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

學識都 人氣:2.96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材料的經歷,對事蹟材料很是熟悉吧,藉助事蹟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徵。那麼事蹟材料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軍訓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軍訓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

軍訓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1

他的名字叫侯明華,今年59歲,是陽泉市礦區馬家坪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主要負責平潭街西社區的日常警務,也就是咱們常說的“片警”。從警20多年來,他不僅僅是一位大家公認的好警察,還成了37位老人的“好兒子”,在他看來,民警也好“片警”也罷,說到底都是給咱老百姓解難的人。

老侯的一天是從平潭早市開始的,每一天早上他都會早早過來巡查治安,順便再買點菜,這些菜是買給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的。早市結束,街上的人漸漸少了,侯明華回到社區警務室,接待完辦事的居民後打了一個電話。

中午下班,老侯沒有回家,而是來到離警務室不遠的一棟三層樓房,還沒上完樓梯,一位老人已經迎了過來,84歲的李黑小就是那個與他通電話的人。李黑小老人無兒無女,孤身一人,7年前,侯明華在一次戶口排查中發現了他,那時的李黑小腰部扭傷、腿部浮腫,生活無法自理,侯明華先帶老人去醫院做了檢查,之後就天天定時定點來爲他做按摩、洗被褥、處理大小便,直至老人好起來。

老人原先的房子一碰到下雨天、下雪天就會漏水,老侯就乾脆給他租下了警務室旁邊的小房子,還爲他添置了澡盆、被罩和電話機。在老侯的悉心照顧下,老人的雙腿漸漸康復了。

晚上8點,老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又匆匆走上了一條通往虎尾溝的小道。今年83歲的李文彩是侯明華照顧的另外一位老人。1996年,李文彩的兒子被判了無期徒刑,老人對周圍的一切一下子變得十分冷漠。聽說這事後,侯明華就趕來看望老人。

誰料幾個月後,李文彩的老伴悲痛去世,女兒也得了腦梗,一下了沒了親人的關懷,老人的心境更是極度低落。老人愛吃餃子,侯明華就買來餡和老人一齊包了吃,他給老人做飯、縫衣服、洗被單,遇到老人生病,就乾脆住過來。老人漸漸接納了侯明華,現如今更是離不開他了。

侯明華的細心照料讓兩位老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20多年來把侯明華當兒子看待的遠不止一兩位老人。

78歲的劉如榮是侯明華在澡堂洗澡時偶然遇到的,老人因爲腦梗後遺症行動不便,侯明華就主動幫他擦身搓背。除了日常的照料,侯明華幫忙老人洗澡的習慣一向沒變,在侯明華的警務室裏掛着一沓子澡票,這是他專門爲他照顧的老人們買的,每次他都帶着一位老人去洗澡,成了老人們的專職搓澡工。

人們口口相傳,讓不少人都認識了侯明華,在老人們的介紹下,侯明華還接手了不少他轄區外的老人,自行車到不了的地方他就坐公交,每一天忙碌於不一樣地區、不一樣的老人之間。做飯、收拾家務,或者給老人唱唱戲,陪老人聊聊天。從警25年,他長期照顧過的老人有37位,沒圖過什麼名利,卻收穫了至親的感情。

這些年,老侯的事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轄區內的水電工和老侯結成對子,幫老侯給老人修理水電工具,社區不少熱心居民主動要求成立愛心團體,推選老侯爲領隊人,社區工作人員送來了縫補工具,還有居民送來了米麪菜,要和他一齊照顧老人們。

一份愛心和熱心,把一個59歲的民警和37位孤寡老人緊緊地聯繫在一齊,今年年底侯明華就要退休了,他說,照顧老人這件事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職責,他會堅持下去,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關注老人、關愛老人的隊伍中來。

軍訓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2

玉林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護士——盧敏,她用真摯的愛心爲患者拂去滿身的傷痛,用火一樣的熱情點燃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在玉林市第四人民醫院工作,護士隨時可能面對意想不到的危險。有一次,盧敏在護士站內被病人掐住了脖子,病人揚言要掐死她。在緊急狀況下,盧敏面不改色,以多年的護理經驗冷靜沉着應對,同時採取說服教育的方式,制止了突發事件。

在這裏,收治的病人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鬱症、癲癇性精神分裂症等。他們發病時經常伴有幻聽、幻視、妄想、精神恍惚等症狀,發起病來異於常人,經常辱罵、踢打醫生和護士,拒絕做治療,拒絕吃藥。所以,護士常常傷痕累累,有些皮外傷也是家常便飯,但盧敏一點怨言也沒有,而是更耐心地幫助病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切以病人爲中心,盡全力配合醫生做好護理工作。

值夜班的時間,是不能睡覺的,因爲隨時要巡視病房。平時盧敏就守在靠門邊的位置上,每隔20分鐘在病區巡視一次,看看病人有沒有按時休息,有沒有自殺輕生的異常情況,就連去廁所或者喝水都要用筆記錄下來。

無論是從細緻的'生活護理還是到複雜的心理護理,盧敏不以工作累工作苦爲藉口,不以病人的不是而怨聲載道,一切以病人爲中心,一切爲了把工作做好爲己任。

盧敏說既然選擇了護理工作,就註定選擇了奉獻,作爲一名精神科護士,她無悔當初的選擇。

軍訓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3

她,82歲,省吃儉用,將自己僅有的房子賣掉,只爲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她,沒有錢請保姆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卻將積攢下來的一萬元在國家首個“扶貧日”捐助給了20名殘疾康復者。

她,就是拉巴卓瑪,一位平凡普通卻又讓人心生敬愛和尊重的老人。

初見老人,是今年10月17日在區殘聯辦公室。當問及爲何要爲一位老人、一萬元舉辦一場專門的捐贈儀式時,區殘聯理事長黃建國感慨地說:“因爲我們全體職工、康復中心的全體殘疾康復人員,都被拉巴卓瑪老人這種無私的大愛深深地感動。82歲的老人家不圖名不圖利,靠着一分一分積攢下來的積蓄來幫助別人,這種善心值得尊重,更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學習……”

捐贈儀式上,受捐的殘疾人康復者們紛紛自發地給老人家獻上哈達。可在接受了一條哈達後,老人婉拒了後面的哈達,理由很簡單,一條就可以了,多了浪費。老人簡單而又樸實的話語讓人頓時覺得鼻子一酸。“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我不愁吃不愁穿,節約下來的錢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這讓我很開心,很滿足。他們都還是孩子,我這一點點的幫助希望能讓他們開心一點兒、幸福一點兒。”當在場的人向老人鞠躬以示感謝的時候,老人笑着說。

其實,說起老人的愛心故事,要追溯到2008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世界愛心人士的關注。作爲第一建築公司的退休職工,拉巴卓瑪老人當時並沒有太多積蓄,就捐了100元錢。這件事情以後,老人一直感覺很歉疚。“那麼多人沒吃沒喝沒地方住,我卻只能捐出100元,我每天都很自責。爲此,我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把單位分給自己唯一的住房賣了,賣房的10多萬元錢委託給自治區紅十字會,通過紅十字會同志的幫助,一筆一筆捐給有需要的人,直到用完爲止。”說起賣房的這一舉動,老人沒有半點悔意。

走進老人租住的屋子,映入眼簾的一張小牀、一張小桌子和一臺老電視機。“房租是我目前最大的一筆開銷。根據我的情況,本來可以到養老院生活,但是我身體還很硬朗,不想給政府添麻煩,所以就一直自己一個人住着。我每個月的退休金有2000元,我還要繼續攢錢,到1萬元就捐出去給有需要的人。”老人一邊忙着給我們倒水,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聽到老人的話語,隨行的同事終於難控情緒哭出了聲:“一個都需要別人照顧的人,卻時時惦記着別人。”聽到同事的哽咽聲,老人走過來,抱着她笑着說:“我身體好着呢,多做好事,心情好,身體就好。這可是我健康的祕訣!”

眼前的一幕,讓記者想起一個朋友曾經說過的一個典故:相傳,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只有每年秋分時節會有一米長的陽光照下來,傳說被這一米陽光照到的人就能擁有美麗的愛情。現在在記者心裏,老人就如那一米陽光,而被她幫助的人恰如被陽光照耀的人,相信他們必將有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