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蝸牛》的說課稿

學識都 人氣:8.74K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小學科學《蝸牛》的說課稿

本課是在學生進行對植物的觀察活動之後,進而發展爲對動物的觀察。《蝸牛》一課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還不知道怎麼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並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爲後面對螞蟻、蚯蚓的觀察等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顏色、身體構造等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映,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

(3、蝸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狀的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並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緻的觀察。

(2、按照科學的方法飼養蝸牛,並做好觀察記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並做到不傷害小動物,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初步瞭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教會學生觀察小動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放大鏡,記錄本和筆。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1、激發情趣,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喜歡蝸牛嗎?那我們就一起與它玩一會兒吧!”

預設: 對於孩子來說,喜愛小動物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設計意圖:確定觀察任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學生在和蝸牛玩的過程中,對蝸牛進行了無意的觀察。

師:“同學們對蝸牛這麼感興趣,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預設; 蝸牛有牙齒嗎?蝸牛喜歡吃什麼?蝸牛有眼睛嗎?長在哪?蝸牛怎麼爬的?

設計意圖:我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加以梳理,形成幾個問題的區域:如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殼的觀察、蝸牛運動的觀察等。

2、制定計劃,自主探究

師: “你們小組打算怎樣觀察蝸牛呀?”

預設:這時學生運用己有知識,調動各種感官觀察蝸牛,如:看看蝸牛身體的顏色、聞聞蝸牛的氣味、摸摸蝸牛的`殼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想出多種辦法、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觀察。進一步設計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你們小組怎樣分工合作呀?”“你們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樣做才能不傷害蝸牛”等。

師: “誰來彙報一下,你們小組發現了什麼?”

預設:1、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2、蝸牛運動的觀察: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 3、蝸牛爬行的痕跡:教學中會有二種情況,先發現粘液,再發現粘液是蝸牛爬行過和痕跡;或者先發現蝸牛爬行留下的痕跡,再發現痕跡原來是蝸牛分泌的粘液變成的。從觀察和思維發展的水平說,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跡與粘液的聯繫後,很自然地會產生關於粘液的問題,蝸牛分泌的粘液對它有什麼用?

設計意圖:在觀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順序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內容。在教學中,重在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初步瞭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及運動方式等。在觀察蝸牛運動時,引導學生“輕輕碰觸”,從愛護動物的角度,這是最好的契機。

師:蝸牛這麼可愛,你想和它做朋友嗎?你準備怎麼照顧你的朋友呢?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利用本課的學習方法繼續進行觀察由課內引向課外,學生掌握了本課所滲透的這種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科學素養,也就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