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彙總5篇

學識都 人氣:1.27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彙總5篇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1

中國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會引發軒然大波,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在小學,課改進行的如火如荼。以“學生爲主體”的觀念正在影響着兩代人。在這所學校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課的教學方式。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着引導者與指引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使其成爲課堂的主人公,激發學生的熱情。同時,在課堂上將多媒體設備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吸引學生注意力。且在期間穿插情景教學的方式,帶領學生深入其境。在四天的見習中,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我發現:理論不能脫離實踐而存在,輕實踐重理論只是紙上談兵,重實踐輕理論極易導致生活化氣息濃厚,固守傳統,對於改革力不從心。因此,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方是較爲合理的學習方法。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爲,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爲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爲我們爲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爲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爲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爲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爲。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爲。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爲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大量的閱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爲,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爲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3

《弟子規》能治社會百病,能給千家萬戶來幸福,這是真的嗎?是真的,千真萬確。這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真想還是假想,想的厲害不厲害。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厲害,那就必須真學真幹。所謂真學,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習,恭恭敬敬地學習聖賢人地教誨;所謂真幹,就是真力行,真實踐。只有這樣學,這樣幹,才能真受益。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對《弟子規》的認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爲《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弟子規》一書內容簡明通俗,不談空洞理論和教條,而是教導基本的品德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應有的禮節。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生活如同行屍走肉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爲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爲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爲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爲,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幾點做法。

①以自己先學,帶學生跟着學,不懂的字句問語文老師或上網查資料,課間或班會課與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說說自己對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沒做到或沒意識到,現在怎樣做等,對照《弟子規》一書,哪些沒做到位,

或還需改進的學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②學懂了要求會背誦,可以在跑操時一邊跑一背,既培養、鍛鍊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跑出節奏,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幾點感受。

(1)、從《弟子規》裏,我讀到了誠信。爲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了。誠信爲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任何時候、任何朝代,一個人立於世,只要開口說話,首先就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永遠行得通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

目前在社會上,有一些人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喜歡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得不夠清楚,就輕易傳播出去;遇到有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不管與已是否有關都喜歡參與進去,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是與中國人的傳統道德相違背的,是應該屏棄的 。還有些人,聽見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稱讚自己就高興。殊不知,這樣一來,圍繞在自己身邊的虛僞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果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先應該自我反省,檢視自己是不是有這些優點,是不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時,要正確地接受和麪對。只有這樣,正直誠實的人才會喜歡和自己接近。

(2)、從《弟子規》裏,我還讀到了仁愛。提示自己對於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尊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爲名利也毫無虛假。這也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主子、奴才”的社會,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在這個社會裏,上下、尊卑的關係仍然處處可見。而這是與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裏的“泛愛衆”思想,多爲大衆着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和諧社會。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着手,尋求人生的歸宿,是很多偉人、聖賢的最大願望。在《弟子規》中,聖賢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我們這些後者有真正的福報,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將是莫大的幸事。所以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反覆讀誦,深入內心,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爲。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4

在這所學校雖然待的時間有限,但那裏天真無邪的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影響,他們活潑,他們樂觀。學校根據他們的發展規律設計了相關的課餘活動,有踢毽子、丟沙包等,同時成立了許多社團,讓其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自己喜歡的社團併爲之努力,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這樣讓孩子的課餘活動豐富起來,成爲自己的精彩瞬間,但這也有一定的隱患。而學生的安全問題就是重中之重,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同時,學生之間的關係問題也成爲了教師關注的點,而班級管理如何能更好、更合適地進行就脫穎而出,成爲了教師的心腹大患。而我覺得,班級管理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方式,進行有效的管理。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5

說起考研,不得不說說我的高考,因爲高考的不如意,選擇了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但是我仍然依稀記得,高三的志願大學榜單上是南京師範大學。所以,在大一第一次班會的時候,我就說出了我的夢想-南師大研究生。所以,考南師大是我一直不可動搖的信念。

首先我談談教育學專業課的複習,因爲我喜歡教育學,所以我在大學前兩年的時間打好專業課基礎,而真正準備考研、瞭解考研是從大三寒假開始。由於之前南師的教育學考試的內容一直按着統考的節奏來的,所以我買了統考的書籍和資料着手複習,在剛開始的3-6月時間裏,我主要閱讀專業課書本,積累專業課知識點。我那時候買的專業課版本就有好幾個。其中教育學有王道俊的《教育學》、十二五規劃的《教育學基礎》,中國教育史主要是孫培青的《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有吳式穎的《外國教育史教程》、周採的《外國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有劉儒德的《當代教育心理學》、全國十二所重點院校《教育心理學》,教研有裴娣娜的《教育科研方法》、袁振平的《教育科研方法》等,我花了近4個月的時間閱讀課本,整理脈絡,做筆記以及對比不同的說法等等。雖然這個過程很枯燥,也容易讓人不耐煩或者沒有成就感,但是我堅持下來了,因爲這個積累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不是靠背誦記憶的。下面我詳細說說我每門課的複習:

由於這幾門課我在本科階段都學過,有過一定的基礎,所以我能夠了解書本中基本的內容。在複習《教育學》時,我先記憶書本中目錄框架,瞭解這本書大概的內容,然後逐步閱讀書本,我想說的是書本一直到考試前都不能丟,每一次看課本都會又不一樣的收穫。在閱讀第二遍時結合統考大綱做筆記,整理出自己的筆記。對於中外教育史,我認爲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是教育思想家,二是教育制度史。把這兩條線索理清楚並且多加記憶與比較就可以了,由於這兩本書內容比較多,工作量比較大,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教育形式與內容,需要加以區分,而不是僅憑記憶,如果不理解,記住了以後也會忘掉。

這三本書我一直花費的時間比較多,佔據了這4個月的大部分時間,在一些視頻資料、音頻資料進行補充。其實教育學的資料很多,各種各樣的資料都有,自己應該有選擇的進行復習,而不是都去看,都去做,時間上和精力上都會不夠用。我記得當時的視頻資料和音頻資料都是同學之間互相複習給我的,我沒有系統報過培訓班,因爲我學過這個專業,所以我選擇自己複習。當然,我也不否認,機構的複習資料對我也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認爲跨專業的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情況有選擇地都買資料以及報培訓班。其次,對於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科研方法,我佔用的時間比較少,因爲我分析了南師大教育學真題,他們的分值比較小,所以我大部分時間花費在前三門專業課複習中。但是,我認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教育學的5門課都不可割裂開來,在系統複習完書本之後可以聯繫起來看,這是非常重要的。

總體來說,專業課就是前期看書本,中期整理背誦、多做題,後期加強記憶與思考以及複習錯題集(主要選擇題,對於統考的學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