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培訓的心得體會

學識都 人氣:2.45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冬季培訓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冬季培訓的心得體會

冬季培訓的心得體會1

按照縣委組織部大學生村官“能力提升計劃”安排,20xx年9月我有幸作爲第十批輪訓村官,在組織部基層辦進行了爲期兩個月的跟班學習。通過這段時間的感悟和學習,我徹底掀開了組織工作的神祕面紗,從而又樹立了對組織工作者的敬仰與尊重,無論是他們的言行、工作能力,還是他們的工作作風,每時每刻都在影響着我。現將這兩個月的跟班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一、嚴格的工作紀律。

組織工作者是執行路線的先鋒,而紀律是執行路線的保證,所以部裏的幹部都對自己嚴格要求,從不懈怠。就拿按時上班來說,早上上班時間是八點,他們總是早上七點五十之前到辦公室,打掃衛生、整理文件,爲一整天的工作做好準備,上班時間辦公室裏只有敲打鍵盤的聲音、翻閱文件的聲音,或是低聲討論工作的聲音,從來沒有人談論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他們用嚴格的紀律鑄造了紮實的作風。環境可以造就人、環境也可以改變人,受這種風氣的影響,我已經養成了一種良好的時間習慣和紀律意識,這對我以後的工作和學習都意義重大。

二、嚴謹的工作作風。

在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暨“一鎮一創新一村一亮點”現場交流會召開前夕,整個部門進入了緊張的工作籌備之中。我也有幸加入到這一工作中,我主要負責各鎮經驗資料的催收、整理、彙編。當我第一次彙編完成讓吳哥和趙主任審覈時,因爲排版、目錄、標題的多處錯誤受到了他們嚴厲的批評,這種嚴厲源於對一個年輕幹部的期望,更源於對工作的嚴謹態度。他們指出:組織工作標準高、要求嚴、政策性強、影響力大,工作中一定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準確把握政策,嚴格履行程序,嚴謹細緻、紮紮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後來,我對彙編材料進行了多次修改、校對,才通過了他們的審覈。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無論是處理一項業務、解決一個問題,拔打一個電話,甚至材料中的一個標點符號,都要做到一絲不苟,把所做的每一項工作看作是對自己、對科室、對部機關的責任,真正的撲下身子,開動腦子,細心做好每一件事,嚴格要求樹形象。這種嚴謹的工作作風不斷提醒我要樹立精品意識,對待任何一項工作,都要做到不敷衍,不偷懶,不應付,努力做到不滿意的不出手,不完美的不上交。

三、飽滿的工作熱情。

組工幹部“六不讓”第一條就是“不讓領導辦的事”在我手裏拖延,部裏的幹部總是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不叫苦,不叫累。晝夜未眠,馬不停蹄;一波未平,一波又襲。這是組織部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在這裏工作就要把忙碌當成日常習慣,把加班作爲家常便飯。要邁開步伐狂奔,纔不會落伍;要挑燈夜戰苦練,纔不會掉隊。每當部裏有重要會議要籌備、又專項檢查要準備、有上級檢查要迎接、有重要調研要彙總……部裏各組室幹部總是連夜加班寫材料、做彙報、制方案。連續數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早上上班依然精神飽滿。他們犧牲照顧家庭的寶貴時間來履行一個組工幹部對工作的熱忱,這種強烈的責任心深深的震撼了我,也使我學會了對工作的擔當。

四、濃厚的學習氣氛。

在基層辦的兩個月,我看到他們在抓緊工作的同時也不忘學習,除了每週的例會學習,在工作間隙閱讀黨報黨刊、寶雞報紙、人民日報、黨建雜誌等便是他們充電的重要方式。爲了增強組工幹部“讀、寫、說”的能力,促進各組室之間業務學習交流,在部機關形成“人人講學習”的良好氛圍。組織部開展每月兩次的“業務大講堂”,每個講課的幹部都高度重視,認真對待,結合各自業務工作實際,自選課題、自找資料、爲全體幹部帶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授課,真正提高廣大組工幹部的整體業務素質。古人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說的是不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幹,不立志就不能學出成效。

看到部裏的幹部個個業務紮實、能力突出,依然堅持學習的習慣,讓我對自己往日的懶惰愧疚不已,今後,我一定要加強學習,一是向書本學,書本是最直接、最方便的老師;二是向領導同志學,學習他們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三是向周圍的同志學,只有不斷學人之長,補已之短,才能使自己不斷豐富和充實起來,從而更好地承擔起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四是向實踐學,學習過硬的實踐本領。實踐出真知,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所學的知識,也只有用於指導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使學習有真正意義。

兩個月的跟班學習很快結束了,感謝趙主任的培養,感謝吳哥的指導,感謝其他領導幹部的關愛。在漫漫人生道路這兩個月只是短短的瞬間,但對於我的成長卻有着非凡的意義。在這段時間裏,有緊張、有充實,有不安、有驚喜,有付出、有收穫,但更多的是歷練、感悟和成長。回到我自己的崗位,我一定會更加努力學習、總結經驗、腳踏實地、認真工作,從而提高自己、充實自己。養成做好每項工作必備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紀律意識和紮實的工作作風,把我在組織部的所悟、所學落到實處。

冬季培訓的心得體會2

11月24日,我有幸參加了我縣幼兒骨幹教師培訓班遠赴xxxx的學習。爲期幾天的學習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都獲益匪淺。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讓我如幼苗般得到了滋養。老師精彩的講座和耐心的講解,使本來枯燥無趣的理論變得深入淺出,加之有幸觀摩了大興一幼和五幼老師的優質活動展示,使得原本短暫的學習充實而有意義。時間雖然很短暫,但在縣教育局徐科長和培訓中心張主任的精心安排下,我們收穫頗豐。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很多教育新理念、新思想,在思想上受到了極大鼓舞,在業務知識上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這必將爲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現談談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

正如xxxx市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王克良所說——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當下幼兒教育事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更加以人爲本、以幼兒爲本的時代。我覺得作爲幼兒教師,要更好地從事幼兒教育事業,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從“唯師是從”的專制型師幼觀向“老師與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合作”的關係轉變。老師應熟悉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主動和孩子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動中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地發展。

其次,是教師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作爲老師,要尊重孩子,給孩子話語權,平等地對待孩子。不要大聲的指責孩子;儘可能蹲着和孩子說話,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並讓孩子明白這樣做的理由和益處,這時孩子會自覺地按你的要求去做。要尊重孩子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特點,接納孩子的錯誤,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應給予他們更多的獨立和自由,關愛和接納每一個孩子,使孩子不斷感受到和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喜愛、鼓勵和支持。

再次,是教師要學會寬容孩子。如果說,尊重、理解幼兒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素養,寬容幼兒則需要勇氣和更大的投入。寬容,是理解的繼續,也是理解最真實、最具體的體現。寬容應該有多種形式,各種形式的確定必須根據“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同時,要因勢利導,用愛心感染幼兒。在與幼兒一起相處的日子,要多一份愛心、耐心,少一點指責、批評,這樣會讓教師的職業道路更加美好。

二、做好老師,要有紮實的學識

汪克良校長說道:“老師要授予孩子多少水,只有自己的杯子裏先盛滿水”。作爲一名好老師要有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具備好老師的基本素質。所謂好老師,就是要堅持思考和學習,要不斷更新儲備知識,摸索教學方法,尤其要加強學習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這樣纔會厚積薄發,得心應手,才能更地擔負起肩負的重任。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技術,不斷擴大學習資源和學習空間,及時瞭解專業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注重與其他教師和專家的合作探討,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浪潮。

三、好老師,要加強師德修養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道德觀,不同職業有不同的道德內涵,從古至今但無論哪個時代,也無論何種職業,道德觀念都有其共通的地方。幼兒教師作爲社會的一份子,其身份的特殊性,師德如何對幼兒今後的發展必然產生極大影響。德高爲師,身正是範,師德是一個教師的靈魂。作爲幼兒教師,要有“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的精神,爲人師表,爲孩子們作出榜樣和示範。

四、好老師,要學會反思

首先無論我們是在教學活動還是在遊戲,都要學會反思。應該說,反思對於激發教師的自我提高意識,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作爲老師,要善於自我思考、審視和反省,要概括、總結出能使自己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更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使自身的專業素質在反思中得到不斷提高和成長。其次要改進幼兒教育評價工作。對照這次學習培訓老師的講解,反思以前自己的教學活動,感覺幼兒教育評價、教學評價在實際教學中運用的不夠充分。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自己應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實踐,使之既有目的性又有隨機性,既追求科學性又體現靈活性。尤其要注意綜合各領域的知識進行活動設計,儘可能使不同的課程內容產生聯繫,力求幫助幼兒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接受更加系統的教育。

五、好老師,要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不僅僅只是專業方面,要擴充到各個領域,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修養和素質。首先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把不斷學習作爲自身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其次,教師應把學習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再次,在豐富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廣泛涉獵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通過總結和反思,不斷提高自身,完善目標,從而更好地適應學前兒童的需要。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我對幼兒教育有了更新的認識,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爲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