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學識都 人氣:3.06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數》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數》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數”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數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數尤其是利用互爲反函數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數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爲《指數函數》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數,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等完整的函數知識,初步培養函數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數》不僅是本章《函數》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數》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着緊密的聯繫,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數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通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數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最簡單的函數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數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數。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數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爲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①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②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數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數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數》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數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數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爲今後研究其它的函數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數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實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爲研究指數函數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數”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數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數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爲研究指數函數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繫。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數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實例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爲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1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課爲《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試用教材數學(第二冊)》5.6函數圖象的定位作圖法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爲基本函數 與一般函數 間的圖象平移變換規律。

函數圖象的平移,既是前階段函數性質及具體函數研究的延續和深化,也是後階段定位作圖法以至解析幾何中移軸化簡的基礎和滲透,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啓下作用。更爲重要的是,這段內容還蘊涵着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化歸思想、映射與對應思想、換元方法等。

1.2 教學目標

1.2.1知識目標

⑴、給定平移前後函數解析式,能熟練敘述相應的平移變換,正確掌握平移方向與 、 符號的關係。

⑵、能較熟練地化簡較複雜的函數解析式,找出對應的基本函數模型(如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指數函數等)。

⑶、初步學會應用平移變換規律研究較複雜的函數的具體性質(如值域、單調性等)。

1.2.2能力目標

⑴、在數學實驗平臺上,能自主探究,改變相應參數和函數解析式,觀察相應圖象變化,經歷命題探索發現的過程,提高觀察、歸納、概括能力。

⑵、結合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學會藉助於數學軟件等工具研究、探索和解決問題,學會數學

地解決問題。

⑶、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如化歸、映射的思想,換元的方法)的學習,發展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合情推理、直覺等)。

1.2.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的主體意識,在知識的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意義,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念(態度、興趣等)。

1.3 教材重點和難點處理思路

重點:函數圖象的平移變換規律及應用

難點:經歷數學實驗方法探索平移對函數解析式的影響及如何利用平移變換規律化簡函數解析式、研究複雜函數

教材在這段內容的處理上,注重直觀性背景,注重學生豐富感性知識的獲得,淡化形式化的邏輯推導和形式化的結果即平移公式。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如果學生不經受足夠的親身體驗而簡單的記住結論的話,往往很難在形式化的解析式與具體的圖象平移之間建立聯繫,並且移軸與移圖象之間也容易搞混,說明這段內容不能採取簡單的“告訴”方式,須讓學生自主發現命題、發現規律,讓他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策略:

⑴、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精心設計一些適合學生學力的數學實驗平臺,分層次逐步引導學生觀察圖象的平移方向與函數解析式中 、 符號的關係,抽象、歸納出平移變換規律。 ⑵、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求知慾,能借助於數學軟件多角度積極探求錯誤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形如 的函數須提取 前的係數化爲 的形式,從而真正認識解析式形式化的特點。

⑶、數學實驗採取小組合作研究共同完成簡單實驗報告的形式,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而實現對平移變換規律知識的建構。

二.說教法

針對職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徵,在遵循啓發式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以實驗發現法爲主,以討論法、練習法爲輔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手段,從直觀、想象到發現、猜想,親歷數學知識建構過程,體驗數學發現的喜悅。

本節課的設計一方面重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是活動的過程,因此不是按照已形式化了的現成的數學規則去操作數學,而是採取數學實驗的方式,使學生有機會經受足夠的親身體驗,親歷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使學生學會從具體情境中提取適當的概念,從觀察到的實例中進行概括,進行合理的數學猜想與數學驗證,並作更高層次的數學概括與抽象;從而學會數學地思考。

另一方面,注重創設機會使學生有機會看到數學的全貌,體會數學的全過程。整堂課的設計圍繞研究較複雜函數的性質展開,以問題“函數 的性質如何”爲主線,既讓學生清楚研究函數圖象平移的必要性,明確學習目標,又讓學生初步學會如何應用規律解決問題,體會知識的價值,增強求知慾。

總之,本節課採用數學實驗發現教學,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利用實物投影進行集體交流,及時反饋相關信息。

三.說學法

“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美國某大學有一句名言:“讓我聽見的,我會忘記;讓我看見的,我就領會了;讓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通過學生的自主實驗,在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的基礎之上,真正正確掌握平移方向。

教師的“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知識”。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指出,“數學知識既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研究出來的。”本節課的教學中創設利於學生髮現數學的實驗情境,讓學生自主地“做數學”,將傳統意義下的“學習”數學改變爲“研究”數學。從而,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爲一體,在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學會數學地思考。

四.說程序

4.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簡要回顧前面研究的具體函數(指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等)性質後,提出問題“如何研究 的性質?”

引導學生討論後,總結出兩種思路,即:思路1、通過描點法作出函數的圖象,藉助於圖象研究相關性質;思路2、將 的性質問題化歸爲 的問題,藉助於基本函數 的性質解決新問題。

從而自然地引出課題,關鍵是找出 與 的關係,尤其是圖象間的聯繫。更一般地,就是基本函數 與 間的聯繫。

4.2數學實驗,自主探索

這一環節主要分兩階段。

1、嘗試初探

引例、函數 與 圖象間的關係

這一階段主要由教師講解,學生觀察發現,意在突出兩函數圖象形狀相同、位置不同,後者可以由前者平移得到。

講解時,利用幾何畫板的度量功能,給出兩個對應點的座標,易於學生髮現點的座標關係,並給出相應的輔助線,一方面便於學生髮現規律,另一方面也是爲後面定位作圖法的學習作好鋪墊。

2、實驗發現

本階段由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索的形式完成,通過填寫實驗報告的形式完成探索規律的任務。 實驗1、試改變實驗平臺1中的參數 、 ,觀察由 的圖象到 的變換現象,依照給出的樣例填寫下表,並總結其中的平移變換規律。

函數 解析式平移變換規律12向左平移2個單位,向上平移1個單位 實驗結論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專家、同仁:您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上冊)第七章《直線和圓的方程》中的第六節“曲線和方程”的第一課時,下面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爲“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對全部解析幾何教學有着深遠的影響。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和方程的意義,纔算是尋得了解析幾何學習的入門之徑。如果以爲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的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的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題”的偏見,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的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根據以上分析,確立教學重點是:“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難點是: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

2、初步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

3、學會根據已有的情景資料找規律,進而分析、判斷、歸納結論;

4、強化“形”與“數”一致並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直線方程的引入,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解和曲線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係的認識;

2、在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經歷觀察、分析、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出結論,並能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能用所學知識理解新的概念,並能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體會轉化化歸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維品質,發展應用意識。

情感目標:

1、通過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2、通過反例辨析和問題解決,培養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勇於批判、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重難點突破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這是由於本節課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學生容易對定義中爲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一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用方程表示直線、拋物線等實際模型,積累了感性認識的基礎,所以可用舉反例的方法來解決困惑,通過反例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密性進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義。爲了強化其認識,又決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爲工具來分析實例,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是本節的難點。因爲學生在作業中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通常在由已知曲線建立方程的時候,不驗證方程的解爲座標的點在曲線上,就斷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線方程。這種現象在高考中也屢見不鮮。爲了突破難點,本節課設計了三種層次的問題,幻燈片9是概念的直接運用,幻燈片10是概念的逆向運用,幻燈片11是證明曲線的方程。通過這些例題讓學生再一次體會“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座標系後平面內的點和有序實數對之間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已有了用方程(有時以函數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特別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線),現在要進一步研究平面內的曲線和含有兩個變數的方程之間的關係,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對學生有相當大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的問題是,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爲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時各自所起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只能是初步領會,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和方程間必須滿足兩個關係時才能稱作“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實例指出兩個關係的區別。

五、教法分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爲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基於此,本節課遵循了概念學習的四個基本步驟,重點採用了問題探究和啓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從實例、到類比、到推廣的問題探究,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都十分有利。啓發引導學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並應用它去討論、研究和解決問題。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爲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了基礎。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了時間,增大了信息量,增強了直觀形象性。

六、學法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各學科課程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於此,本節課從實例引入→類比→推廣→得概念→概念挖掘深化→具體應用→作業中的研究性問題的思考,始終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的研究者。

七、教學過程分析

1、感性認識階段——以舊帶新、提出課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數》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數》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數”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數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數尤其是利用互爲反函數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數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爲《指數函數》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數,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等完整的函數知識,初步培養函數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數》不僅是本章《函數》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數》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着緊密的聯繫,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數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通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數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最簡單的函數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數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數。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數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爲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

①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

②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數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

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

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

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數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數》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數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數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爲今後研究其它的函數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數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實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爲研究指數函數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數”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數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數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爲研究指數函數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繫.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數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實例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爲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在生活實例的課堂導入、指數函數的性質研究、例題與訓練、課內小節等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學生的討論、分組、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和記憶知識爲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框架和體系,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4.注意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在概念、圖象、性質、應用、拓展的過程中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到有挑戰、有收穫,跳一跳,夠得着,不同難度的題目設計將盡可能照顧到課堂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程序設計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啓發學生逐步發現和認識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①用電腦展示兩個實例,第一個是計算機價格下降問題,第二個是生物中細胞分裂的例子,

②將學生按奇數列、偶數列分組。

學生活動:

①分別寫出計算機價格y與經過月份x的關係式和細胞個數y與分裂次數x的關係式,並互相交流;

②回憶指數的概念;

③歸納指數函數的概念;

④分析出對指數函數底數討論的必要性以及分類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掃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識障礙,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爲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啓發誘導、探求新知

教師活動:

①給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數並要求學生畫它們的圖象②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規範地畫出這兩個指數函數的圖象③板書指數函數的性質。

學生活動:

①畫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數圖象

②交流、討論

③歸納出研究函數性質涉及的方面

④總結出指數函數的性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作簡單的指數函數的圖象對深刻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有着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完成基本作圖之後,教師再利用課前已列表、建立座標系的小黑板展示準確的作圖方法,達到進一步規範學生的作圖習慣的目的,然後藉助“函數作圖器”用多媒體將指數函數的圖象推廣到一般情況,學生就會很自然的通過觀察圖象總結出指數函數的性質,同時對於底數的討論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3.鞏固新知、反饋回授

教師活動:

①板書例1

②板書例2第一問

③介紹有關考古的拓展知識。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下午好!

我的抽籤序號是___,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第__課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四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爲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爲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爲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熟練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的知識經驗較豐富,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學生思維活潑,積極性高,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學生層次參次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爲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目標的制定和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__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單調增函數、單調減函數等概念;能運用函數單調性概念解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函數單調性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教學難點是_________。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年齡特徵,按照臨沂市高中數學“三五四”課堂教學策略,採用探究――體驗教學法爲主來完成教學,爲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採取了: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爲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慾,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緊扣概念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正確地形成概念.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並順利地完成書面表達.

(二)學法在學法上我重視了: 1、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啓迪思維,並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 2、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是一個教師的“導”,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中的“悟”構成的和諧整體。教師的“導”也就是教師啓發、誘導、激勵、評價等爲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把學習的任務轉移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任務,探究問題、完成任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完美的結合也就是以“問題”爲核心,通過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的演繹、解釋和探究來組織和推動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

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來自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難懂、難教和難學,這就需要讓學生置身於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模仿與記憶,數學思想的領悟和學習過程更是如此。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親身經歷和實踐體驗,師生互動學習,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爲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繫;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____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我是盧龍縣木井中學數學教師xx,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必修5第一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正弦定理》,依據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要求,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我的設計和構思。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數學的基本內容,又有較強的應用性,在這次課程改革中,被保留下來,並獨立成爲一章。這部分內容從知識體系上看,應屬於三角函數這一章,從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歸屬於向量應用的一方面。從某種意義講,這部分內容是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典型內容之一。而本課“正弦定理”,作爲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有的三角函數及向量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三角形邊角關係作量化探究,發現並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建模過程中,體驗 “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養成大膽猜想、善於思考的品質和勇於求真的精神。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力量,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用數學”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學校是我縣一所農村普通中學,大多數學生基礎薄弱,對“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應用意識和技能還不高。但是,大多數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較高,比較喜歡數學,尤其是象本節課這樣與實際生活聯繫比較緊密的內容,相信學生能夠積極配合,有比較不錯的表現。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髮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推證正弦定理及簡單運用正弦定理解決一些簡單的解三角形問題。

過程與方法:學生參與解題方案的探索,嘗試應用觀察——猜想——證明——應用”等思想方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從而引發學生對現實世界的一些數學模型進行思考。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合情合理探索數學規律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平面幾何、三角形函數、正弦定理、向量的數量積等知識間的聯繫來體現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與辯證統一。同時,通過實際問題的探討、解決,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就感,增強數學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鍛鍊探究精神。樹立“數學與我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能用數學”的理念。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發現與證明;正弦定理的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證明及應用。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爲了更好的達成上面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本節課我準備採用“問題教學法”,即由教師以問題爲主線組織教學,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投影儀等教學手段來激發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並引導學生採取自主探究與相互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從中體驗成功與失敗,從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五、教學過程

爲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順利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本着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時代的原則,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問題1:寧靜的夜晚,明月高懸,當你仰望夜空,欣賞這美好夜色的時候,會不會想要知道:那遙不可及的月亮離我們究竟有多遠呢?

1671年兩個法國天文學家首次測出了地月之間的距離大約爲 385400km,你知道他們當時是怎樣測出這個距離的嗎?

問題2:在現在的高科技時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沒必要親自去量,只需水平飛行的飛機從山頂一過便可測出,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還有,交通警察是怎樣測出正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的速度呢?要想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並不難,只要你學好本章內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書課題《解三角形》)

[設計說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製造知識與問題的衝突,激發學生學習本章知識的興趣。

(二)特殊入手,發現規律

問題3:在初中,我們已經學習了《銳角三角函數和解直角三角形》這一章,老師想試試你的實力,請你根據初中知識,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這個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邊和角用一個表達式表示出來嗎?

引導啓發學生髮現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類比歸納,嚴格證明

問題4:本題屬於初中問題,而且比較簡單,不夠刺激,現在如果我爲難爲難你,讓你也當一回老師,如果有個學生把條件中的Rt⊿ABC不小心寫成了銳角⊿ABC,其它沒有變,你說這個結論還成立嗎?

[設計說明]此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覺自己解決有困難,學生也可以前後桌或同桌結組研究,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證明這個結論,在巡視的過程中讓不同方法的學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沒有用向量的學生,教師引導提示學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證明。

問題5:好根據剛纔我們的研究,說明這一結論在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中都成立,於是,我們是否有了更爲大膽的猜想,把條件中的銳角⊿ABC改爲角鈍角⊿ABC,其它不變,這個結論仍然成立?我們光說成立不行,必須有能力進行嚴格的理論證明,你有這個能力嗎?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實力告訴我,開始。(啓發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加以研究證明,尤其是向量法,在下節餘弦定理的證明中還要用,因此務必啓發學生用向量法完成證明。)

[設計說明] 放手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和時間,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讓學生在學數學的實踐中去感悟和提高數學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同時,考慮到有部分同學基礎較差,考個人或小組可能無法完成探究任務,教師在學生動手的同時,通過巡查,讓提前證明出結論的同學上黑板完成,這樣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學的先進性,鍛鍊了上黑板同學的解題過程的書寫規範性,同時,也讓從無從下手的同學有個參考,不至於閒呆着浪費時間。

問題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個更一般的結論?你能用比較精煉的語言把它概括一下嗎?好,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主要內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時板書課題並用紅色粉筆標示出正弦定理內容)

教師講解:告訴大家,其實這個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學家阿布爾─威發﹝940-998﹞首先發現與證明的。中亞細亞人阿爾比魯尼﹝973-1048﹞給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個證明。也有說正弦定理的證明是13世紀的阿塞拜疆人納速拉丁在系統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得出的。不管怎樣,我們說在1000年以前,人們就發現了這個充滿着數學美的結論,不能不說也是人類數學史上的一個奇蹟。老師希望21世紀的你能在今後的學習中也研究出一個被後人景仰的某某定理來,到那時我也就成了數學家的老師了。當然,老師的希望能否變成現實,就要看大家的了。

[設計說明] 通過本段內容的講解,滲透一些數學史的內容,對學生不僅有數學美得薰陶,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

(四)強化理解,簡單應用

下面請大家看我們的教材2-3頁到例題1上邊,並自學解三角形定義。

[設計說明] 讓學生看看書,放慢節奏,有利於學生消化和吸收剛纔的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對個別學困生進行輔導,以減少掉隊的同學數量,同時培養學生養成自覺看書的好習慣。

我們學習了正弦定理之後,你覺得它有什麼應用?在三角形中他能解決那些問題呢? 我們先小試牛刀,來一個簡單的問題:

問題7:(教材例題1)⊿ABC中,已知A=30,B=75,a=40cm,解三角形。

(本題簡單,找兩位同學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學在底下練習本上完成,同學可以小聲音討論,完成後教師根據學生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給予必要的講評)

[設計說明] 充分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和機會,由於本題是唯一解,爲將來學生感悟什麼情況下三角形有唯一解創造條件。

強化練習

讓全體同學限時完成教材4頁練習第一題,找兩位同學上黑板。

問題8:(教材例題2)在⊿ABC中a=20cm,b=28cm,A=30,解三角形。

[設計說明]例題2較難,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利用正弦定理有兩種可能,同時,引導學生對比例題1研究,在什麼情況下解三角形有唯一解?爲什麼?對學有餘力的同學鼓勵他們自學探究與發現教材8頁得內容:《解三角形的進一步討論》

(五)小結歸納,深化拓展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證明方法

3、正弦定理的應用

4、涉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設計說明]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總結,讓學生進一步回顧和體會知識的形成、發展、完善的過程。

(六)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1、教材10頁習題1.1A組第1題。

2、學有餘力的同學探究10頁B組第1題,體會正弦定理的其他證明方法。

證明:設三角形外接圓的半徑是R,則a=2RsinA,b=2RsinB, c=2RsinC

[設計說明] 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梯度的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有利於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的貫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蘇教版第二章《函數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數Ⅰ》2.1.3函數簡單性質的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以及應用定義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

函數的性質是研究函數的基石,函數的單調性是首先研究的一個性質.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領會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掌握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步驟,並能運用單調性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對函數本質的認識.函數的單調性既是學生學過的函數概念的延續和拓展,又是後續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的單調性的基礎.此外在比較數的大小、函數的定性分析以及相關的數學綜合問題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它是整個高中數學中起着承上啓下作用的核心知識之一.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本節教學過程中還滲透了探索發現、數形結合、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掌握判別函數單調性

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實際生活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應用圖象和單調性的定義解決函數單調性問題,讓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功能、符號功能和工具功能,培養學生直覺觀察、探索發現、科學論證的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4、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函數單調性的概念;

(2)運用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判斷一些函數的單調性.

教學難點(1)函數單調性的知識形成;

(2)利用函數圖象、單調性的定義判斷和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二、教法分析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一節較爲抽象的數學概念課,因此,教法上要注意: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爲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求知慾,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運用定義解題的過程中,緊扣定義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逐個完成對各個難點的突破,以獲得各類問題的解決.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設問、講評和規範書寫等方面,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併成功地完成書面表達.

4、採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和直觀性.

在學法上:

1、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啓迪思維,並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一個飛躍.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數學: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說課稿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課時安排爲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我們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統計,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對統計的相關知識作了大致的瞭解。本節課我們要繼續探討的是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它爲接下來要學習的兩個變量的線性相關打下基礎。這是一個與現實實際生活聯繫很緊密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使學生認識到在現實世界中存在不能用函數模型描述的變量關係,從而體會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的重要性.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通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量的數據直觀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係;

②利用散點圖直觀認識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關係;

難點:①變量之間相關關係的理解;②作散點圖和理解兩個變量的正相關和負相關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量的數據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明確事物間的相互聯繫.認識現實生活中變量間除了存在確定的關係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確定性的相關關係,並利用散點圖直觀體會這種相關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事物之間相關關係的瞭解,讓學生們認識到現實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辯證法思想。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採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㈠問題引出:

請同學們如實填寫下表(在空格中打“√”)

然後回答如下問題:①“你的數學成績對你的物理成績有無影響?”②“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好,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差,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差,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好。”對你來說,是這樣嗎?同意這種說法的同學請舉手。

根據同學們回答的結果,讓學生討論: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數學成績和物理成績存在某種關係。(似乎就是數學好的,物理也好;數學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對。)教師總結如下:

物理成績和數學成績是兩個變量,從經驗看,由於物理學習要用到比較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數學成績的高低對物理成績的高低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決非唯一因素,還

有其它因素,如圖所示(幻燈片給出):

因此,不能通過一個人的數學成績是多少就準確地斷定他的物理成績能達到多少。但這兩個變量是有一定關係的,它們之間是一種不確定性的關係。如何通過數學成績的結果對物理成績進行合理估計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身邊事例的分析,引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由此可以激起學

生們的學習興趣,爲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㈡探究新知

⒈概念形成

教師提問:“像剛纔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否還有?”學生們思考之後,請幾位同學就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老師就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分析,然後由老師總結得出相關關係的概念。[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確定的關係(如:函數關係),或非確定性關係。當自變量取值一定時,因變量也確定,則爲確定關係;當自變量取值一定時,因變量帶有隨機性,這種變量之間的關係稱爲相關關係。相關關係是一種非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入手,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概念,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

⒉探究線性相關關係和其他相關關係

「課件展示」

例1在一次對人體脂肪和年齡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組樣本數據:

問題:針對於上述數據所提供的信息,你認爲人體的脂肪含量與年齡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特別向學生強調在研究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係時,必須從散點圖入手(向學生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且引導學生從散點圖上可以得出如下規律:(幻燈片給出)

①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數曲線上,那麼變量之間具有函數關係(確定性關係);②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數曲線的附近,那麼變量之間具有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③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直線附近,那麼變量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對這個典型事例的分析,向學生們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總結出如何從散點圖上判斷變量之間關係的規律。

下面我們用TI圖形計算器作出這兩個變量的散點圖。

學生實驗:先把數據中成對出現的兩個數分別作爲橫座標、縱座標,把數據輸入到表格當中(第一列橫座標、第二列縱座標);然後,用TI圖形計算器作散點圖:

[引導學生觀察作出的散點圖,體會現實生活中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存在着不確定性。散點圖中的散點並不在一條直線上,只是分佈在一條直線的周圍,即爲線性相關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們感受散點圖的主要形成過程,並由此引出線性相關關係。爲後面迴歸直線和迴歸直線方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件展示」四組數據,請學生作出散點圖,並觀察每組數據的特點。

根據四組數據,學生作出四個散點圖。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用TI圖形計算器展示、對比自己作出的散點圖,我們引出線性相關關係,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知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作散點圖,並交流討論,進一步加深對散點圖的理解,並由此引出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突破難點。

㈢例題講解,深化認識

「課件展示」

例2一般說來,一個人的身高越高,他的人就越大,相應地,他的右手一拃長就越長,因此,人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爲了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我們收集了北京市某中學20xx年高三年級96名學生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的數據如下表。

(1)根據上表中的數據,製成散點圖。你能從散點圖中發現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的近似關係嗎?

(2)如果近似成線性關係,請畫出一條直線來近似地表示這種線性關係。

(3)如果一個學生的身高是188cm,你能估計他的一拃大概有多長嗎?

「設計意圖」這個例子很容易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對這道題的解答,使對前面知識的認識更加牢固。

㈣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⑴變量間相關關係、線性關係和正負相關關係

⑵如何做散點圖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爲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㈤課後作業,自主學習

習題2.31、2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

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畫板的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

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

2、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類比、聯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條件下的軌跡

教學難點:圖形、文字、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過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啓發引導、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啓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組織和澄清,並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學手段】利用網絡教室,四人一機,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上述教學手段,一方面: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突破學生在舊知和新知形成過程中的障礙(靜態到動態);另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模式】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0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幾何的第一章)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解析幾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畫直線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與代數表示;學生在原有的對直線的有關性質及平面向量的相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來研究直線相關性質,而本節課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性質,是研究直線的方程形式,直線的位置關係等的思維的起點;另外,本節課也初步向學生滲透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課有着開啓全章、滲透方法,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 教學 對象是高二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天性活潑,求知慾強,並且學習主動,在知識儲備上 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知道點與座標的關係,實現了最簡單的形與數的轉化;瞭解刻畫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備了一定的數形結合的能力和分類討論的思想。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還沒有形成自覺地把數學問題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需 從 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探究學習,儘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經歷概念的形成、 鞏固 和應用過程。

(三)教學目標

1.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

2. 掌握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

3. 通過經 歷從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 . 通過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構建,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

生嚴謹求簡的數學精神。

重點:斜率的概念,用代數方法刻畫直線斜率的過程,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難點: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構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應有利於學生的數學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個性思維品質,這是本節課的教學原則。 根據這樣的教學原則,考慮到學生首次接觸解析幾何的內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採用 設置問題串 的形式 , 啓發引導 學生 類比、聯想,產生知識遷移 ;通過 幾何畫板演示實驗、探索交流 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 觀察、實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由此循序漸進 , 使學生很自然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 五) 教學過程

環節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

平面上的點可以用座標表示,也就是幾何問題代數化。那麼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很多優美的曲線能否用數來刻畫呢?

簡介17 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費馬的數學史 。

【設計意圖】 使學生對解析幾何的歷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由此引入課題(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環節2.活動探究(13min)

【設計意圖】 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後掌握傾斜角和斜率兩個概念,體會概念的產生是自然的,並不是硬性規定的。

(探究活動一:傾斜角概念的得出)

問題1. 如圖,對於平面直角座標系內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過一點P的位置能確定嗎?如圖,這些不同直線的區別在哪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髮現過定點的不同直線,其傾斜程度不同。從而發現過直線上一點和直線的傾斜程度也能確定一條直線。

問題2. 在直角座標系中,任何一條直線與x軸都有一個相對傾斜程度,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幾何量來反映一條直線與x軸的相對傾斜程度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索描述直線的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 由此引出傾斜角的概念:直線L與x軸相交,我們取x軸爲基準,x軸正向與直線L向上的方向之間所成的角α叫做直線L的傾斜角。

問題3. 依據傾斜角的定義,小組合作探究傾斜角的範圍是多少?

(探究活動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問題4. 日常生活中,還有沒有表示傾斜程度的量?

問題5 . 如果使用“傾斜角”的概念,坡度實際就是 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認爲還可以用怎樣的量來刻畫直線的傾斜程度?

由學生已知坡度中“前進量”不能爲0 ,補充 傾斜角 是90゜的直線 沒有斜率

【設計意圖】 遷移、類比得出 我們把 一條直線的 傾斜角 的正切值叫做 這條 直線的 斜率 , 讓學生感受數學概念來源於生活,並體驗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聯想的能力。

環節 3.過程體驗(斜率公式的發現)(10min)

問題6. 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那麼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的斜率麼?

先由每名學生各自舉出兩個特殊的點。例如A(1,2)、B(3,4),獨立研究如何由這兩點求斜率,再通過學生相互討論,師生共同交流提煉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進而把這種方法遷移到一般化的問題上來。得出斜率公式k=y2y1。

爲了深化對公式的理解,完善對公式的認識,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思考問題:

思考1:如果直線AB//x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2:如果直線AB//y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3:交換A、B位置,對比值有影響嗎?

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藉助信息技術工具,一方面計算 的 值,另一方面計算傾斜角的正切值。讓學生親自操作幾何畫板,改變直線的傾斜程度,動態演示可以把教科書第84頁圖3.1-4所示的各種情況都展示出來,形象直觀,可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斜率公式。

環節4. 操作建構(10min)

第一部分( 教材例一 ) : 如圖,已知A(3,2),B(-4,1),C(0,-1), 求 直線AB,BC,CA的斜率,並判斷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

學生獨立完成後,請三位學生作答,師生共同評析,明確斜率公式的運用,強調可以從形的角度直接判斷直線的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也可由直線的斜率的正負判斷。

第二部分 ( 教材例二 ) : 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畫出經過原 點且斜率分別爲1,-1,2及-3的直線

本題要求學生畫圖,目的是加強數形結合,我將請兩位同學上臺板演,其餘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因爲直線經過原點,所以只要在找出另外一點就可確定,再推導斜率公式時,學生已經知道,斜率k的值與直線上P1,P2的位置無關,因此,由已知直線的斜率畫直線時,可以再找出一個特殊點即可。

環節 5.小結作業(4min)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概念?他們之間有什麼樣 的關係?

2、怎樣求出已知兩點的直線的斜率?

3 、本節課你還有哪些問題?

兩點 直線 傾斜角 斜率

一點一方向

作業: 必做題: P.86 第1,2,題

選做題: P.90 探究與發現:魔法師的地毯

以上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以明線和暗線雙線滲透。並注意調動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意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得以 體現。能夠較好的實現教學目標,也使課標理念能夠很好的得到落實。

(六) 板書設計

3.1.1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1定義: 傾斜角 學生板演

斜率

2.斜率k與傾斜角之間的關係

3.斜率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