶攝食量只要與其年齡相當就是正常的。由於遺傳、環境、體型、活動量等方面的因素,正常寶寶對營養需要量個體差異性其實很大,食慾必然也有差異,所以媽媽切不能互相比較孩子的進食量,判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食慾不振。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食慾不振”是小兒進食量與家長期望的進食量有差異,而被誤認爲是食慾不振。

 寶寶的食慾不穩定

寶寶的食慾有時可週期性輕度增減,這些多爲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擔心。寶寶在夏季往往食慾不振、厭食或食量減少,這是由於機體爲了調節體溫,較多血液流向體表,內臟器官供應相對減少,以致影響胃酸分泌,導致消化功能減低;加上天氣悶熱,小兒休息、睡眠欠佳,神經中樞處於緊張狀態,體內某些內分泌腺體的活動水平也有改變,這些均影響到胃腸道的活動;另一個影響因素是由於大量飲水,使胃液被沖淡,以至食慾大減。

對喜愛的食物失去興趣

生活中的種種因素經常影響到食慾。在沒有情緒不佳、健康狀態良好的情況下,不需要過於介意。

 不肯吃飯

從營養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從米飯以外的食品中(如麪包、麪條、甘類)獲得相同的熱量,那麼便不會造成任何問題。有時孩子會由於某些原因(身體不舒服或上頓吃得過飽)而食慾不佳,這時不要強迫孩子吃飯,如果這頓讓他餓一餐,也許下頓會吃得更香。

什麼造成食慾不振

寶寶產生食慾不振現象時,媽媽應先注意是否有以下的情況發生:

疾病和微量元素缺乏

寶寶可能因爲身體不舒服、口腔疾病、缺鋅等導致食慾不振。

 不良習慣和飲食安排

平時已養成吃零食習慣,對吃飯感到沒有滋味。點心的給予方式不適當,用餐的時間不規律,飯前飲用過多的牛奶、果汁等飲料,都會讓寶寶吃飯的時候食慾不振。

 咀嚼能力不足

輔食添加不合理,有的孩子從小沒有鍛鍊咀嚼,吃什麼都囫圇吞下,碰到稍硬的食物,不是吐出就是含在嘴裏。家長爲了讓孩子將食物嚥下,就給喂大量湯水,沖淡了胃酸。久而久之孩子食慾減退。

 身體、情緒不佳

運動量不足。活動量不夠,食物尚未完全消化,沒有飢餓感。寶寶過於疲勞或過度興奮,吃飯時想睡覺或無心吃飯,影響食慾。

不當的養育方法

養育的方法是否恰當,是否有過分嬌寵、放任的情形?用餐時母親有沒有過度地強迫幼兒用餐?有沒有給幼兒製造一個愉快的用餐氣氛?

給孩子吃的自由有些家長看着孩子吃飯漫不經心,常常抱怨,喋喋不休地勸孩子多吃,把魚、肉、蝦、蛋不停地夾給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產生逆返心理。事實上,孩子1週歲後,對食物的興趣開始減弱,對周圍的多種事物感到新鮮,吃飯時不專心,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另一方面,孩子的食慾並不象有的家長所想象每餐都是恆定的,而是每天都有所波動。如果家長認爲一天一定要吃多少,吃不完就強迫喂,其結果必然導致或者加重厭食。孩子厭食有多種原因,有的是由疾病引起的,有的與小孩心理因素有關,家長可以找醫生來診斷,盲目給孩子“塞食”是無益的。

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習慣包括就餐定時、定位、基本定量等方面。1歲以後,一日幾餐的進餐時間要相對固定,年幼的小孩由於胃容量小,一次不可能攝入更多的食物,在兩餐之間可吃些點心補充營養和熱能。孩子要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飯,尤其對食量少而不專心進餐的孩子更應從小培養這個習慣,使他意識坐到這個位置上就是要進餐了。每餐給孩子的飯、菜量要相對規定,食慾好時再增加一些,食慾差時減去一些。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有的家長每頓給孩子的飯、菜“寧多勿少”,增加了孩子就餐的壓力。

營造良好的餐桌氛圍寬鬆、安靜的進餐環境,輕鬆愉快的.心情,有助於增進食慾。就餐時家長不要恐嚇孩子,也不要過分的鼓勵,家長不宜在飯桌上談論菜餚和食物的好壞,因爲父母對食物的好惡,會不知不覺影響到孩子,造成挑食、偏食。就餐時不要邊吃邊看電視,家長也不要利用就餐的機會對孩子批評、教育。只有感到沒有壓力時,孩子纔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吃飯的問題上。

 也要注意一下下面的事情

一、食物不合口味。

別以爲寶寶沒有味覺,他們可是精得很,越大越不能容忍只有淡淡鹹味或甜味的食物了。單一的口味會讓寶寶逐漸生厭。所以,要想寶寶吃多點東西,給他們的食物就要可口,款式要多變,種類也要多變。其次,寶寶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他們的喜好可以反映他身體的需要。孩子是一天一小變,三、五天一大變,如果食物一成不變,就不能滿足寶寶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舉個例子:寶寶六個月開始吃稀粥,如果到了一歲還是餐餐吃粥,那寶寶一定拒絕吃飯。這時媽媽就得思考是不是寶寶已經不滿足吃軟和爛的東西了?那麼你就要開始給寶寶吃一些爛飯。另外,六個月以後,你把魚肉和菜垛爛,把它們和在粥裏給寶寶吃,如果一歲以後寶寶不吃了,是不是在提醒你,寶寶要像大人一樣飯、菜分開吃了?那麼你就嘗試炒一道菜給寶寶拌着爛飯或粥吃,讓他/她知道炒菜的味道比白灼的味道好多了。記得要什麼都給寶寶吃,不然將來孩子容易偏食,也容易營養不良。飯、粥、面、包子、餃子、雞鴨魚肉、青菜水果都要給寶寶吃,開始一點點,從軟到硬,從少到多,慢慢讓孩子適應。做的方法從白灼,到炒、拌,調味料從只有鹽到添油加醋。再花點心思,把包子做成小動物的形狀,把菜泥做成星星、月亮的形狀。這樣寶寶纔有吃東西的慾望。一歲以後的孩子基本什麼都可以吃了,酸奶也可以喝,喝了酸奶胃口就好。

 二、吃飯習慣不好。

寶寶越大意識越強烈,他/她會對這個世界的萬物充滿好奇,自然吃飯、睡覺或拉便便的時候就會分心,不好好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家長不要一味地擔心或責怪寶寶不聽話,要知道,這是寶寶的天性,相反,家長自己要好好想辦法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定時吃喝拉撒的習慣,讓寶寶從條件反射到有自主意識,一到點就要吃飯、睡覺或便便。我的女兒從六個月吃粥開始就定在中午和傍晚進食,並且是在嬰兒桌裏吃,不吃完飯不下地。慢慢地孩子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吃飯,什麼時候可以玩。但即使這樣,女兒在一歲以後也開始和我叫勁,遇到不好吃的食物,或者想玩兒的時候就想從嬰兒桌上下來,不好好吃,隨着年齡的增長反抗力度就越大。這時,除了改變口味和食物種類外,我也會把她關在房間裏,不讓她跟大人一起上桌吃飯。有的時候表現好,我就讓她和我們一起吃,讓她看看大人怎樣吃飯,激發她的食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女兒喜歡吃別人的飯,即使她吃的和你一樣,她也拒絕吃她自己的。那麼我就會從自己的碗裏挖點飯給她吃,甚至是將遊戲賦予進餐中:我把我的碗放着她能吃的食物,她的碗裏也放點,然後要她餵我吃,同時我也喂她吃,大家一起喂對方,一起張口,這個方法即鍛鍊孩子的協調能力,又讓她覺得吃飯是件有趣的事,從而排除她對吃飯的厭惡感。

三、胃口不好,食滯。

寶寶容易食滯,有時候並不是寶寶不願意吃,而是吃不下,時不時喝點助消化的湯水,可以讓寶寶胃口好。例如:將谷芽、麥芽、茨實、百合煮水,或者煮山楂水,陳腎粥,還有雞內金這些,都可以消食去積。給寶寶做按摩即促進寶寶睡眠,也可以幫助消化,經常按摩寶寶背部督脈的地方(也就是脊椎兩邊),防止生疳積;在寶寶腰部接近屁屁的兩邊用雙手以交替輕柔的方式按摩,可以幫助寶寶排便。再有,我發現我女兒只要睡得好,就會吃得好。

四、牛奶吃多了。

醫生說,有的孩子兩歲以內都是以奶爲主,如果你的寶寶愛吃奶,不愛吃別的食物,那就讓他多喝奶,飯、粥等固體、半固體食物作爲副食慢慢鍛鍊,一點點來。只要體重上升,精神好,寶寶就沒問題。

總之,做父母要有三心:細心、耐心和花心。細心就是要多觀察留意自己寶寶的進食動態,什麼時候不吃飯,爲什麼不吃飯,多動腦筋,帶孩子不能一成不變,而要因人而議、因時因地而議。

耐心培養寶寶對食物的興趣,教育寶寶養成好好吃飯的習慣。

花點心思爲寶寶做點可口、特別的飯菜,哪怕你給寶寶用個有他/她喜愛的圖案的餐具也不失爲一個好辦法。

最後一條狠心的方法:不吃就餓一頓,寶寶也不是笨蛋,他們有自我調節的能力,餓了自然就會好好吃,家長也不必太擔心會把寶寶餓壞

定時進餐,適當控制零食,按頓吃飯。小兒正餐包括早餐、中餐、午後點心和晚餐,三餐一點形成規律,消化系統纔能有勞有逸地工作。絕對不讓孩子吃零食是不現實的,關鍵是零食吃得不能過多,不能排擠正餐,更不能代替正餐。

據調查,1-7歲患小兒厭食症的兒童中,僅有17%的兒童是因爲疾病造成的,而83%的患兒都是因爲食物結構不合理、飲食習慣不良所致。

 糾正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厭食症應從下列7個方面着手:

1、定時進餐,適當控制零食。就是按頓吃飯。小兒正餐包括早餐、中餐、午後點心和晚餐,三餐一點形成規律,消化系統纔能有勞有逸地工作。絕對不讓孩子吃零食是不現實的,關鍵是零食吃得不能過多,不能排擠正餐,更不能代替正餐。

2、節制冷飲和甜食。冷飲和甜食孩子都愛吃,但這兩類食品均影響食慾。中醫認爲冷飲損傷脾胃,西醫認爲會降低消化道功能,影響消化液的分泌。甜食吃得過多也會礙胃。這兩類食品飽腹作用強,影響吃正餐,所以要有節制。

3、飲食合理搭配。小兒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物質要靠從食物中攝取,但對這些營養素的需要並不是等量的,所以父母應瞭解這方面的知識,注意各營養素間的比例,以求均衡飲食。每天不僅吃肉、乳、蛋、豆,還要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每餐要求葷素、粗細、幹稀搭配。此外,有些水果過量食入會產生副作用。橘子吃多了"上火",梨吃多了損傷脾胃,柿子吃多了便祕。

4、講究烹調方法。經過烹調,食物的結構變了,變得易於消化吸收。但烹製食物,一定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如斷奶後,孩子消化能力還比較弱,所以就要求飯菜做得細、軟、爛;隨着年齡的增長,咀嚼能力增強了,飯菜加工逐漸趨向於粗、整。

5、防止挑食和偏食。挑食和偏食影響小兒從多種食物中攝取機體所需要的營養,對身體十分不利。首先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偏嗜帶給孩子,不要當着孩子說自己不喜歡吃什麼,也不要強迫孩子吃當時不愛吃的飯菜。其次孩子喜歡吃的飯菜要適當地限制,防止過食損傷脾胃。還有要經常變換飯菜花樣,使孩子有新鮮感,提高他們的食慾。

6、保證充足睡眠,適量活動,定時排便。合理的生活制度能誘發、調動、保護和促進食慾。

7、改善進餐環境。如進餐時,大人過多地說笑,聽廣播,看電視,小兒吃飯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進餐的興趣隨之消失,進餐的動作也就停止了。所以應該排除各種干擾,讓孩子專心吃飯。小兒進食父母不能過多幹涉,更不能強迫孩子進食。在餐桌上要力求爲孩子創造一個安詳、和睦的家庭氣氛。另外,儘量讓孩子與大人共餐,這樣可以提高小兒進餐的積極性。

 寶寶在吃飯方面媽媽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吃飯要多變換花樣,可以將菜切成圓、方三角型,用五顏六色的菜來做,寶寶看見都會有吃欲,這樣可以刺激他吃飯的飯量。有時候可以與寶寶一起參與做飯,如:包錕吞,做餃子等,和他起做,當他吃到自己做的餃子時,他會有成功感,自然會吃上一大碗啦。

2、吃飯時不要指批評和採用罵的態度,這樣會影響食慾。

3、多製造有多小朋友一起吃飯的氣氛,在這樣的環境下吃飯,寶寶相對會吃得快些。

4、若做的菜不吃,可以把肉拿來煲湯,望能在湯中攝入營養。

5、要尊重寶寶,可以問他喜歡吃什麼菜,直接煮他喜歡吃的食物,好比家長盲目地硬要他吃好得多。

6、適當可以與他講條件,要他吃完這碗飯,就會陪他去踩單車等等,讓他有一個意識,只要吃飯,媽媽會陪他去玩。

7、他若聽道理的,要講道理給他聽,告訴他,若不吃飯沒有氣力,是不能升班的,同學仔是不會倍他玩、老師不會喜歡他等等。

8、儘量讓他睡足睡飽,因爲小孩 在睡眠狀態腦會分泌出生長激素,這個生長激素就是決定後天身高的50%。

9、多帶他戶外活動,運動量增加,會有助於刺激他的骨頭生長,戶外活動的同時,曬太陽可以吸收維生素D,更好地幫助他長高。

10、零吃不要吃太多,畢竟現在的零吃中添加了很多色素和添加濟,往往這些就是引起食慾差的關健,太多的糖、巧克力、餅、果汁等會減食慾,燥熱並且無益。少吃爲妙。

11、儘量挑一些得意有卡通造型的碗,令他可以陪着他喜歡的卡通碗吃飯,會讓他吃得開心些。樂意些。

12、在進餐前不要給小朋友太多會壞胃口的食物,以免真正到了吃飯時又會出現不吃的現象。多給寶寶吃山藥、酸奶、益生菌等食物,這些都是有利腸胃的,助消化的,調理腸胃好了,自然胃口大添 。

粗飲粗吃才能做到營養均衡,挑吃的寶寶如果長期都處於挑吃狀態,很快她會出現偏吃現象,嚴重還會出現厭吃。直接影響健康。所以媽媽不能心軟,儘量改掉她吃奶粉不吃飯的壞習慣。

TAGS:小孩 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