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指導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1.69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就業指導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就業指導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

就業指導心得體會1

幾節就業指導課下來,原本焦躁不安的心態似乎有所改善。一直以來,面對就業我總會有一種恐慌、逃避以及無奈的消極狀態,擔心自己畢業之後會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是找不到工作,沒有容身之所。但如今聽了各位老師在就業方面對我們的指導與分析,聆聽了他們自身的經歷,再次直面“就業”這個沉重的話題,似乎能夠冷靜的分析自己的未來了。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但也有不少同學未雨綢繆,早早的爲自己規劃着未來的發展方向,總的來說,主要有一下幾個方向:

一是考公務員。因爲公務員的福利和收入雖然不是最好,但是最爲穩定。今年報考人數急劇增長,其中以高校畢業生爲主力。

二是繼續升學。諸如考研究生,其中一部分同學是真心愛好學習,想通過學習來提升和充實自己;而另一部分同學則是爲了暫避當下就業的壓力,爲了獲得更高一級的學歷罷了。

三是創業。俗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給人打工還不如自己當老闆,加之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植,一部分學生準備“下海”試試。

四是確定目標,迎面直擊。很多大學生會選擇自己中意的企業,投擲簡歷,在困難於競爭面前毫不退縮,力爭取得一席之地。

五是要求簡單,只要有工作不靠父母就好。相比之下,這也比那些整日無所事事、不可求上進的“啃老”一族來的光明磊落。

冷靜的分析自己可能走向的就業方向後,我才恍然大悟,其實往往我們所謂的“就業壓力大”、“就業競爭大”,無非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只要自己飽含激情,不畏險阻,選好方向,確定目標,定能爲自己在這社會上謀得一席之地。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偌大的社會,一定有那麼一份責任在等待着我們去擔當。相信自己,相信未來!

就業指導心得體會2

大一第二學期我們開了就業指導這一課程,雖然只有六節課時,但它讓我漸漸褪去來時的一腔熱血、躊躇滿志。心緒開始慢慢沉澱,也開始認認真真的替自己的未來考慮了。那些不着邊際的理想、空想也從我身上蒸發。我們所關心的不再是烏托邦,而是現實的世界。

作爲一名大學生,如果畢業後想要直接就業的話,首先,必須要正確面對社會上的競爭壓力,正確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學會主動去適應社會。不少人考慮“我想從事什麼職業”、“我願意幹什麼工作”,往往從主觀因素去了解社會,而很少了解社會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幹什麼”的眼光全面地審視一下自己,最終導致自己陷入擇業期望值過高的誤區,從而錯過一些機會。在選擇職業時,不能完全憑主觀意志和願望行事。如果個人的擇業脫離了社會和市場需要,他將很難被社會接納。只有把社會需要與個人的理想、抱負和志趣結合起來,纔有成功的希望!

因此,我們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學完這一課程,我總結了一下幾點:

、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我們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自己的職業定位,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深入瞭解自我,清楚自己的優劣勢,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要抓住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儘量避開自己的不足,這樣,就有可能使你在擇業競爭中佔據主動。

二、要有職業道德

損人利已,不應成爲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選擇。從唯物主義角度講,只有對人親善,人家纔會回報以親善。當我們總是損人利已時,就失去了人心,最終成爲孤寡人家,四面楚歌。堅守職業道德,正是爲自己的未來打算,給自己創造良好的機緣。

三、明確自己的目標

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在現在和將來要做什麼。職業目標的確定,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工作能力,興趣愛好分階段加以制定。對於我們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其內在需要的滿足極其人生價值的實現有着重要的意義。

四、職業選擇的決策

職業選擇是人生的一種決策,我們在職業選擇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現實性原則:外部職業環境的現實性和家人背景方面的現實性。

2、符合社會需要的原則

3、發揮個人素質優勢的原則:擇業時要考慮到自己的特長,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價值。

4、發展性、全面性原則:擇業時要考慮到自己的個人發展和職業前途。

綜上所述,我個人想,只要我們把個人選擇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在擁有實力的同時加倍努力,不斷學習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動一致,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還是沒有多大困難的。

就業指導心得體會3

大學的生活在充滿喜悅與迷茫的氣氛中,喜悅是因爲我們懷揣着夢想將要在社會上展示我們的風采,而迷茫則或多或少是因爲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讓我們對將來的工作的方向抱有迷惑的心態。上完王老師的《創業與就業指導》後,有很多的感悟。大學生的理想與抱負很高,這是好事。當前,很多大學生把創業當作實現人生理想的最好途徑,既可避開就業壓力,又可自由發揮自己的綜合能力,何樂而不爲?對於成熟的創業者來說,創業固然是個明智的選擇。但創業的諸多要素中,資金、專業技術、管理經驗、實踐經驗等哪一樣可以缺少?有同學說,創業固然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但可以一邊創業一邊鍛鍊,沒有相關實踐經驗無所謂,只要創業項目有市場就可以進行操作。是的,有市場的項目就有可能贏利。但是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你看好一個項目時,稍有風聲,就會有人跟風,只要別人的各方面經驗高於你,那你的項目就相當於是爲別人而策劃。有無經驗不能決定能否創業,但卻能決定創業能否成功。那麼,如何避免創業經驗不足呢?

一、利用大學社團得到實踐鍛鍊。學校社團的任何一項活動,從策劃到最後實現是個綜合過程。參與全局,體驗全局,可鍛鍊組織、協作、資源利用等能力。這是鍛鍊綜合能力最基本的途徑。

二、利用大學課餘和寒暑假打工。現在社會留給學生的打工機會很多,利用打工可充分鍛鍊自己的綜合能力。市場調研、銷售、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等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在打工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得到鍛鍊,加上相關書籍的對照學習,積累經驗是完全可能的。大學生打工實際工作往往都是煩瑣的或者重複性強的工作,但不能小看這些工作。例如做銷售,在此過程中,大學生可以觀察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消費觀點、對公司產品及市場相關產品的評價等,掌握市場消息、預測市場需求、洞察市場空白,以市場指導生產。如果擔任市場銷售的學生團隊領導,還可以藉機向公司相關銷售人員討教經驗,申請到生產現場參觀等。擔任學生領導,可以帶領學生充分發揮團隊協作能力,超額完成任務,積累人員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實踐基礎經驗。以後,從事相關的項目創業,在市場方面便有了對照和參考。在其他內容的打工實踐中,同樣可通過簡單的工作綜合積累相關經驗。

三、參與學校的科研項目獲取實踐經驗。參與學校科研項目的同學,有更多接觸項目導師的機會。項目導師跟社會的接觸往往很緊密,在導師那裏能學到很多實踐經驗。參與科研項目,能通過實驗充分鍛鍊動手能力,找出創業金點子,鍛鍊策劃能力。

四、畢業後在企業實際鍛鍊。企業就是個實際創業團隊。在這個團隊裏,鍛鍊能力積累經驗都是可取的。但在企業裏,要想獨立創業,還需要善於發現全新的創業點子,或在所在企業市場空白處找到創業契機,或自己組建的團隊高於所在企業的團隊,那麼獨立創業纔會有成功的把握。

“眼高手低、紙上談兵”是一些急於創業的同學的特點,經驗不足,缺乏從職業角度整合資源、實行管理的能力,是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做成功一個項目,沒有實踐經驗沒必要盲目嘗試,沒有在人生獨立之初就體驗重大失敗的必要。接下來再談談就業。

悠閒的校園生活方式被緊張的職場打拼所代替,使這些處於在家裏備受呵護的“80一代”獨苗進入“斷乳期”,由於二十幾年的嬌慣成性,可一到了社會上沒人再慣壞脾氣,自己就受不了,顯得與社會、與職場、與企業、與同事都格格不入。用不了多久,就存在許多形形色色的問題,象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際交往、禮儀文化缺欠等問題,已成爲不少剛工作大學生的通病。來自心理諮詢中心的一份統計也顯示,在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人羣中,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症狀的比例高達90%。畢業生擇業的過程,是職業生涯是否暢通和順利的大事,也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大事。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爲當前全社會最爲關注的焦點。

同時,近10年來,隨着企業經營環境的發展和人才市場供求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感到了更大的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更強的承受壓力的能力,以及根據現實環境調整自己期望和心態的能力就顯得尤爲重要。對於在職場上打拼多年的白領都越來越難以應付,讓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從一個百倍溺愛的溫室中,一下就扔到暴風雨裏去做搏擊長空的海燕,這是不科學、不現時的,大學生的成熟需要一個過渡過程。

過渡過程是個時間的概念,大學生適應職場需要時間,既然承認是“斷乳”,那就應該給練習吃飯的時間,完成從“學校人”到“職業人”的轉型需要時間,與企業的磨合需要時間,積累經驗也需要時間,具備競爭力同樣需要時間。要給他們融入職場的時間,他們需要過渡過程。哪怕時間很短,這個過渡過程必須經過。職場對大學生有偏見,但不能固化爲成見,要鼓勵他們跌倒了爬起來,繼續蹣跚學步,當他們有了進步的時候,要給他們鼓掌加油。

職場新人進入企業,過渡過程越短,發展的越快,這個過渡過程時間的縮短,要靠新人們自己的努力,別人只能幫你,而不能替代你。所以,你要做好職場各門功課:

1.熟悉自己的行業、企業、部門、崗位

大學生就業,如果選擇去一個根本不瞭解的公司,這是一種冒險,不要輕易決定第一份工作,一般來說,新人的第一次職場體驗是相當重要的,它會使新人對職場產生一種固定印象,形成固定心理狀態,從而影響到今後的職業心態和職業規劃。所以,入職前和入職後都要進行儘快探險。探險的結果最終決定了你以什麼形象出現在公司、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日常工作、怎樣與領導和同事們打交道。

2.學會冷靜思考,丟掉幻想、面對現實

年輕人容易將事情看得簡單而理想化,在跨出大學校門之前,都對未來充滿憧憬,初出校門的大學生不能適應新環境,大多與其事先對新崗位估計不足、不切實際有關。當他們按照這個過高的目標接觸現實環境時,許多所謂的“現實所迫”讓他們在初入職場時就走了彎路,以至於碰了壁還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往往會產生一種失落感,感到處處不如意、事事不順心。這類年輕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多呈現兩種極端的態度:一種是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過於遠大,另一種則是完全沒有規劃。因此畢業生在踏上工作崗位後,要能夠根據現實的環境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和目標。先要站好眼前的崗位,做好每項負責的工作,讓你的老闆發現你有做經理的潛質,有培養的價值,並讓老闆因爲你的'出色業績而不斷做出提升職位的決策,最後成爲公司獨當一面的挑大樑人才。

3.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

職場新人在自己部門可以從整理報紙文件、接聽電話等做起,爲其他同事做些輔助性工作,如打印資料、填寫簡單表格等,業餘時間打掃一下衛生、幫老同事倒杯水,給人留下勤快的印象,又易於融入同事圈中,和同事們相處和諧,得到大家的幫助支持。不但要完成好屬於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還要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一是誠信、正直的態度。二是求真踏實的工作狀態。不僅需要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更需要腳踏實地、認真做事。要督促自己、觀察別人,只要是交辦自己的事情就非要踏踏實實做好不可。

4.最大限度地表現自己的能力

能力素質,是一個人能否進入職業的先決條件,是能否勝任職業工作的主觀條件。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總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保證。沒有任何能力,根本談不到進入職業工作,對個人來講也就無所謂職業生涯可言。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經濟的快速發展,職場對人才要求標準越來越高,每個職業人,都將面對就業市場上“質”與“量”的雙重壓力。

5.要虛心學習,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

公司鼓勵的是學習意識和鑽研氛圍,其實最重要的學習來源是在工作實踐中,自己多問、多學。相對於社會求職人員來說,大學生羣體工作熱情高,激情飽滿,求知慾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都非常強。所以,企業在招聘時一般會根據其職位需要,選擇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知識,具備某些專業特長,思路開闊,善於與人合作的大學生。一個充滿熱情的人是很容易受人歡迎的,它的活力和熱情是很容易感染別人的,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工作,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同時這樣的人也是老闆所喜歡的類型。做任何事情都要滿懷熱情,你需要從公司中學習的東西很多。你從上班第一天開始,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取長補短,爲下一份工作積極做好準備。要保持謙虛地心態:虛心、耐心、熱心、誠心,這是職場新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6.熟讀辦公室政治,妥善處理人關係

與周圍同事處理好關係,同事們不僅可以幫助你、指點你、向你傳授經驗,而且在試用期結束時,可以幫你“說好話”。在所有的時候,都管好自己的嘴。一個只知道抱怨的員工是不會得到老闆賞識的。如果你能心甘情願作雜人、幹雜活,那麼,你就是在給自己加分,很快就會被老闆“相中”。因爲許多老闆都認爲:能把公司的不起眼的事都認真做好的人,肯定是敬業有責任感的員工,不久,他就會安排大任於你,爲你施展才華創造機會。

總結:在這不長的時間裏,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對就業形勢以及有關擇業的各方面的情況都有了一個系統的瞭解。覺得應當好好的總結一下,以求爲自己即將到來的擇業工作帶來一定的幫助。大學生求職,實際就是求職信息傳播,就是大學生通過書信、上網、登記或引存等渠道,向可能的聘用單位,從信息傳播成功關鍵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己首先是合格的大學畢業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有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外語、計算機等級證書是高或低,有無其他的如編程、會計、律師等任職資格證書獲獎證書。2、是否具備較強的敬業愛崗和開拓進取精神,如爲什麼向貴單位求職。專業學習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如文章、論文、作品等。

3、是否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有何特長愛好,當過學生幹部沒有,是否吃苦耐勞,是否是共產黨員、三好學生等。

第二,能夠較準確地找到自己與聘用單位的共同點。即自己的志向、知識、能力、特長、興趣、愛好等與聘用單位有沒有共同之處,

自己比較適合的那類單位有沒有聘用大學畢業生的計劃、指標。若要能夠比較準確地找到雙方的共同點,那麼,至少應有兩個條件:一要認清自己,個人離自己最近,然而最難以認清自己;二要下番功夫,認清蒐集、分析何利用聘用信息。同時,眼界還要放寬些,不宜侷限在某個行業或某些單位,以增加成功機率。

第三,要具備一定的求職技能,儘管求職技能多種多樣,錯中複雜,但對大學生而言,最常見和最主要的技能就是“兩會”;

一會寫自薦書信,寫出的自薦書信能揚長避短,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措辭巧妙、精闢,能引起閱讀者的重視等;二會說話,面對聘用單位的人員說話時,能夠心不慌,臉不紅,知道哪些該說、詳細說,哪些改回避、簡談,說話當中能給人以誠實、謙虛、穩重和成熟之感等。

第四,要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干擾大學畢業生正常求職的因素,目前還不少,如不正之風,設騙欺詐,信息氾濫等等。

2、大學生就業既要掌握天時地利

一是能夠較準確地鑑別信息的真僞,防止受騙上當;二是能夠捕捉最佳決策時機,不宜侷限在某個行業或某些單位,以增加成功機率。第三,要具備一定的求職技能,儘管求職技能多種多樣,錯綜複雜,但對大學生而言,最常見和最主要的技能就是“兩會”;一會寫自薦書信,寫出的自薦書信能揚長避短,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措辭巧妙、精闢,能引起閱讀者的重視等;二會說話,面對聘用單位的人員說話時,能夠心不慌,臉不紅,知道哪些該說、詳說,哪些該回避、簡談,說話當中能給人以誠實、謙虛、穩重和成熟之感等。第四,要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干擾大學畢業生正常求職的因素,目前還不少,如不正之風,設騙欺詐,信息氾濫等等。

因此,大學生成功求職,還應具備抗干擾能力。抗干擾能力當中,最重要的有兩項:一是能夠較準確地鑑別信息的真僞,防止受騙上當;二是能夠捕捉最佳決策時機,防止因腳踏兩隻;三隻船等喪失最佳機遇。

然而大學生總會陷入幾個就業心理誤區:

誤區一:自我期望值過高。不少大學生自認爲學識淵博,從政、經商、做學問不費吹灰之力,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們在擇業時極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自然擇業困難。

誤區二:過多的物質要求。許多大學生過多考慮物質條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還講究住房、獎金等林林總總的物質享受,如果用人單位稍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便瀟灑地“移情別戀”。一位企業老總說:“企業競爭也是人才競爭,我們公司急需幾個具有經濟管理人才的大學生,可是他們太傲,動輒講待遇,眼光這麼高,我還敢用他們嗎?”

誤區三:迷戀大型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爲,只有到大型企業去幹,才能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他們的理由咄咄逼人:大型企業具備了實現人生價值的物質和精神條件,機遇好,福利好,工作穩定,而小企業只有那麼幾十或幾百號人,獎金不雄厚,更談不上什麼發展前途了。其實,有些大型企業裏面人才濟濟,競爭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如飢似渴,事實上近年,大企業裏的大學生“大材小用”,而小企業卻多“小材大用”。其實,不管在大企業裏,還是在小企業裏,只要有真才識學,腳踏實地,同樣能幹出一番事業來。

誤區四:追求熱門職業。行政、人事、財會是大學生追求的熱門,可畢竟僧多粥少,人才濟濟,用人單位只好“百裏挑一”,落選者甚衆。而一些冷門職業儘管急需大批人才,但問津者寥寥無幾。這樣,在人才市場就出現了“熱門難進,冷門更冷”的怪現象。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誤區,是在社會、個人雙方合力下形成的。其實,作爲大學畢業生的我們,此時應該多一點“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豁達”,不要過分計較一時的順逆,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從“零”做起,從基層做起,最終定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業指導心得體會4

這學期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雖然次數不多,但卻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不長的時間裏,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對就業形勢以及有關擇業的各方面的情況都有了系統的瞭解。以前,我對就業和專插本這“十字路口”不知該選擇往哪條路走,現在我知道我該怎麼走了,我要好好的爲專插本做準備,同時關注就業。我相信,成功只會“走向”有準備的人。

記得黃老師給我們上第一次課的時候,他問道,有誰是準備專插本的,我旁邊的同學都紛紛的舉手。此時的我,心理在做着激烈的鬥爭,我該何去何從呢?最後我還是舉手了。但實際上我還是很猶豫。但經過黃老師的指導和個人的分析,對於我個人來言,專插本還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爲我的意向職業是教師並且我本人現在的學歷只是專科而已,如果出去找好的工作一定會很累很費勁,主要是因爲目前的教師職位的門檻越來越高,專科生是很難找到好的工作的,基於如此現狀我要繼續深造,爲以後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我相信機會是留給又準備的人的。但是現在的我就是特別想要早日的工作,因爲我家裏也不富裕,父母也很累,如果供我念多兩年的書的話,又要花費家裏好多錢,父母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決定“兩手抓”在在準備專插本的同時關注就業情況,抓住機遇,老師曾說過很有道理的話: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所以我們都應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把握恰當的機會。就業要取得別人的欣賞、信任,要“成才”,要讓工作找你而不是你找工作。現在的競爭非常激烈,但只要你自己有能力,能向別人證明你的能力,那麼擔心與憂慮將不屬於你。

莫泊桑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得那麼糟!無論我們在哪兒工作,在哪個行業工作,都應當以“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態度來面對今後的人生。這就是在黃老師您的課上悟出來的道理。我常常在想,以後我會怎麼樣,我是比其他人強啊還是不如他。每次我都在反思,每次我都要思考我的人生。感謝老師給我思考的機會,原來天天混混諤諤的過着不知道幹什麼的生活。現在爲了以後做了規劃,總結每天的得與失,我覺得這樣對我很有幫助。其實我覺得這門課還是比較不錯的,我作爲大二學生來上也正合適,如果是大一的話,我覺得那時候對大學還不能有一個比較充分的瞭解,但是大二就不同了,經歷了一年多的大學生活,對大學能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現在聽完您的課程,正好可以爲今後做打算做準備,所以我覺得還是大二上這個課最好的。通過這次課,我現在對於我今後的人生有了些許的規劃,大學期間我要順利的考四六級證書,以及計算機二級證書,雖然上次報考沒有通過,我要繼續努力的報考,總之我一定會得到我應該得到的證書,並且我也想記住:敢於做生活的主人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平時我會每天堅持按照既定的時間來做每天應該做的事情,比如我每天都要學習英語,我要增強英語能力。同時,我還加入學院的教師技能中心增強教師技能,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就要付出努力,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這句話我會銘記的。平時看見同學們都在打遊戲的時候,而自己卻忙着學習有用的軟件,看見同學光上網聊天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我應該去學習。只有這樣,我才能成爲一個有能力的人,想要學習什麼,就能學好什麼。這樣纔是有能力的體現。

這個社會永遠不可能去適應你,只有你自己去適應它,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試着去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明確自己的目標,只有這樣,我想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更好,才能做生活的主人。記住:成功只會“走向”有準備的人的。

就業指導心得體會5

我現在正在給我們系大三的學生講授這門課。因爲面臨着就業還是考研;考公務員還是企業就業等事關前途的人生命題,學生們普遍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是在如何把對職業規劃的興趣轉化爲進行規劃的動力這個問題上,我有點無從下手,學生們也很茫然。經過兩天的學習,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體會。

首先,在如何導入每一章的主題上,柔性牽引的題法非常好。我在講課時,首先是介紹概念、然後是具體方法。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接受恐怕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對學生自己的觸動可能幾乎沒有。通過撕紙條的活動,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手中只剩下一點時間來做職業準備,學生開始進行規劃的動力就有了。這要比在PPT上向學生展示規劃的意義效果要好的多。導入在每個主題都進行,持續地激發學生動機,讓學生迫不及待地開始認真規劃。職業生涯規劃課不象其他專業課主要是知識的掌握,我想它最重要的是學生內心的改變,行動的開始。

其次,課程從大一到大四的時間跨度,具體做法也很受啓發。理想的做法是從大一開始就上職業生涯規劃課。但各學校條件不同,實施起來往往受限制。比如我現在給大三的學生上,職業世界探索、決策、求職行動的內容就應當更豐富、具體、實用。職業世界認識部分,宏觀、中觀、微觀“三隻眼”,緊貼專業講解職業環境。我終於知道爲什麼在這部分我的講義總是很單薄,我要做的很多很多。在簡歷部分,通過兩份簡歷的對比,學生不僅知道了如何寫簡歷,而且觸動他用實際行動豐富簡歷。在面試部分,請學生角色扮演,邀請專家評委實際評估等做法顯然比單一的課堂講授或講座對學生求職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有更好的成效。

最後,“1+4+X”的課程體系設計讓人豁然醒悟。上這門課,我過去的感受是五個主題需要32個課時來講,沒多少內容來填充。現在我知道,每個主題都有大量的空間去發揮。低年級學生可以講職業素質拓展,高年級學生可以講就業力提升、創業基礎。還可以將對象延伸至研究生。此外專業指導團隊、校友團隊、教輔團隊組成的課程團隊也讓我十分感慨。地方院校可能沒有這麼多的經濟投入,但是這種只爲一門大學生公共必修課投入如此的精力、智力的專業精神值得我們思考。

培訓結束了,我對“以學生爲本”和“創新性”有了新的體會。以“學生爲本”不僅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更要幫助他們過好大學生活,堅定地踏入社會;“創新性”不僅是掌握理論研究的前沿,更需要與學生多互動纔能有更多開展工作的新思路與個人專業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