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3.2W

英語(English)是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下的語言,由26個字母組合而成,英文字母淵源於拉丁字母,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小編整理了大學英語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英語教學反思

 從小學到大學,苦讀十來年英語,到用時卻依然是會看不會說,這種“聾啞英語”的現象,是不少當代大學生心中的苦惱。爲了改變這一現象,教育部近年來啓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其實用爲主,聽說領先的原則同樣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與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相呼應,我國首套根據教育部2007年頒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編寫的大學英語教材——《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去年12月出版,意味着大學公共英語教材將大變臉。那麼,作爲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改革將從哪些方面有所變化,是否還有哪些不足?以新教材爲本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將對學生帶來哪些影響?

新外語教材 三大變化

強調聽說 會看更得會說

根據教育部頒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從三個方面對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進行重大改革,包括將原來的以閱讀理解爲主轉變到現在的以聽說爲主;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將被動模式轉變爲綜合應用爲主的個性化和主動式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使我國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時都能達到基本聽懂英文廣播、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和具備一定程度的寫作與翻譯能力。

由此,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和軟件系統也開始“轉型”,強調聽說領先,從應試型向實用和興趣型轉變。在新教材中,更加註重鍛鍊學生的聽說能力,加強學生的語言規範,而且更具有趣味性。此次面世的新教材,重視開發學習者的自我潛能,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大學英語教材首次提出英語教學“以學生爲中心”的.理念,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教材中課程的設置完全針對了改革後的新四六級英語考試。在改革後的四六級新題型中,聽力部分所佔比例就由20%提高到35%。而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不久前透露,教育部正在設計新的四、六級英語考試方案,新的題型將增加語言的實用能力方面的內容,更突出聽、說能力的測試比重。“4年後要使60%以上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解決英語聽說問題。”張堯學表示。

爲了更好地體現實用性,新教材內容還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感、思想、生活經歷“度身選材”,讓學生更熟諳西方文化內涵,更適應國際交流的要求。教寫求職簡歷、獎學金申請信和製作英文網頁,學會講英語笑話,熟悉瞭解西方節日慶典的來龍去脈,掌握重要國際組織的名稱、功能,這些以前教材中沒有選入的極其實用的知識內容,此次都寫入新教材中。

讓學生感興趣 展現語言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新出版的這套教材中,還設有“Enjoy English”部分,第一次將英語教育與學生的興趣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們在學習之外,通過教材感受英語的語言之美。對此,

南開大學公外教學部的樑老師有感觸地說,以往學生們大多覺得英語教材枯燥乏味,確實有選材內容與時代脫節、缺少趣味性及缺乏英語經典之作等方面的原因,此次新教材選材理念的轉變,有助於改變學生們僅把英語作爲語言工具的觀念,讓學生們在學習英語時能真正體會到語言之美。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建議:大英教材也應有中國味

南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部科研中心主任樑偉副教授在贊同新教材轉變的同時,樑老師也提出了自己對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在選材上的建議——適當增加有關中國本土內容的英文材料介紹。他表示,隨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我們的學生畢業後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其中一個現象需要引起注意:不少人雖然可以用流利的英文與外國人溝通,但在介紹我國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時往往“卡殼”。這是因爲,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材中,選材全是來自西方的內容,我們更多的是向學生介紹西方的文化和習俗,而壓根沒有涉及我國的內容。“比如說春節就要到了,中國人說的過年出自何典故?吃餃子、放鞭炮、年夜飯等習俗如何解釋?很少有中國學生能用英文向外國朋友解釋明白。因此,新的大學英語教材中應該考慮選入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內容,讓學生懂得如何用英語介紹我們國家的文化習俗,從而避免在交流中出現語言應用上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