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基本常識

學識都 人氣:2.71W

  一、概念

心理學基本常識

心理現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現象之一,從古至今爲人們所關注。心理是大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意識是心理髮展的最高層次,只有人才有意識。心理現象又可分爲兩大類,即心理過程和人格。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是以過程的形式存在的,它們都要經歷發生、發展和消失的不同階段,所以屬於心理過程。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象和行爲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需要、動機、能力、氣質、性格等。在一定意義上,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

  二、物質基礎

  人的生理影響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質的運動,而是人的機體,首先是人腦這種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的物質的機能、活動過程或運動。人一旦離開腦就不存在心理活動,無腦的或患有腦缺陷的嬰兒不能發展或不能健全發展心理。人腦的不同區域有相對的分工,各具有不同的作用,某一區域的損傷或病變會招致與之相應的心理活動的紊亂以至喪失。兒童心理的發展非單純決定於卻依存於機體特別是腦的發展。神經細胞的結構和它們之間的聯結,它們的分子組成,以及腦中的各種化學物質,都與特定的心理現象有關。

  客觀反應

人的機體是一個整體,人腦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但人腦的活動是與機體的其他部分的活動相互協調,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動還與體液有關。人認識世界還有賴於內外感受器官的特異傳入

神經衝動。人腦要保持工作狀態也有賴於非特異的傳入神經衝動。喪失了大多數外圍感官的人會長期陷於睡眠狀態。人通過實踐活動不僅認識客觀世界,也改變客觀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反映或反應。人能作用於周圍環境,就是以其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行動過程。這個過程實現的一個前提是心理過程如思維、意向等的內部物質變化。通過肌肉活動而見之於客觀的行動,客觀物質化了的行動才能給客觀環境以影響。常見的行動包括廣大的範圍,都是藉助於人的機體的肌肉活動,諸如發聲、表情、動作,特別是人手的動作等。手既是認識的器官,也是改變物質世界的主要器官。人類機體某一部分的喪失,將導致心理的相應變化。後天聾者漸次變啞;後天盲者關於客觀世界的視覺表象以及截肢者關於被截肢體的表象,都只能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內。所以,說心理的物質基礎是人的整個機體更合乎邏輯。

  三、運動規律

物質的較高級的運動形式包含着比它低級的運動形式,除它本身的規律外也服從於後者的規律。例如,生物現象也遵循如物理、化學等現象的規律,但生物現象並不就是物理或化學現象。心理現象也在一定意義上遵循生理的規律,卻並不因此就是生物現象。

心理所反映或反應的客觀現實可以相對地區分爲兩大方面。一方面是自然事物,另一方面是社會事物。自然事物如星球和宇宙空間,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山嶽和原始森林等。社會事物如同伴、家庭、學校和其他各種人的集體和其中的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其他各種屬於文化的事物。這種區分是相對的,自然事物與社會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密切而複雜的。爲人類所認識的自然事物就已經不止具有單純的客觀自然事物的意義。許許多多的自然事物已受到人類或多或少的改造,打上了人類勞動的印記。所以,許多客觀的物質事物對人的作用,除了它的自然的物質力量以外,還依存於甚至決定於它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社會現象也是以物質運動的形式存在的,社會的各種關係必須通過物質的形式作用於人,制約人的心理。人對自然事物的反映或反應,往往不是針對某一簡單的孤立的事物,而是針對一事物與周圍諸多事物所構成的整體,雖則在特定的條件下有某一個或幾個事物起着主導作用。人作爲自然實體的同時又可以作爲社會實體,以致反映或反應的是整個的一種社會情境。

四、研究意義

正確地揭示心理現象的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理論上,它有助於正確地解釋心理現象的本質和起源。所以,列寧把心理學列爲“構成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知識領域”的基礎科學之一。同時,心理學提供的科學事實,對一切封建主義,宗教迷信思想是個有力的打擊。幾千年來,由於生產力的低下,科學水平的侷限,精神領域很容易成爲宗教迷信的神祕堡壘。即使在科學發展的現代,仍有人甘受巫神之害,相信夢是吉凶的預兆。現代生理學家的研究認爲:夢與睡眠時的內外刺激及大腦遺留的痕跡的興奮有關。有些心理學家認爲,做夢不是壞事,夢可以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也可以清洗掉不需要留下的痕跡。這些事實可以幫助人們破除迷信,糾正偏見,清洗糊塗觀念。正如列寧所說的:“心理學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們不得不拒絕主觀主義而接受唯物主義。”

在實踐上,心理學能夠幫助人們運用所揭露的心理規律去預測和控制心理現象的發生和進行,從而爲人類不同領域的實際服務,提高活動效率。例如:父母應根據親子關係對情緒的作用培養和發展兒童健康的情緒;教師應根據注意規律組織教學,提高聽課效果;勞動者可以根據噪音對身心的危害,對噪音加以控制,對環境加以改造等等。總之,現代心理學是一門有重要實踐意義的學科,它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密切的關係。

五、特徵

  能力

所謂個性心理特徵,就是個體在其心理活動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特徵,這主要是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能力是制約人們完成某種活動的質量和數量水平的個性心理特徵。一般說來,人人都有一般能力,但不一定都有特殊能力。智力就是指的一般能力;人的智力正是由各種能力構成的。

 氣質

氣質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提出來的,後來羅馬醫生蓋侖(Galen)作了整理。他們認爲人有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體液在每個體內所佔比例不同,從而確定了膽汁質(黃膽汁佔優勢)、多血質(血液佔優勢)、粘液質(粘液佔優勢)、抑鬱質(黑膽汁佔優勢)四種氣質類型。其典型心理特徵如下。

[膽汁質]膽汁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的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生也是迅速、強烈、有力爲特徵的。屬於這一類型的人都熱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具有外傾性。

[多血質]多血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迅速、微弱、易變,動作發生也迅速、敏捷、易變爲特徵的。偏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活潑好動,敏感,反應速度快,熱情,喜與人交往,注意力易轉移,志趣易變,具有外傾性。

[粘液質]粘液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緩慢、內蘊、平靜,動作遲緩、穩重易於抑制爲特徵。偏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於忍耐,注意力不易轉移,具有內傾性。

[抑鬱質]抑鬱質的人是以情感體驗深而持久、動作遲緩無力爲特徵的。屬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反應遲緩,善於覺察他人不易覺察的秋毫細末,具有內傾性。

  六、性格

性格(Character)一詞來自希臘語,原意是特徵、特性、屬性。它是個性當中最突出的方面。今天我們理解的性格,乃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穩固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爲方式。譬如,有的人工作勤勤懇懇,赤膽忠心;有的人則飄飄浮浮,敷衍了事;有的人待人接物慷慨,熱情;有的則吝嗇,冷淡;在對自己的態度方面,有的謙虛,有的高傲,有的勤勉,有的懶惰。所有這些都是人們不同的性格特徵。

  關係

性格與氣質緊密聯繫在一起,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制約,關係極爲密切。

影響

首先,氣質給性格特徵全部“打上烙印,塗上色彩”。正如巴甫洛夫所說:氣質“賦於每個個體的全部活動以一定的外貌”。例如,同樣是愛勞動的人,愛勞動這一性格特徵相同,但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在勞動中的表現則大不一樣。膽汁質的人幹起活來精力旺盛,熱情很高,汗流浹背;多血質的人則總想找點竅門,少用力,效率高;粘液制裁的人則踏實苦幹,操作精細;抑鬱質的人則累得披頭散髮還是追不上別人。又如,同樣是驕傲,膽汁質的人可能直接說大話,甚至口出狂言,讓人一聽就知道他驕傲。而多血質的人很可能把別人表揚一通,最後露出略比別人高明一點,驕傲得很婉轉。粘液質的人驕傲起來可能不言不聲,表現出對人的蔑視。另外氣質對性格的影響還表現在氣質可以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速度和動態。比如,膽汁質的人比粘液質、抑鬱質的人更容易做出草率決定,而粘液質的人則比多血質的人辦事更穩重。而且,膽汁質、多血質的人易於形成外向性格,粘液質、抑鬱質易於形成內向性格。

性格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造某些氣質特徵,起碼可以起掩蓋作用。譬如,從體質上和操作速度上來說膽汁質和多血質的人適於當外科醫生,但前者易輕率,後者缺耐心。如果他們真的當了外科醫生,這兩種不同氣質特徵都會經過意志努力而改正。再說,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樣的性格特徵,具有相同氣質類型的人又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徵。所以,在氣質基礎上形成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性格當中的意志特徵。

 七、起源

早期的心理學研究是屬於哲學的範疇,稱爲哲學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國、埃及、希臘和印度等古代文明。中國古代認爲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擔的,並且其活動會在器官上反映出來,如“心之官則思”(《孟子》), “人精在腦”、“頭者神之所居”(《春秋元命苞》)。“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黃帝內經》等涉及醫學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闡述和應用。在古希臘語中,心理學由“靈魂”(ψυχ)和“研究”(λγο)所組成。柏拉圖提出過二元並存的理念,有人認爲亞里斯多德《論靈魂》是西方最早的一部論述心理學思想的著作。經由長久的演變,慢慢的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學科。

哲學心理學主要是在探討心身關係、天性與教養、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知識來源等四大議題。其早期的理論有一元論、二元論、環境決定論、精神決定論等。近代的哲學心理學則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與浪漫主義。正如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所說:“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在中世紀的伊斯蘭醫學與心理學中,已經開始進行臨牀的精神科治療和實驗研究。

 八、發生發展

人的機體特別是人腦如何產生心理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科學闡明。以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感覺爲例,這是事物的刺激作用轉化爲意識的事實。人們已經闡明人產生感覺時從外圍感覺器官直到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種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但仍未能解釋從刺激作用到意識的轉化。科學證明了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的聯繫,卻還未能說明心理現象如何產生。

在心理的發生與發展上,社會條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當人類的共同祖先人類第一次製造工具時,就開始了人類名副其實的勞動,和人與人間的共同合作、彼此交往,並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了語言。自然,沒有發展到一定水平的腦,言語和勞動的產生是不可想象的。但正是勞動以及語言這些哪怕是很原始的社會現象,在相對短的時期內完成了動物界長期發展中的一個奇蹟,創造了人和與之俱來的人的心理現象,構成了猿轉變爲人的一個巨大飛躍。

隨着人類社會的演進,人類生活和文化的不斷提高,人的心理也日益向前發展。社會文化以加速度前進,人類心理也加速度地發展。現代兒童的心理髮展水平,遠非原始社會的成人所能比擬。這突出地表明社會條件對人的心理髮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