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風事蹟材料

學識都 人氣:2.31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蹟吧,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蹟可分爲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蹟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蹟的材料。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好家風事蹟材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好家風事蹟材料

好家風事蹟材料1

手握公權,只一心爲民,從不私用,從不讓家人沾權力的光,不用公權爲家人換取任何好處,這對領導幹部來說是極爲難得、尤爲可貴的。然而,焦裕祿、谷文昌等共產黨人卻做到了,而且堅持了一輩子。

焦裕祿對子女要求極爲嚴格,從不給子女“特殊關照”。三女兒焦守雲在回憶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年大姐畢業以後要工作,母親就問父親怎麼安排,父親說,一個選擇是在機關打掃廁所,一個選擇是去鹹菜廠當工人。”母親聽了很高興,覺得當工人很不錯。沒想到焦裕祿竟要求女兒不但要在鹹菜廠幹活,還要挑着擔子在大街上賣鹹菜。“當年大姐是一個大姑娘,臉皮薄,父親又是縣委書記,怎麼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祿說,那我和你一起賣鹹菜。“這樣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祿的影響下,妻子徐俊雅也對子女嚴加管教。蘭考剛興裝電話的時候,在鄉里工作的兒子躍進興沖沖地也打算在家安一個,沒想到徐俊雅堅決不同意:“你裝個電話,是不是打算在家遙控辦公呢?一鄉之長你不走村串戶,怎麼了解羣衆的想法和困難?”最小的兒子保鋼參加工作的時候,徐俊雅堅決讓兒子到汽車修理廠當臨時工……樁樁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風。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是谷文昌對子女的一貫要求,他的5個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沒有得到過任何“特殊照顧”,哪怕是政策允許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爭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兒子谷豫東高中畢業,最大的願望是到工廠當一名工人。當時谷文昌夫婦已經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個子女在身邊工作。谷豫東向時任地區革委會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邊,谷文昌沉默許久,還是勸他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谷文昌說:“我是領導幹部,不能向組織開口給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後工作怎麼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兒谷哲慧從一名臨時工到轉正則花了15年的時間。1963年,谷哲慧高中畢業進了縣財政科當臨時工。她人很老實,穿着打補丁的褲子,能吃苦,下鄉就睡地鋪,旁人根本看不出這是縣委書記的女兒。隔年,谷文昌調任福建林業廳副廳長,有關部門提出要將谷哲慧轉爲正式工,隨谷文昌一起去省城。谷文昌堅決不同意,他說:“組織上調的是我,不是我女兒。”此後,谷哲慧還有多次機會轉正,都被谷文昌“叫停”,直到1979年才轉正。

谷文昌對子女要求嚴格,對妻子同樣如此。谷文昌的愛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幹部,新中國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來到東山,當時是縣民政科科長,1952年轉薪時定爲行政18級,在此後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職務、工資級別都沒有提升過。

谷文昌對自己和家人異常嚴格的家風,在有些人看來顯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樹立了一座豐碑。

好家風事蹟材料2

父輩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發出的精神,影響着大家庭中的每個成員,男女平等、尊老愛幼、友愛和諧、溫馨和睦......幾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經過言傳身教,在這個家庭中一代一代的傳承着。

一、中華美德、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父親劉毓明30多歲時患腦瘤,雙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擔全壓在母親黃祖秀一個人身上。在外勞作維持生計、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腦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從此母親起早貪黑的身影在劉聯慶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母親的言傳身教也影響着劉聯慶,儘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爲母親分擔生活的壓力。直到劉聯慶的外公去世,後來,外婆患上老年癡呆,一些常人認爲比較簡單的事到老人那,總會亂七八糟,但母親從不指責外婆,甚至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一有空閒就帶着老人出外曬太陽、接觸大自然,直到外婆離世。

1962年,父親雙目失明,手術時,醫生曾斷言,父親最多隻有20年生命。母親沒有放棄、沒有退縮,毅然挑起重擔,咬着牙,堅持着。手術至今,已是五十多個春秋,是母親的堅持和精心的照顧,父親打破醫生20年的生命判決,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現在,劉聯慶的父、母親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身體日益老邁。但母親卻不願爲兒女添麻煩,仍然自己單獨住,這成了劉聯慶的一塊心病,在愛人支持下,一家人堅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終於說服老人,將其接到身邊。

想到老人年紀大、牙不好,劉聯慶一家改換了飲食習慣,飯菜儘量選纖維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調得軟軟的,氣候變化時,及時爲公婆添置衣物,置辦生活必須品,盡力適應老人,以使兩老能夠頤養天年。劉聯慶的兩個女兒在這種家庭的氛圍和言傳身教中,也將這種美德傳承,對爺爺奶奶非常孝順,幫助兩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兩老孤單,放學回家總會給兩老講學校發生的故事。

劉聯慶現在的家庭關係非常融洽、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幫助,從未發生爭吵、打鬧情況。當夫妻間意見不一致時,總是按照擺事實、講道理的原則,心平氣和地解決分岐,取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婦心繫婆婆,婆婆理解媳婦,噓寒問暖。

二、教育是立身之本

讓孩子成爲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離不開教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母親黃祖秀沒有因爲困難而讓孩子們輟學,更沒有重男輕女,母親深知沒知識沒、文化的危害,常囑咐孩子要好好學習。正是母親的開放思想,在劉聯慶姊妹中,培養出三個大學生,五個大專生。

因爲傳承和現實的需要,劉聯慶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寧願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細膩,成爲了劉聯慶家庭的又一個生活理念。

大女兒在古箏和英語上有天賦,爲了能讓孩子有一個較高的接受教育平臺,2000年,全家東拼西湊四萬餘元讓大女兒到貴陽上學,接受古箏學習及英語培訓,多方位提升孩子綜合素質。沒辜負大家的希望,現在,大女兒古箏已過九級,去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大學,心理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女兒從小好動,爲培養孩子的耐性,三歲時開始送孩子學習鋼琴,母親每天抽時間陪伴孩子練琴。遇到省、市舉辦的青少年器樂大賽,都積極參加。經過努力,小女兒2010年考過鋼琴十級。多次獲得省、市青少年器樂大賽金獎、銀獎和“畢節市優秀團員”榮譽稱號。

三、真心付出,共創和睦家庭

對於現在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滿意,家庭成員之間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的關係都相當和諧,是一個真正和睦的大家庭。之所以取得這樣的局面,總結起來就是:真心付出、真誠相待、換位思考、包容謙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互動的關係,只要大家能做到一個“真”字,少一點私心,多一點公心,一定能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

好家風事蹟材料3

有人問,家是什麼?我認爲家是一份職責,家是彼此的真誠相待,家是溫暖的港灣。因爲有了溫馨的家,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有美麗。我們的家是一個大家庭,有和藹可親的爺爺奶奶,有善良勤勞的爸爸媽媽,還有活潑可愛的一雙兒女。在家裏我始終倡導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勤儉節約、鄰里互助等積級向上的氛圍。也堅持百善孝爲先原則來要求自己,並由此來教育我的孩子。

一、互相尊重,坦誠相待。

在這個家庭裏,我們夫妻之間互敬互愛。兩個人在不同環境生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愛好,所以在一齊生活難免會有不適應,會有摩擦,這就需要彼此多點寬容,多點謙讓,多點諒解,做事多從對方角度思考一下。構建和諧禮貌的家庭環境,將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和我們奮鬥的目標!持之以恆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用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駛向和諧的彼岸!

二、以身作則,學會感恩。

在對待長輩方面,我和老公堅持正直做事,友善對待老人。平時對長輩噓寒問暖,關心她們的生活起居。每次全家人一齊吃飯時,我們總是把好吃的菜往父母碗裏夾,讓她們多吃點。上街時,也會惦記着給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爲了讓他們身體健康,我們經常會買些水果、鈣片、等營養品,讓老人增加營養、滋補身體。有空時,我帶着孩子和父母一齊散步、聊天、重大節日和父母一齊慶祝。家裏有些重活,我們都要自己幹,不讓老人累着。正因爲如此,我們的父母也同樣關愛、體諒我們,盡心心力的幫我們照顧好一雙兒女,我們對父母由心的感謝。

三、全心投入,重視品德教育。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要求孩子尊重老師、同學;在家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長;在公共場所,要孩子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從小使孩子樹立愛心和正義感。從2011年開始,每年我和老公都給四川藏族的孩子們捐贈衣服及買一些學習用品。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下,女兒助人爲樂的品德也漸漸顯現,她的每一個愛心之舉,我都給以肯定和誇獎。我經常和女兒讀讀《弟子規》、《三字經》等讀物,我相信在閱讀中也能夠學習做人的道理,培養愛心,使孩子明白一個人的孝心和品德最重要。

四、真誠相待,弘揚家庭美德。

去年,婆婆的腰摔傷了,需要在牀上靜躺三個月。天早上我都要給老人梳頭,晚上幫老人洗腳、擦身子,幫她翻身。爲了不讓她寂寞,我經常陪她聊些開心的事情,還讓孩子給她唱歌,我們婆媳倆感情就像母女關係。婆婆每次和人說起我,都由心的誇獎我。其實我覺得爲人子女者做這些都是就應的,老人爲我們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們做小輩的也要盡心盡力地關心、愛護老人。做爲子女的我,期望爸爸媽媽公公婆婆身體健康,作爲孩子媽媽的我,期望孩子健康成長,這就是我的全部。

五、勤儉節約、發揚社會功德。

爲了發揚勤儉節約的美德,我們家也也倡導了這個活動,平時的淘米水能夠澆花和樹,保護了環境又能夠清新空氣,真是一舉兩得呢!平時孩子的算術草稿本和做完的作業本的反面都能夠變成二次紙張,洗手時按時關掉水龍頭,不開無人燈,這樣一來從水費,電費上都能節約很多能源。我們始終相信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

我們是世間最平凡的兒女,最簡單的父母,我們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一顆平凡的愛心,我們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用自己最真誠的方式攜手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用各自的愛心構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最美家庭,因爲有愛,所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