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壓力是如何導致疾病的

學識都 人氣:1.25W

心理壓力是如何導致疾病的呢?至於某些具有心理壓力相關疾病遺傳傾向的患者則更應注意加強心理預防工作。一起來學習吧。

心理壓力是如何導致疾病的

由於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引發的心理壓力,作用到了不同性格的人身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處理應對的方式,最終通過大腦調動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應,這種病理生理反應如果作用到了生理或心理存在一定薄弱環節的個體身上,就會引發生理或心理的疾病。爲什麼同樣的心理壓力,有人患病,有人不患病,以及患不同的病,就與每個人存在的薄弱程度與部位不同有關,這就是目前醫學科學對心理壓力導致疾病的解釋。

  附:面對疾病背後的心理壓力,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總的來說,作爲現代人,我們要知道,現階段人類的疾病譜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往往常見的疾病背後,心理壓力都在其中產生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顯示到內分泌科就診的患者中有75.4%的患者存在心理壓力,到心血管內科就診的患者中有60.3%的存在心理壓力,呼吸內科的有55.6%,普通內科的有30.8%,皮膚科的至少也有26.6%的患者存在心理壓力。

既然很難有人能在心理壓力的問題上獨善其身,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應對心理壓力及其帶來的疾病呢?治療疾病背後的心理壓力,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心身同治。作爲醫務人員,在採集病史的時候,應該對疑有心理壓力的病例,特別注意收集患者心理社會方面的有關材料,例如個體心理髮展情況、個性或行爲特點、社會生活事件以及人際關係狀況、家庭或社會支持資源、個體的認知評價模式等資料,分析這些心理社會因素與疾病發生髮展的相互關係;體格檢查時與臨牀各科體檢相同,但要注意體檢時患者的心理行爲反應方式,有時可以觀察患者對待體檢和治療的特殊反應方式,恰當判斷患者心理素質上的某些特點,例如是否過分敏感、拘謹等,以及不遵守醫囑或激烈的情緒反應;注意進行心理行爲檢查,應結合病史材料,採用晤談、行爲觀察、心理測量或必要的.心理生物學檢查方法,還可以採用適當手段評估心理應激、應對能力、社會支持等;最後進行綜合分析,根據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判斷疾病是否與心理壓力有關,有哪些心理社會因素起主要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機制等問題做出恰當評估。

疾病治療的目標是:消除心理社會刺激因素。例如因某一事件引起焦慮繼而使緊張性頭痛發作的患者,通過心理支持、認知治療、鬆弛訓練或催眠療法等,使其對這一事件的認識發生改變,減輕焦慮反應,進而在藥物的共同作用下,緩解這一次疾病的發作。

消除心理學病因:例如對冠心病患者,在其病情基本穩定後指導其對A型行爲和其他冠心病危險因素進行綜合行爲矯正,幫助其改變認知模式,改變生活環境以減少心理刺激,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心理學因素;消除生物學症狀:這主要是通過心理學技術直接改變患者的生物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促進疾病的康復。例如採用長期鬆弛訓練或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高血壓病人。

但對於具體病例,則應各有側重。對於急性發病並且軀體症狀嚴重的患者,應以軀體對症治療爲主,輔之以心理治療。以軀體症狀爲主但已呈慢性過程的患者,則可在實施常規軀體治療的同時,重點安排好心理治療。例如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除了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外,應重點做好心理和行爲指導等各項工作。心理干預手段,應視不同層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決定,支持療法、環境控制、鬆弛訓練、生物反饋、認知治療、行爲矯正療法和家庭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均可選擇使用。對那些具有明顯心理素質上弱點的人,例如有易怒、抑鬱、孤僻及多疑傾向者應及早通過心理指導健全其人格;對於那些有明顯行爲問題者,如吸菸、酗酒、多食、缺少運動及A型行爲等,用心理行爲技術予以指導矯正;對那些工作和生活環境裏存在明顯應激源的人,要及時進行適當的調整,減少或消除心理刺激;對出現情緒危機的正常人,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至於某些具有心理壓力相關疾病遺傳傾向的患者則更應注意加強心理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