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基礎知識

學識都 人氣:8.8K

電影藝術是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類別,以現代科技爲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爲媒介,在運動着的時間和空間裏創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

電影的基礎知識

電影基礎知識

一、電影:由活動照相術結合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現代藝術。發明於19世紀末。1895年12月28日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對觀衆放映,故將這一天定爲世界電影誕生日。

二、電影的本性:

1、作爲大衆文藝樣式的藝術觀賞性;

2、作爲實現利潤、擴大再生產手段的商品性;

3、作爲意識形態載體的工具性。

三、對電影事業的要求:

1、體現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性;

2、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的思想性;

3、實現經濟價值的功利性。

四、電影的兩大風格類型:

1、紀實風格:源於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影片對生活的紀實。二戰後意大利掀起“新現實主義”創作思潮,產生《偷自行車的人》《羅馬十一點鐘》等影片,中國三、四十年代時早於意大利就運用這種方法,強調真實客觀地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

2、戲劇風格:源於美國用電影對舞臺演出的紀錄,注重場面繁華、情節曲折、明星效應,形成好萊塢式電影風格,對故事片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成爲電影市場中主要的影片樣式。

五、電影主要表現手段:

蒙太奇:將片斷鏡頭加以組合,並與聲音配合,創造出特殊電影時空的結構方式。

英國梅里愛的發現與探索。美國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成功的運用。蘇聯電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將蒙太奇上升爲理論。“庫裏肖夫實驗”,一個毫無表情的臉與喝湯、棺村、小孩的畫面連接,產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強調剪輯的作用。有多種表現手法,如鏡頭~、音響~、對比~、平行~、聲畫分立、聲畫對位等。蒙太奇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長鏡頭:指對一個運動志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地表現,保持運動着畫面的整體性。這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反對蒙太奇造成的虛假而提出的一種電影閏美學理論。強調電影的照相本體屬性,強調生活的真實性。

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一、電影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爲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電視只是傳輸方式的改進,其以聲畫爲手段的表現特,質與電影一致),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爲、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西方學者認爲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爲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爲載體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爲載體的影視文化。

二、電影評論的作用:

1、影評是一種科學的活動,是電影藝術與觀衆的橋樑,是實現電影三重價值(藝術的、社會的、經濟的)的重要手段。國外影評主要作用於票房價值,中國影評側重於社會性,形成中國特有的、最廣泛的羣衆影評浪潮,形成中國文藝評論獨特景觀。

2、影評本身是一門藝術,有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思辯能力、寫作能力。從寫作學的要求看,影評寫作需要信息處理能力,也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能力的綜合運用。許多人從影評起家,走上專業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爲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語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題,要求學生寫影評,題目是《推薦一部影視劇》,15分,這一舉措使學校掀起起電影熱,97年的《文匯電影時報》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報》對此作了報道。國外文科大學一般都有電影課程。今年,東南大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求大學生觀看百部優秀影視片。最近,北師大爲大學生設立電影院,結合放映的影片請專家給學生講評。

影評寫作的角度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爲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爲中國革命找到了鬥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爲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鬥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繫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捱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繫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這是較爲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爲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裏、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爲、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着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讚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莊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鬥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絃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複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爲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電影結構評論。《複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絃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爲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鍊》。

9、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交叉、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複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爲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裏跳”、“醜星爲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爲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爲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瞭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鑑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裏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爲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係,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爲明目,聞雷霆不爲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黃河絕戀》主要情節與場景

1、海空大戰。先聲奪人,以快節奏的戰鬥場面調動觀衆情緒。迫降遇險。繼續以驚險場面吸引觀衆,小孩救人;懸崖墜機;小孩被炸。長城獲救。情緒舒緩,歷經滄桑的長城,蒼茫浩瀚的羣山,構成了具有深沉內涵的歷史地理環境;小鳥、紅葉營造出溫馨安寧;黑子吹奏悲愴的葉哨;歐文窺見安潔腿上青痕與胸前紅布包,設下伏筆;學吹葉哨表現出對東方文化的好奇。山村遭劫。劫後山村慘狀,坑上被殺害的小孩、老人,牆角燒焦的女人,碾上血肉四綻的嬰兒,山谷羣屍,濾過色的閃回鏡頭展現日寇罪行。

5、山洞爭論。波爾對轉山溝的看法,關於“真正軍人”的爭論,兩種文化觀的初次衝突。劫車遇險。再掀高潮,一戰士爲救波爾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對歐文冒險行爲及盲動觀念的否定。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見花花捉蠍治傷;歐文見花花紅肚兜,引出閃回鏡頭:日寇毒氣殺人,哥哥出窗被槍殺。

8、山寨受困。過河被民團俘;獄中歐文“光榮的投降”與黑子“只要有一口氣絕不停止抵抗”的爭論;三炮對寨主談“外人、親人、仇人”的關係。三炮看黑子,“趙家害得我喪了男兒身”;閃回:械鬥。

9、刑場脫險。刑場行刑在即,安潔救人,鬼子槍殺安潔――寨主夢醒(內心鬥爭);安潔出窗奔刑場,拉手榴彈威脅父親,救人。

10、古廟棲身。花花放蠍子咬日本軍官;古廟,東方文化神祕氣氛,營造相愛氛圍;歐文學漢語“我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羣山夕照,古烽火臺上“你們……都有許多愛”,初步理解,相愛的開始。

11、屈辱回憶。黑子夜訪寨主,曉以大義(講述安潔的不幸,促使寨主轉變);蘆葦叢中,安潔痛苦回憶;波爾明白“一個弱女子寧可放棄生命,不能放棄人的尊嚴”。

12、憧憬未來。玩家家,捏泥人,對未來的相往與服役期的爭論,“別人把刀架在你頭上時,你就什麼權利也沒有了。”歐文贈刀:“但願你再也不用這個東西。”

13、黃河留影。進入抒情高潮。黃河奔騰咆哮,這是生命與力量的源泉;安潔的舞姿,動人的身影,“你能把照片給我嗎?”“一定!”留下永恆的瞬間。

14、三炮就義。渡口,寨主遇難;三炮點火報警;三炮被埋,唱信天游。

15、河邊激戰。渡河遭敵伏擊;花花被綁、火燒;歐文假降,拿出手榴彈威脅敵人救出花花;安潔中彈,黑子掩護,撲向敵機槍;激流中,“我們到家了”的呼喊聲中,安潔舉刀割斷繩索;重傷的黑子拉響手榴彈,激流、巨浪、波光;岸上,波爾、安潔、花花三人迎着殘陽和一片血紅向前。

16、祭奠忠魂。一張張照片――小孩、花花、父親、黑子、安潔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讓生命還歸黃河”,信天游的葉哨響起,閃回:匕首、手榴彈、黃河留影……

評論角度

一、評主題:1、抗日鬥爭,揭露日寇罪行,歌頌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懷、崇高人性;2、生命價值與民族命運;3、對和平和期呼喚與社會的發展的期望;4、在人類之愛基礎上不同文化觀念的撞擊與交融。

二、人物評論:1、單一人物;2、某類人物;3、對比性人物;4、從人物關係評析,如中外、父女、民族與宗族等關係入手。

三、場景細節:幾次爭論;手榴彈的出現;小刀的運用;幾個人物對死的選擇;照片的作用。

四、懸念設置:人物命運爲主線,將人物經常處於生死關頭,環環緊扣。

五、矛盾衝突:1、進步與反動、民族解放與法西斯專制;2、東西方觀念;3、宗族。

六、敘事線索:三種時態,現在時着眼於戰爭與和平的對比,調節情緒、深化主題,給作者一個自由的敘述時空;過去時表現矛盾衝突與情節發展的主線;過去完成時重點在揭露日寇罪惡。

七、情節與節奏:戰鬥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置;緊張與舒緩情緒的起伏;鏡頭節奏快與慢的轉換。

八、中外影片比較:與《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憶形式講述拯救生命與迴歸家園,但《黃河絕戀》避開爲什麼救人的爭論,避免說教,容納更多內涵;多種矛盾衝突;羣像式人物各有鮮明個性;戰爭與愛情兩條線索推進,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與《紅河谷》比較:文明衝突的合理性;敘事特色強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對比中展現性格的發展,注意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TAGS: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