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公需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學識都 人氣:7.94K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公需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公需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教師公需課培訓心得1

本次參加東莞市中小學繼續教育公需課的培訓,先後聽取了喻忠恩博士的“教師職業道德內涵的解析”;韋筱青教授的“教師的幸福感”;張長明副教授的“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張承良教授 的“文化強省建設的時代背景(經濟、社會關係),廣東從文化大省建設到文化強省建設的政策,廣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 廣東文化產業建設 ,廣東(嶺南)文化精神的當代實現,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機制”,感覺收穫頗豐:

一、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有了新的認識

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教師是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在成長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爲學生的學業進步而喜悅,爲學生的勤奮努力而高興,也可以爲自己的教學進步而欣慰,爲師生的教學相長而歡樂盡力全面瞭解學生,盡心關愛每位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尊重學生的差異,公平對待每個學生,理解學生的過去,全力幫助學困生,讓他們認識到只有正視自己的過去,改變自己,就能取得勝利。教師要有耐心,不厭其煩,全力幫助他們。 及時發現學生亮點,適時讚揚後進學生,很多後進生,智力並沒有什麼問題,缺乏的往往是信心。適時給予儘可能的表揚,往往可以幫助他們重樹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動力,他們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以朋友相處,一名好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他們爲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夥伴。

二、切實加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繼續學習,終生學習,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要學會反思自己,要提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我們從思想和行動上要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學習、實踐、總結、再實踐,從而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三、明白了教師的幸福感的含義

教師的幸福感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教師成長的第一步就是把書教好,讓學生喜歡。同時讓教師通過實踐、反思、行動、研究、提升從而不斷成長。,我是幸福的,我從事的是我喜歡的職業,我收穫着快樂,因此付出也就成了享受。一個老師要想獲得幸福的體驗,就要從愛學生開始。學會了愛學生,我們自然會追求教學水平的進步,因爲我們想把學生教得更好;學會了愛學生,我們自然會主動參加“枯燥”的培訓學習,因爲我們想讓自己變得更有學問;學會了愛學生,我們自然會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因爲我們渴望成爲一個更好的老師。因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教師生命成長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實現,教師不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重複以前的內容。他必須自覺地對過去、現在的狀態進行反思,爲未來的發展做出規劃,並能自主自覺地遵循並實施自己專業發展的目標、計劃、途徑,成爲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作爲教師,能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化學生,是一種幸福;能用自己高超的教學藝術感化學生,是一種幸福;能用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固守教育這一片熱土,更是一種幸福。

四、瞭解了新時期下的“廣東精神”和踐行策略途徑

在當前建設文化強省的語境下,在當今廣東經濟、社會面臨新一階段發展機遇的轉型時期,我們需要大力宣傳和實踐“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的新 時期“廣東精神” 。 “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 ,它是對廣東人民發展建設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厚於德”是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它具有像大地一樣的美德,仁愛 奉獻,它既是一種美德也代表了廣東人民的追求和情懷。 “誠於信”是一種處事 的準則,也是一種胸懷的體現,實際上就是要做到真誠、友信。“敏於行”是一 種行事的風格, “敏於行”是《論語》裏面的一句話: “君子訥於言,敏於行” , 不空談,務實、不張揚,很敏銳地知道世界發展的趨勢,敢於先行一步。踐行新時代的“廣東精神” ,需要做好第一,我們要明晰踐行新時期廣東精神的主體是人民羣衆。 廣東精神是一種道德追求,是一種精神信仰,也是一種道德力量,它是不分羣體,不分階層的,在廣東生活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踐行廣東精神。第二,踐行新時期“廣東精神”需重視榜樣的力量 實踐廣東精神需要全體廣東人的努力。第三,踐行新時期“廣東精神”人人有責。 開展廣東精神的活動當中一定要把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幹實事、求實效,真正使廣東精神在全省人民羣衆中落地、生根、發芽,讓廣東精神之花處處盛開。

教師公需課培訓心得2

暑假,我參加了陸豐市公需課培訓。在培訓期間,我認真聆聽專家講座,學習了關於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等專業課程,切實提高了對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的意識;此外,我還積極參加班級研討活動,通過帖子和各位學員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真心探討。此次培訓使我在生態文明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的理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補充,認識到自己以往對這些觀念的瞭解上的不足,今後將在生活中爲生態環境的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下面談談我對本次培訓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不斷學習,加強教師個人修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對靈魂塑造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有比較淵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師應當成爲學生的表率,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爲全社會文明的楷模。爲此,教師要時刻謹記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

1、熱愛祖國,愛崗敬業

熱愛祖國,獻身教育事業,是教師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愛崗敬業是教師處理與教育事業之間關係的準則,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和前提。師要正確處理好奉獻與索取的關係,不計較個人得失,發揚“紅燭”精神,甘做“人梯”,安於“粉筆生涯”,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懷,獻身教育,鞠躬盡瘁。

2、熱愛學生,誨人不倦

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教師履行教育義務的傳統美德,是衡量教師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誌。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愛,師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暖,產生愉快的情緒,從而激勵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瞭解學生和關心學生,是熱愛學生的起點。教師僅僅把功課教好是不夠的,還要多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爲學生的一生着想,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全面瞭解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因勢利導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多一點微笑,多一點讚美,多一點信任,你會得到的回報。

3、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只有言傳身教,把有益的知識滲透到教學與交流上去,纔能有力地說服學生,感染學生。無數經驗證明,身教重於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明凡是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給學生樹立好榜樣;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堅決不做,以免給學生留下壞的影響。教師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來教育和感化學生。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用文雅和親切的語言啓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範行爲,影響教育學生。

二、通過培訓引領自身專業成長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人類文明進入信息時代。在在這個時代的背景推動下,知識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學習就成了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終身學習,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教學自我提升的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與時俱進思想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教師要善於從教育實踐中汲取能量和資源;善於在任何時間向任何人學習,包括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分享知識;善於和同事交流,擴大視野,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教師終身學習已成爲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進自身專業化成長,教師就要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擁有自主學習、自我學習的觀點。因爲終身學習已成爲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種“一朝學成而受用終身”的觀點已經過時,人們再也不能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獲得一輩子享用的知識技能。只有主動去掌握新概念,學習新理念,研究新問題,培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纔會使自己重視終身受益。

教育是全社會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師身上。時代在變,對人才的要求也在變,教師必須認清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現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強政治思想方面的學習。我國素質教育堅持“五育並舉,德育爲首”的原則,教師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觀點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正確的.教育觀可以造就人才,錯誤的教育思想則會摧殘人才。教師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質、教育觀、世界觀和人身觀對學生起直接影響作用。

其次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課程走向綜合化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作爲一名教師,又奮鬥在課程改革實驗的最前沿,更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無論是教育家,還是中外名師,他們都具備較深的文化底蘊,這與經常學習是分不開的。隨着課改如火如荼的展開,我們教師要有一種強烈的資源意識,克服“一支粉筆教下去,一本教案講過來”的人生惰性,自覺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和知識結構,以便更好的爲教育教學服務。知識的更新換代讓我們的學生接觸了的新生事物,廣闊的課內課外學習資源爲他們知識的積累提供了的機會。我們在學校學習的那點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傳授了。要想成爲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不學習怎麼可以,怎麼能勝任的教育教學工作?生活是一個廣闊的學習的課堂,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所不瞭解的,爲了使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只有加緊學習的步伐!一個優秀教師應該抓緊一切時間增加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用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和學生共同發展。

教師公需課培訓心得3

今年夏天,我在學校的組織下參加了陸豐市教師公需課培訓。在培訓期間,我認真聆聽專家講座,學習了關於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等專業課程,切實提高了對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的意識;此外,我還積極參加班級研討活動,通過帖子和各位學員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真心探討。此次培訓使我在生態文明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的理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補充,認識到自己以往對這些觀念的瞭解上的不足,今後將在生活中爲生態環境的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廣東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門課程主要是對當前廣東生態文明所包含的內容、歷史和現狀、未來目標等進行梳理,探析廣東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系列工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實施這一系列工程所應具備的組織、制度、社會、文化和經濟等條件的概括。發展生態文明,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矛盾深刻反思的結果。也是人們對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規律進一步認識的產物。

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二是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決損害羣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三是深化節能減排,加大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明顯改善環境質量。四是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構建有利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七是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八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探索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是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主要向我們介紹在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以及意識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達,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爲衡量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現代化程度、綜合國力和經濟成長能力的重要標誌,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推進各國信息化的發展。圍繞信息的獲取、利用、控制和安全方面成爲了各國政府、學術界、產生界和社會公衆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信息化的建設爲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既省時、省力,又高效、環保。

雖然這次培訓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但總體來說,真的使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