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手抄報內容集錦

學識都 人氣:2.59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手抄報都不陌生吧,手抄報版面編排和美化設計也要圍繞着主題,根據主題和文章內容決定形式的嚴肅與活潑,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月三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月三手抄報內容集錦

十點左右,天邊摸過一絲絲的彩雲,我們懷着愉悅的心情,悠悠的來到主會場,進入眼簾的是繁華的街道,熱鬧的小攤小販,一眼望過去,人山人海,每個人都穿着自己專屬的衣服,顏色繽紛多彩,形成了五顏六色的世界,猶如彩虹一般的顏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式各樣都有,擠滿了整個街道。一陣陣風吹過,不同的香氣撲鼻而來,輕輕的閉上眼睛,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幅美食的畫面,,有烤羊串,烤魷魚,烤雞,臭豆腐。五花八門樣樣都有,簡直就是天下美食,人間美味。踏這輕快的步伐,懷着愉悅的心情,進入美食的世界,嗅着不同的味道,猶如進入食品的世界。天慢慢暗了下來,摸過一層層濃厚的烏雲風猶如一個個淘氣小精靈一樣,嘩啦啦的吹,隨着時間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演唱會剛開始,天空便翩飛着朦朦朧朧的細雨,一縷縷,一片片,一絲絲,一條條,一陣陣。佈滿了整個世界,我們的熱情並沒有被抹滅,我們並沒有多在意,但是。老天就是這樣無情,雨越來越大,一滴滴又一滴如豆點般,紛紛散入大地,無情的雨,無情的時間,無情的世界把我們逼入帳篷裏,無奈伴隨着,哎~我輕輕地嘆了嘆口氣,我用失望的眼神望着這雨,心中不知是什麼感情。時間不等人,雨一下就下了好久,一切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都已經沒有了,哎~無奈,我們懷着遺憾的心情回家了。風遺憾的吹着,一切的一切都顯得有些悲涼了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

農曆三月初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爲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爲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捨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裏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裏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着。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爲人類家裏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裏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捲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峯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爲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人們爲了歌頌乜掘的偉大品質和傳頌孝道,便給這位老嫗乜掘立廟,人們爲了表達尊敬,在壯語裏將之稱爲“妲婆廟”、或者是“姥婆廟”(羅波廟),漢文裏統稱爲“龍母廟”。當地的壯族人也開始崇拜蛇,對蛇也是敬而遠之,忌諱殺蛇和吃蛇。伴隨着隨着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的文化傳播和影響,蛇的形態後來就融入中華圖騰龍的形態裏,所以後來特掘就成了龍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龍,因此特掘又稱爲掘尾龍。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聖墳,成爲了古時候壯族人心靈的信仰,認爲人死了,靈魂也會飛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認爲是祖宗的墓,變成了壯侗語民族神話信仰傳說裏的聖山。所以說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才是真正的“龍的傳人”。乜掘於是就被尊稱爲龍母,各地祭拜的神廟都朝向大明山。

之後便有了壯族人傳統上掃墓的時間定在三月三。人們會在三月初一的時候,採楓樹枝插在門縫和窗縫上,三月三的時候還會做五色糯米飯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龍母廟。

廣西壯族三月三習俗

壯族

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爲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花炮節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爲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爲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族三月三,節期爲五天。每逢農曆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夥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採來滿監蔥蒜,在泉邊用水洗淨。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裏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後生討走了籃子。一羣穿着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夥子,在人們善意的鬨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夥子們當衆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讚歎聲,小夥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夥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後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爲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會男女

三月三上巳節中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我國衆多少數民族,如壯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低佬族、舍族等民族中,三月三是一個傳統節日。

這一天,壯族同胞都趕歌坪,搭歌棚,舉辦歌會,讓青年男女們對歌、碰雞蛋、拋繡球、談情說愛。侗族同胞搶花炮、鬥牛、鬥鳥、對歌、踩堂。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色糯米飯,各寨三四日內不相往來。瑤族也以三月三爲歌節,除唱序歌、散歌外,還唱訴苦歌和謝仙歌。但很少唱情歌。舍族以三月三爲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三月三、踏沙灘

在象山石浦鎮流傳着三月三踏沙灘的習俗。相傳當地農曆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逐漸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及至如今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爲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爲陪襯的活動。

三月三的禁忌

一、三月三前後不要買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二、三月三前後不要購屋,免得好兄弟住進來。

三、三月三前後不要結婚,免得遭好兄弟眼紅。

四、三月三前後晚上不要出門,這是好兄弟們的活動時間。

五、三月三前後不要去海邊,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六、女人在三月三前後如果正好是生理期,那麼,一些動工、祭祀活動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

七、三月三當天走在荒郊野外,如果感覺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八、三月三這天不要撿路邊的錢,這些錢可能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九、三月三這天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

十、三月三這天晚上,別亂靠牆休息,沒事不要亂靠牆,因爲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廣西壯族三月三來歷和風俗簡介

●五色糯米飯

說起“三月三”,大家首先想到的美食就是五色糯米飯。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很多外地人好奇五色糯米飯是如何做出來的,記者近日來到南寧市水街一家老牌糉子店,老闆張美芬可是製作五色糯米飯的“專家”。她店裏售賣的五色糯米飯多年來特別受食客喜愛,常常供不應求,每逢“三月三”,店裏就忙得不亦樂乎。

五色糯米飯看起來很簡單,但工序卻有些複雜。據張美芬介紹,製作五色糯米飯的原料是紅藍草、楓葉、紫藍草、黃飯花、糯米。因爲所用的材料是純天然的,對身體有益。

五色中的“紅”是來自紅藍草。先把紅藍草在沸水中煮出顏色,再把糯米放入其中浸泡,蒸出的紅色糯米飯口味甘甜;“黑”是來自楓葉,先把楓葉打碎,用沸水煮或者浸泡,之後糯米泡5小時以上即可;“紫”是來自紫藍草,一小把紫藍草煮10~15分鐘就能把水染成紫色,然後再放糯米進去泡5小時左右;“黃”是來自黃飯花,將黃飯花煮或者浸泡出顏色後,然後放糯米進去泡,黃飯花是中藥材,上火可以食用。

●艾葉粑

每逢“三月三”,大家在購買五色糯米飯時,會發現艾葉粑也很受歡迎。艾葉粑又稱蒿子粑粑,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小吃,一般在清明節、寒食節食用。由於農曆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清明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爲鮮嫩的時節,艾葉粑是把清洗好的艾葉用水煮後磨碎,加糯米粉揉成麪糰,放入芝麻花生等餡料,包成一個粑粑,艾葉粑散發出艾葉的香味。

●發糕

發糕算是老南寧過“三月三”的一道特色美食了。據市民陳小姐回憶,小時候過“三月三”,她都要纏着母親蒸發糕給她吃。

發糕有焦黃、泥黃、雪白三色,焦黃色發糕是最傳統地道的做法,後兩種是隨着市場的發展,顧客口味的差異化而演變出的新品種。每逢“三月三”,不少南寧人都會準備一些發糕拜祖祭祀。發糕口感鬆軟香甜,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