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共建鄰里好環境》說課稿

學識都 人氣:6.01K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小學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共建鄰里好環境》說課稿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未來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主題《共建鄰里好環境》。

一、說教材

本課以開放的視角,把學生由學會處理身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拓展、延伸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環的大主題中。不僅使學生知道關心、愛護自己生活社區的環境,能爲保護周邊環境做力所能及事情,而且還能夠號召大家一起投入到共建鄰里好環境的活動中來。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目標分爲以下三個:

1.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初步的羣體歸屬感。

2.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關心、愛護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願意爲居住環境做有益的事情。

3.通過觀察、訪問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運用社會信息和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觀察瞭解,但要完整地敘述清楚還有很大地困難。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關心、愛護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願意爲居住環境做有益的事情;難點是: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初步的羣體歸屬感。

四、說教學方法

針對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故事導入、師生交流、小組討論等活動方式。

五、說學法

品社學科要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生活,反應兒童的需要,強調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說非常熟悉,但是通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學生雖然對周圍環境有所瞭解,但千篇一律,缺乏個人獨特觀點,視角還不夠開闊。因此,我主張學生通過自己去調查,訪問,去發現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學生通過親自調查、採訪、記錄,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動,從而獲得思想的昇華,從內心關心、愛護自己社區的生活環境。但今天因爲條件有限,學生來源也不是很清楚,故只能根據學生們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進行討論、交流。

六、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明理

品社課程強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創設符合學生情緒水平的氛圍和環境。從心理學角度講,貼近兒童生活經歷的情景,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容易受到情緒上的感染。爲此,我在導入環節採用了講故事《孟母三遷》,讓學生從故事中明白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使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心理需要,爲學習過程的展開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從而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引起其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看圖知意

教材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和範例,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爲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爲了以話題爲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展。本活動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把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看圖說出圖意,瞭解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對人們生活環境的優劣形成初步的認識。

(三)師生交流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爲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讓我們通過採訪瞭解各組成員的心裏想法,選取記錄員記錄下小組成員的想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爲了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更充分地瞭解自己生活的環境。

(四)故事延伸

在這一環節,我用《鄰擇孟母》這個故事與《孟母擇鄰》做了對比,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好環境更需要我們去努力改造,引發學生改造周圍環境的思考。

七、說板書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利用學生的交流成果作爲板書,暗示着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各位評委老師,本節課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品德與社會課的特點,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使學生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