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六篇

學識都 人氣:1.95W

一、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吹泡泡

一、說活動教材: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六篇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麼祕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於保持幼兒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讓幼兒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爲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說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爲“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爲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活動方法:

爲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爲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思考和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幼兒一臂之力,對幼兒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爲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幼兒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遊戲,激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爲建構新知做鋪墊。

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通過爲幼兒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教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祕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用“引”的方法,啓發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幼兒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教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藉助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幼兒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祕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爲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要求的方向,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置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麼祕密?”,“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幼兒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附: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教學反思

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遊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遊戲。

主要目標是:

1、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2、嘗試用不同的器具吹泡泡,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3、嘗試集體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一開始,我先讓幼兒觀察我給他們提供的材料,問這些材料能幹什麼?他們都說能吹泡泡,於是我讓他們自己玩吹泡泡遊戲,在這個環節中我給幼兒提供的吹泡泡器具都是圓形的。讓孩子們告訴我們他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麼祕密。孩子們回答出很多,有的說泡泡是圓的,有的說泡泡會炸掉,有的說泡泡有大有小,於是我引導他們觀察用來吹泡泡的工具,看看是什麼形狀的,孩子們都說是圓的,順着這個問題,我出示了方形、三角形的工具,讓他們猜猜,用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還是圓的嗎?孩子們有的說是的,有的說不是,於是我在一張大的記錄表上記錄下他們猜想的結果。再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實驗一下,看看用這些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不是圓形的。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自己實驗起來,他們發現,不管用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我讓他們來說說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記錄下來。活動最後的環節是讓幼兒跟着音樂表演吹泡泡歌曲,孩子們輕輕鬆鬆的結束了活動。

但在這次活動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孩子們再吹時不知道怎樣來吹,主要是我課前沒有考慮到,總覺得這很簡單,不需多加明,通過這節活動,我知道,在我們大人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在活動中還是應給孩子說明清楚。

二、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水不見了

一、教材分析: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並使他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爲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爲,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爲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鬆的探究環境。

中班幼兒會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爲:

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二、教學準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記錄科學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爲此,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紙、海棉、石頭、泡沫材料若干,兩個空籮筐讓幼兒分類用。

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同時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講述法、啓發聯想法、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分爲以下個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實驗、觀察、交流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首先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通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爲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慾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兒實驗,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有些東西能吸水,有些東西不能吸水,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新知識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部分: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剛纔在你們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可是爲什麼我發現這個杯子裏的水沒有被毛巾(海綿)吸掉呢?

這這個部分我們運用了討論法、講述法來讓幼兒瞭解飽和現象。

擴散經驗,這樣讓幼兒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瞭解自然物的目標。

第四部分: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這一部分將獲得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本次活動幼兒不僅充分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而且使幼兒形成了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並樂於探索現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三、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番茄浮起來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小番茄也是小朋友們早已認識並喜愛的水果。我還採用了鹽用輔助材料,讓幼兒觀察物體在清水和鹽水兩種不同狀態的奇妙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小番茄在清水和鹽水的不同的奇特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還爲幼兒提供了簡單而可操作的材料,用小番茄做兩個不同的實驗,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仔細觀察運用實驗得真知的`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番茄在鹽水中能浮起來。

(2)學習用猜測、實驗、觀察、比較的方法進行驗證,進一步感知番茄在清水和鹽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實地記錄自己看見的東西。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小番茄在兩種水裏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透明塑料瓶(紅色、藍色)、番茄、鹽、記錄表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有趣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小番茄在兩種水裏的祕密。在操作活動中體驗實驗帶來的樂趣!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

今天,我們要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我這裏有一個番茄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番茄放在水裏,番茄會怎樣?”

(出示實驗的材料,直接揭示課題並質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兒的興趣,他們衆說紛紜,表達自己的觀點。)

2、記錄活動

介紹表格“小問號表示什麼,小手錶示什麼”

探索記錄方法“我們可以用什麼符號記錄下來”

“請你們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結果記錄在藍色瓶子的旁邊。再把動手實驗的結果記錄在小手標記旁邊的藍色瓶子裏。”

3、操作活動

“請你們去做實驗,仔細觀察一下小番茄放在清水裏會怎麼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有趣、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小組討論實驗結果,既提高了幼兒間的交流,又提升了幼兒在實驗中興趣。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將你們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記錄板上,和你的好朋友說說你的實驗結果。”

引導幼兒用“我發現小番茄在清水裏會沉到水底”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記錄表,“你猜的是怎樣,結果又是怎樣呢?”

通過比較讓幼兒明白猜想和結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4、猜測活動

“現在再給你們一杯清水,還有一小杯鹽,怎樣讓清水變成鹽水呢?”

(教師示範製作鹽水,這裏沒有直接出示鹽水,而讓幼兒自己來製作鹽水,給幼兒一個運用生活經驗的機會,並且可以觀察到鹽溶解的過程。)

“請你們猜猜看將小番茄放在鹽水將會怎麼樣,將你們猜想的結果記錄下來。”

5、操作活動

幼兒操作,先將清水變成鹽水。

“請你們去做實驗,然後把結果記錄在記錄板上。”

6、交流總結活動

總結實驗的結論:小番茄在清水裏會沉到水底,小番茄在鹽水裏會浮在水面上。

7、總結,遷移

出示兩瓶水:一瓶鹽水,一瓶清水

猜猜看哪瓶是鹽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

8、延伸活動

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東西放在清水裏沉下去,放在鹽水裏卻會浮起來?請你們回家後試一試,再把你發現的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

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更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着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四、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會變的顏色

一、說教材:

剛升中班幼兒可能會對調色活動本身感興趣,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動的主要是爲幼兒提供觀察、探索的機會,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使用顏色,同時充分感受顏色的豐富性。使幼兒的興趣轉移到對活動中出現的科學現象的興趣上,從而引發進一步探索的願望。因此我選擇了科學活動:《會變的顏色》這節課。

二、說教學目的: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發現顏色的奇妙變化,激發幼兒對調色的興趣。

2、在示範的基礎上, 教幼兒學念兒歌,理解兒歌內容,並引導幼兒進行一定的創編。

三、說教學準備:三個裝了不同顏料的瓶子、碗、畫筆、紙。

四、說教法:

在這一活動中,我爲了讓幼兒更形象、更直觀的瞭解顏色的變化,我將在活動中採用講解法、示範法、操作法的形式進行,使整個過程環環緊扣,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五、說教學程序:

活動流程爲:

1、採用教具與故事相結合導入主題。

2、老師示範表演魔術。

3、幼兒操作活動。

4、幼兒作畫。

五、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火箭升空

 導讀: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這節課是科學活動《火箭升空》這是整合課程《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中的一個活動。

下面我先說一下這節課的活動目標:

1、拓展幼兒的想像力及對科學的探索能力。

2、嘗試瞭解火箭升空的動力。

3、初步瞭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說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在《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我們班的孩子對於火箭都非常好奇,感興趣,平時提到火箭孩子們也都很興奮,他們雖然知道火箭,喜歡火箭,但是火箭對於他們來說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他們還不是很瞭解。

這也正是《綱要》中所提出的:從生活或媒體以及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來設計了《火箭升空》這節課。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初步瞭解反作用力,難點定位於尋找反作用力。

在活動的開始,我就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太空課件,來讓幼兒展開想像,最後讓幼兒看火箭升空,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探索發現,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利用,使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這些內容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爲了孩子更進一步的瞭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課件,因爲孩子的認知都比較直觀,所以我在課件上,又設計了向上向下的箭頭,這樣孩子們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幾個環節裏,我們只是聽和看,對於反作用力只是一個思維上的理解,幼兒並沒有親自去實驗,去感覺反作用力的存在,對於孩子們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活動,親身體驗,在獲得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讓幼兒親自去探索,去體驗,孩子是不會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據這一規律,也爲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安排了讓孩子去自由探索,在這一環節中,我爲孩子們都提供了汽球、彈力球、彈簧、皮球、滑板車、裝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讓孩子們在這些不同的物體中尋找反作用力。

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後,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述的方式,對幼兒獲得不同東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進行講評,讓幼兒的大腦裏有了一個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們瞭解了反作用力,他們自然就會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給他們準備了皮筋,火箭圖標,弓箭等等,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六、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雨天的蝸牛

導讀:美術評價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綱要》中也指出“評價應自然地伴隨着整個教育過程進行”。因此,在該環節爲了促進幼兒創作慾望及幼手能力,評價時時出現,並運用幼兒熟悉喜愛的語言“找到了一隻蝸牛”,“雨下得太大了蝸牛會出來嗎?”

一、設計意圖

曾看到國外一位教授對他的學生講過:“你們將來教美術,目的不應該是造就幾個專業的藝術家,而是培養一批有美感的國民,讓他們從最平凡的東西上見到美;也懂得利用身邊平凡的東西創造美;更使他們感受美。”我覺得,藝術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態存在於時空中,她能激發人們的情緒情感,與學前兒童的認識心理特徵和情緒特徵完全吻合。在《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情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因而,我根據季節特徵及孩子們生活的經驗選擇設計了《雨天的蝸牛》。該活動是融渲染、剪、粘於一體的美術綜合活動,在塑造和製作過程中引導幼兒認識蝸牛,從而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幫助。並在此過程中使幼兒認識鞏固了空間方位,建立幾何形體的概念,發展小肌肉動作進一步培養了對手工製作的興趣。

二、活動目標

從幼兒發展水平及認識能力出發,我爲本活動制訂了兩條目標:

1、學習用渲染、剪紙、粘貼的方法來表現雨天的蝸牛。

2、感受色彩的美,增強動手能力。

由於在日常美術活動中較多地是進行一種技能或方法的學習,而在本活動中,巧妙地綜合了各種美工手段,所以將本活動的重點定於“學習用渲染、剪紙、粘貼的方法來表現雨天的蝸牛”。活動中我主要採用潛移默化與暗語引導的教學方式,在教師講述、示範引導中使幼兒主動地感受、感覺各手段的運用,使之表現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充分展現了幼兒的自主性。雖說日常活動中也時常滲透着剪,但這一材料的提供都畫有實線或虛線,而在本活動對幼兒的要求更上一層(空白色紙上剪出大、小圓及長方形)。對幼兒的剪能力又有了新的挑戰,因此將“學習在正方形的紙上剪大小不同的圓”定爲難點。活動中,教師充分運用眼神、動作、手勢的提示使幼兒瞭解剪圓的方便方法,並在自己操作中探索、尋求更佳的方法,從而突破活動的難點。

三、活動流程

本活動主要分二個環節,第一環節以教師示範爲主,第二環節在幼兒自主操作,探索創作中展開。

第一環節的展開與進行,在本活動中起着導向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簡潔、明瞭的語言,明顯、誇張的動作及富有暗示地眼神引導幼兒感受制作的整一過程,爲目標及重難點達成起了奠基的作用。(這其實也是本活動進行的特點)

活動中沒有出現一句特指性的語言,都是在教師帶有提示的動作中進行的。“滴答、滴答,下起了雨,小雨從天上慢慢落了下來……”(既使幼兒感受語言的優美又使幼兒感受到雨是從上到下落下來的。)

第二環節(目標達成並檢驗目標的過程)是幼兒探索、創作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站到了合作者、欣賞者的位置上,鼓勵引導幼兒自主去發現,主動去創造,並在此過程中建立形體概念(剪圓),鞏固空間方位(擺放蝸牛身體)並充分感受了色彩的美,從而達成重點與難點。

美術評價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綱要》中也指出“評價應自然地伴隨着整個教育過程進行”。因此,在該環節爲了促進幼兒創作慾望及幼手能力,評價時時出現,並運用幼兒熟悉喜愛的語言“找到了一隻蝸牛”,“雨下得太大了蝸牛會出來嗎?”(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畫面的溼度)一看到有進步的孩子馬上予以鼓勵、表揚,在評價中既使幼兒體驗成功感,又爲能力弱的幼兒起到典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