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範文集錦6篇

學識都 人氣:2.68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範文集錦6篇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這是我園園本課程——農村綜合主題教育“蔬菜營養好”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蘿蔔在農村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着吃,有的還可生吃呢!民間還有“十月蘿蔔小人蔘”的美稱。 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我們認爲,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達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 ,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知蘿蔔的有趣,主要是蘿蔔的特徵、用途及生長過程。通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蘿蔔製品,使活動得到深化。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蘿蔔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主要通過小組商量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分類標準及分類結果,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通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半圓形擺佈在前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兔子絨玩具、各種蘿蔔、籃子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蘿蔔食品、輕音樂 3、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全方位的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 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

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蘿蔔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蔔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蘿蔔籽,共同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節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詞,編成了一首《蘿蔔歌》,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蘿蔔的生長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

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對蘿蔔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爲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幼兒喜歡的兔子形象,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看蘿蔔、分蘿蔔、品嚐蘿蔔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蘿蔔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蘿蔔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蘿蔔,引導幼兒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着不同的分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們不斷以動作調節自己的分類標準。伴隨着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分法。通過介紹性評價,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分類面。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蘿蔔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情境:小兔的蘿蔔豐收了)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爲幼兒創設了“小兔蘿蔔豐收”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作爲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蘿蔔)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爲每組提供了充足的蘿蔔,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說說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爲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爲了拓寬幼兒對蘿蔔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蘿蔔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蘿蔔有趣的含義。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

分類活動是前一次觀察探索活動的應用,而幼兒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進行,分類標準(依據)也在不斷改變。因此,我們要求 幼兒通過說一說、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裏主要是按蘿蔔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由於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分類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小兔整理蘿蔔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蘿蔔送到小兔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徵和操作分類的目標(目標1),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主要是探索態度和樂於表達方面。

(四)遊戲體驗(體驗蘿蔔的生長過程)

幼兒感受知蘿蔔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嗎?幼兒通過聯繫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蘿蔔怎樣由一粒蘿蔔籽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爲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編自演了《蘿蔔歌》,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這一環節落實了目標2。

(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食品)

在討論交流蘿蔔的用途後,大家一定很想品嚐了,爲了滿足孩子嘴饞、控制能力弱等特點,我就及時安排了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的情節,,很自然地引導幼兒進行品嚐交流蘿蔔的吃法,我們在每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醃製的、紅燒的、炒的、涼拌的)。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在這一過程中蘿蔔的吃法也全面體會,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活動。到這環節,目標3就自然完成了。

(六)審美延伸(蘿蔔小製作展示)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蘿蔔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蘿蔔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製作玩具,使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通過幾件小製作,引發幼兒對蘿蔔的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悅,進而爲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請幼兒把小兔和蘿蔔帶走,既是爲兔子幫忙的表現,又是爲可能進行的製作創造條件,相信孩子會對蘿蔔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2

一、學生情況

我班是4歲左右的幼兒,喜歡唱歌活動。能在音樂活動中獲得情感的愉悅與交流,喜歡嘗試用動作和聲音表現自己的感受。所以特選取了《小雨沙沙沙》的教學內容,讓孩子從歌曲的角度來感受春天。從當前的季節來感受歌曲。

二、教材

1.歌曲《小雨沙沙沙》

曲調優美,音域適合中班幼兒。歌詞用詞簡潔,用排比句描繪出春天的景象,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夠調動起孩子的情感。

2.活動目標:

能夠感知、理解歌曲的歌詞和曲調表現的內容。

學唱歌曲,能夠正確的再現歌曲的歌詞和曲調。基本達到人聲和諧,情感和諧。

在快樂的情景中自由表現,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活動準備:

歌曲動畫課件歌曲錄音。(演唱5遍,伴奏1遍)歌曲圖譜灑水壺4.活動重難點:

能夠正確的再現歌曲的歌詞和曲調自然,投入的歌唱,和諧的歌唱。

二、教法聽唱法圖譜記憶法遊戲法整體教學法三、學法體驗法直觀記憶四、活動過程:

一、準備部分:

1律動

2練聲

二、學習歌曲

1導入歌曲

2熟悉旋律

“請小朋友閉上眼睛聽歌曲,邊聽邊想,從這首歌曲中,你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聽了這首歌,你有什麼感覺?”

請小朋友仔細聽,仔細感受,把你聽到的節奏用手拍出來。

請小朋友用手拍腿,隨音樂旋律拍出節奏來。

3熟悉歌詞

老師清唱歌曲,幼兒聽後講述歌曲的內容請小朋友認真聽老師唱一次,聽聽歌曲裏唱了些什麼?

看動畫,記憶歌詞(請小朋友看《小雨沙沙沙》的動畫片,請你仔細的聽歌詞)春雨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沙小雨在哪裏?————花園裏(魚池裏,田野裏)花兒快樂得怎麼樣?——-張嘴巴(搖尾巴,向上爬)看圖譜師:最開始是小雨落在花園裏,花兒樂得張嘴巴然後是小雨落在魚池裏,魚兒樂得搖尾巴。

最後是是小雨落在田野裏,苗兒樂得向上爬。幼兒園中班音樂活動說課稿

出示圖譜,按歌曲圖譜練唱歌詞,(放伴奏錄音)老師示範,幼兒唱。

“請小朋友看圖譜,一起來唱這首歌。”

4幼兒練唱

歌曲播放動畫,集體演唱。

隨錄音演唱請小朋友一邊唱,一邊用你喜歡的動作來表演三、結束部分:

小雨要邀請小朋友和它一起唱歌舞蹈,來,我們一起和小雨唱歌跳舞吧。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3

一、說內容: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展示的課程是選自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中班班音樂律動《理髮店》。

二、說教材:

首先,該內容形象鮮明突出,情節簡單,充滿童趣,容易引起小孩子的學習興趣;其次,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小孩子能夠利用已有經驗,增強學習過程的主動性。正如《綱要》所述:既符合小孩子的興趣和現有經驗,又有助於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小孩子的經驗。本活動分2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和本班小孩子能力確定目標如下:

(1)回憶理髮時的經歷,體驗生活中的快樂。

(2)創造表現理髮師及顧客理髮時的動作和表情。

(3)感受音樂的節奏,培養小孩子的節奏感。爲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學習歌曲《理髮店》,進行相關經驗的談話。

(2)物質準備:理髮所需的各種工具:圍布、剪刀、推子、刷子、洗髮水、吹風機。

(3)場地準備:將小孩子座位擺放成雙半圓,以便小孩子分組表演。

三、說教學目標

1、與朋友一起分角色進行表演,體驗合作表演的快樂。

2、能根據歌詞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創編與歌詞

相匹配的動作。

3、在表演的過程中,注意控制好自己的動作,不影響同伴。

四、說教法學法:

1、科學地教——發揮幼師主導作用。

活動中,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引導小孩子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編一編、學一學、演一演,調動小孩子多種感官的參與,爲小孩子提供自我感受、自我表現的機會。

2、有趣地學——尊重小孩子的主體地位。

活動中,運用遊戲的形式,通過讓小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的動作,使學習活動變得豐富、有趣,調動小孩子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過程

1、幼師出示剪髮工具,創設理髮店的情景,引導小孩子回憶自己參觀理髮店的經驗。

2、幼師與小孩子一起學習歌曲《理髮店》。

3、幼師引導小孩子逐句地根據歌詞創編動作。

理髮店的叔叔阿姨用“推子剪刀咔嚓咔嚓”是什麼樣子的? 剪好了頭髮時要爲客人做什麼?最後用小刷子是怎麼樣刷刷刷的?

4、小孩子隨音樂完整地進行表演,幼師提醒小孩子控制好自己的動作,不要影響他人。

5、幼師啓發小孩子分成顧客和理髮師兩種角色帶着快樂的情緒隨

音樂進行表演。

理髮師在爲顧客理髮時是什麼心情?

頭髮剪好了理髮師和顧客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六、說教學總結

整節活動中小孩子的參與性很強,能跟着我積極模仿理髮師的神韻和動作,並且快樂的學唱歌曲。活動中,我安排了一些表演內容,這樣能滿足小孩子的身心需要,在遊戲情景中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詞內容。儘管我在一些細節上還有一些挖掘的餘地,但是,孩子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仍然很投入地配合着我,師幼互動顯得很自然。教材上有一套歌表演的動作,但是我根據生活經驗,做了略微的調整,並加入了舞蹈的元素。同時,我也鼓勵小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觀察和在遊戲中積累的經驗,能創編動作,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動作中,和大家分享。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4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中班語言領域《小池》,古詩誦讀教學是新課改課題“德育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比較重要的一項研究。也是對學齡前兒童實施素質教育,倡導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但是,由於幼兒園教學的特殊性和3~6歲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決定了幼兒園古詩誦讀教學應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單純的死記硬背,枯燥的重複朗讀,不僅不能使幼兒愛上古詩的活動反而容易產生厭倦的心理。在下面的活動方法中會爲大家一一講述我選擇這節課所使用的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材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結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和本節課的活動內容,我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對古詩有興趣,萌發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趣。

2、能力目標:感受古詩所表達的美好意境。

3、知識目標:理解古詩的內容,學習用舒緩的語速吟誦古詩。

根據以上活動目標,我認爲本節課的活動重難點是:

活動重點:理解古詩所描寫的夏季景色,學會朗誦。

活動難點:感受古寺所表達的美好意境。

二、活動方法

教法:遵循以教師爲主導,幼兒爲主體,活動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我採用情景教學法,觀察法,談話法等方法開展本課的活動。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配上古典音樂和名家朗誦,古詩新唱等,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古詩。

學法:引導幼兒通過參與、討論、模仿、展示等活動方式,逐步完成活動任務,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等。

根據活動目標和幼兒的認知基礎,我做了如下準備:

空間準備,物質準備,知識準備(PPT、視頻、音樂等)

三、活動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活動內容以及幼兒的認知基礎,圍繞活動目標、重難點,我把活動過程設計爲以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導課

幼兒背誦已學古詩,引出課題。

師:“小朋友,你們會背古詩嗎?”

(二)自主探索

1、出示課件(PPT),引導幼兒觀察講述,瞭解古詩的內容。

師:“圖上是什麼地方?都有什麼啊?”(泉眼、樹蔭、荷葉、蜻蜓)

2、示範朗誦,講解詩意,介紹作者。

名師朗誦視頻,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泉眼無聲惜細流--泉眼悄悄無聲是愛惜細細的流水。

樹蔭照水愛晴柔--樹蔭倒映在水面是它喜歡晴天柔和的風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小的嫩嫩的荷葉剛露出緊裹的葉尖。

早有蜻蜓立上頭--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面。

介紹古詩作者。

楊萬里,南宋詩人,是我國古代作詩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詩以描繪山水風光、自然景色爲主,樸實清新,流暢自然。

3、不同形式的朗誦古詩《小池》,加以鞏固練習。

(三)活動延伸:

我運用的是《古詩新唱》,在輕鬆的音樂下,熟記這首古詩。

總之,在設計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運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教育理念,積極爲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的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爲幼兒的一生奠定基礎。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變魔術》是未來出版社中班語言課本中的一節遊戲活動課,版面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出現的,主要是一些孩子們經常見到的物體,並輔助了文字。本來是一節語言活動,但教材卻設計成了遊戲的形式,充分地抓住了中班孩子的特點,把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藉助變魔術來完成,既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又容易讓孩子接受,是一節很典型的語言教育活動課。

二、說教法

這節課主要是讓幼兒學會用數量詞描述一些物體,爲了讓孩子能更多更好地接受這些內容,而且又學的`輕鬆愉快,我抓住了教材的編排特點,利用變魔術這個遊戲,課前精心準備,把整個教育活動設計成小猴變魔術。

1、我利用小猴的圖片製成課件,因爲孩子們知道孫小猴是很有本事的,正好會七十二變化,和變魔術能巧妙地結合起來,當孩子們看到孫小猴的時候就會興趣大增,這樣引題既抓住了孩子的興趣,又爲後面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埋下了伏筆。

2、當孩子們興趣正濃的時候,我趕快用孫小猴的金箍棒引出將要出示的內容,巧妙過度,使教育活動順理成章地進入下一環節,藉助白板中變大變小的功能出示一些物體,孩子們就會覺得很興奮,學習數量詞就會輕而易舉,這樣就會大大降低教學難度。

3、當孩子們興趣未盡的時候,我又利用魔法袋給孩子們提供更多說話的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摸東西,然後說出摸到的是什麼時,孩子們就會覺得這只是一個遊戲,而且會使孩子們的興趣更進一步,這個時候,我的教育活動也就進入了高潮期,留給孩子們充分的表達機會,讓他們在玩耍中輕鬆掌握知識。

4、爲了檢驗孩子們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程度,我又利用孫小猴考考他們的環節,把鞏固知識和遊戲巧妙結合,也爲活動的結束做好了準備。

5、在結束活動的時候,我故意留給孩子們懸念,要想讓小猴再變魔術,那就要好好表現,明天再見,整節活動順理成章,環環相扣,使教學內容輕鬆傳授,教育活動目標愉快實現。

三、說學法

中班的孩子只有4、5歲,在他們眼裏只有直觀的形象,在他們的世界中也只有玩,所以,我在設計活動時,充分地考慮到了這些特點,所以孩子們在學習的時候只有遊戲的感覺,沒有覺得有什麼負擔,留給他們最深的就是孫小猴變魔術,變了好多的東西,他們除了動嘴,還自己動手參與了遊戲,所以整節活動他們覺得好玩,興致也高。其實,在他們遊戲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把知識掌握了,教學已經達到了目的。這樣的活動既傳授了知識,又玩得開心,真是何樂而不爲。

四、說活動程序

一)看圖談話引題

1、播放課件小猴子的圖片,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師一邊讓幼兒看圖一邊給他們口述兒歌,激發幼兒的興趣。

2、師:小猴子今天要給大家變魔術,它的魔法袋裏裝了好多好多東西,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嗎?出示課題;變魔術

二)引導學習

1、師讓幼兒閉上眼睛,看看小猴子變得第一樣東西是什麼?(一根魔法棒)2、師:這根魔法棒什麼都不怕,有了它就可以變出更多的好東西,你們想不想看看?

3、利用電子白板中的資源,給幼兒變一些物體,讓他們用準確的數量詞表示物體。

4、師:你們想不想試一試魔法棒的厲害呢?請小朋友到白板前畫出自己想畫的物體,並說出他們的名稱。

5、師:變了這麼多東西,我們還是覺得不過癮,乾脆把小猴子的魔法袋也讓我們摸摸吧。

6、師出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袋子,袋子裏裝滿了好多好多物體,讓幼兒自己摸東西,然後用“一()XX”的形式來描述。(師要幫助他們準確表達)

7、師:小猴子說我們班的小朋友都很聰明,都了不起,它想檢驗一下你們是不是都記住了?播放課件圖片,讓幼兒一起說一說(主要讓幼兒鞏固所學內容)

三)小結師:小猴子厲害不厲害?要想看更好的東西,你們好好表現,我還會來的,再見!(出示最後一張課件圖片)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比較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學習10以內數的排序,可以爲幼兒建立粗淺的數學概念做好準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目標:

(一)、使幼兒會按10以內物品的數量進行排序。

(二)、能比較兩個數的多與少,進一步體驗自然數列的等差關係。

活動的重點是使幼兒會按10以內物品的數量進行排序。這個重點貫穿於整個教育活動,是本次活動的主線。首先,通過比較兩數的多少,發現10以內自然數列排序的規律。然後通過遊戲開火車,動手操作活動撲克牌接龍,以及數海魚進一步引領幼兒學習排序。

活動的難點是使幼兒按從10-1的順序進行排序。爲了突破這個難點,在遊戲活動開火車,動手操作活動撲克牌接龍中,多安排一些時間按10-1的順序排序,並引導幼兒排序。

二、說教法

在第一環節比較兩數的多少中,我運用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觀察事物圖片比較兩數的多少。再運用引導發現法,使幼兒發現自然數列的等差關係。

在第二環節遊戲開火車中,我運用了遊戲法,使幼兒在玩中學習10以內數的排序,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運用示範講解法講解怎樣玩遊戲。

在第三環節撲克牌接龍中,運用動手操作法,爲每個幼兒創造了動手參與嘗試的機會,使教師及時發現幼兒的問題,並運用個別指導法,指導個別幼兒解決問題。運用示範講解法講解如何玩撲克牌接龍。

在第四環節數海魚中,運用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觀察掛圖數海魚。

三、說學法

在第一環節,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法和比較法,觀察實物圖片比較兩數的多少。

在第二環節遊戲開火車中,通過玩開火車的遊戲,激發幼兒學習排序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體驗遊戲的快樂。

在第三環節撲克牌接龍中,幼兒運用操作法和小組合作法進行學習。

在第四環節中,幼兒運用觀察比較法,對海魚進行排序。

四、說過程

第一環節:比較兩數的多少。我運用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觀察實物圖片,比較兩個相鄰圖片數量的多少,引導發現自然數列的等差關係。

第二環節:遊戲開火車。通過玩開火車的遊戲,激發幼兒學習排序的興趣,引導幼兒學習排序。

第三環節:撲克牌接龍。通過全體幼兒參與嘗試,分組動手操作,教師及時發現有問題的幼兒,並進行個別指導,引導幼兒學習排序。

第四環節:觀察教學掛圖,數海魚。並按順序給海魚排序,進一步感知10以內自然數列的等差關係。

活動的環節設計從引導發現自然數列的規律,到遊戲開火車,動手操作撲克牌接龍,最後數海魚,各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緊緊圍繞活動目標開展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