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殖項目申請報告三篇

學識都 人氣:5.17K

篇一:農村養殖項目申請報告

農村養殖項目申請報告三篇

尊敬的各位領導:

你們好!

我叫高顯華,男,漢族,1960年5月出生。身份證號碼:522423196005040413。家住黔西縣蓮城辦事處龍潭村五組。根據國家鼓勵農民自主創業的精神,本人於2010年用自家被黔織高速公路所佔土地的補償款以及向親戚朋友借的錢,(共計十餘萬元)修建了場地1300個平方 (磚牆,石棉瓦棚頂,水泥硬化),準備養殖肉鵝。場地建起來以後由於資金的問題,一直沒有啓動,再加上後來的一次暴風雨使石棉瓦棚頂基本損壞,整個場地變成了一片廢墟。我的所有投入幾分鐘內化爲烏有,當時我差點奔潰了,對養殖失去了信心。

最近有辦事處和村裏的領導來我家,給我宣傳了國家扶持農民創業的精神,細心地講解了農村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前景。這讓我看到了希望,給我增強了信心,我想我不能破罈子破摔,從哪裏摔倒的就從哪裏爬起來。所以我決定申請一個養殖肉鵝的項目。

發展思路:把以前的場地維修起來修建鵝舍,場地內開挖水溝。利用自家的5畝土地種植牧草,節約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預計存欄量5000只,年出欄量10000只。啓動資金10萬元左右。我準備把無業的二女兒和女婿動

員起來,參加養鵝場的管理,年輕人肯學習,敢挑戰,懂駕駛,這給養鵝的技術和運輸方面提供了保障。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爲地方的經濟添磚加瓦,爲農村的發展貢獻力量。要想在農村養殖業上有所創造,農民創業的路途十分艱辛,能自主創業是我們共同的心願,但是由於資金缺乏導致項目的失敗確實令人心痛,希望在技術和資金方面都能夠得到各位領導和政府各級部門的批准和幫助,萬分感謝!特此申請!

申請人:黔西縣蓮城辦事處龍潭村五組村民  高顯華

2013年6月12日

篇二:農村養殖項目申請報告

尊敬的各位領導:

你們好!

我叫劉豔菊,女,漢族,1967年5月出生。身份證號碼:

510525196705046722。家住古藺縣觀文鎮民樂村四社。在國家鼓勵農民自主創業的大背景下,本人於2009年用自家所籌資金以及向親戚朋友借的錢,(共計五萬餘元)修建了場地130個平方 (磚木結構羊圈),準備養殖肉羊。場地建起來以後,租賃其它村民的土地10多畝用於種草,採用圈地與散養相結合的養殖方式,幾年來成功出欄140餘頭肉羊,現在存欄115頭。

根據古藺縣畜牧局有關文件精神,村裏的領導來我家,給我宣傳了國家扶持農民創業的精神,細心地講解了農村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前景。這使我增強了擴大規模信心,帶動全村人民走養殖發展的道路。

發展思路:把以前的場地重新維修,新建100平米的場地。利用自家的12畝土地,租賃其它村民的土地約80多畝用於種草種植牧草,節約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預計存欄量300-500只,年出欄量300只。啓動資金15萬元左右。

當前扶持,肉羊銷路前景看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爲地方的經濟添磚加瓦,爲農村的發展貢獻力量。要想在農村養殖業上有所創造,農民創業的路途十分艱辛,能自主創業是我們共同的心願,但是由於家中二個子女均在讀大學,擴建資金缺乏,希望在技術和資金方面都能夠得到各位領導和政府各級部門的批准和幫助,萬分感謝!

特此申請!

申請人:劉豔菊

2013年10月16日

篇三:新農村建設申請報告

**鎮黨委:

**鎮**村**屯位於209國道公路**段東側,全村共轄***個村民小組,***戶,***人,耕地面積****畝。

今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響應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按照“一箇中心,六大功能區”(即以村部爲中心,建成公益事業區、小康家園示範區、加工服務區、主導產業開發區、規模養殖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的佈局,對全村的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全面規劃。目前,已建成村部辦公樓一幢,完成**小學改建,拓寬硬化村級道路9公里;建成前宅後院式小康農宅15套,已搬遷入住 15戶,並被列爲“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建成標準化的村級衛生所1處,文化活動中心1處,新建水塔2座,鋪設自來水管道3600米,共需資金93萬元,現已自籌13萬元,上級部門解決25萬元,尚缺資金55萬元,懇請貴辦幫助解決。

申請單位:

申請日期:

關於**鎮**村**自然屯新農村試點示範村

建設項目申報報告

柳城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

爲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人民羣衆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根據中央1號文件精神,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本着“農民自願、因地制宜、適度超前、得於生活生產”的原則,經黨員會和羣衆代表討論,特制定本規劃。

一、基本現狀

**村位於新莊街區東北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商貿活躍,全村共轄10個村民小組、608戶、2594人,耕地面積4435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600噸,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120元,現有機井3眼,高位水塔2座,通村砂石路4.2公里,農電網改405戶,自來水入戶450戶,新莊中學、新莊小學均在村土之內,共有學生1600人,建有幼兒園1所,學生150人,衛生所1處,醫務人員3名,全村大家畜存欄450頭,出欄160頭。蘋果、瓜菜、勞務成爲該村農民增收和致富的主導產業,羣衆收入不斷提高。

二、發展思路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分期配套建設、重點突破、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的原則,堅持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物質文明和精

神文明同步發展的思路,本着壯大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美好家園、讓羣衆過上小康富裕的生活爲目標,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大力優化農村環境,全面提高農村生產力和農民生活水平。利用四年時間,使全村居民都能用上水、電、路等配套設施齊全的住宅,過上文化、體育、衛生等公益事業服務周到的小康生活。

三、目標任務

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通過狠抓基礎設施、產業開發、公益事業,全力推進社會經濟各項工作上臺階,使羣衆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標準。通過四年努力,使全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羣衆生活安康、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

(一)基礎設施

1、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到2010年,全村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電話使用率達到100%,基本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村莊道路硬化率達到90%,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到50%。

2、全力整合村莊髒、亂、差現象。以“環境整治、道路通暢”爲基本目標,在全村全面推行“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準備增設垃圾箱3處,柴草垛設在指定位置。搞好房屋建設規劃,實行人畜分離,適當完善公共設施,搞好村莊綠化、硬化、亮化、淨化工程,使村莊改造面對面實現80%以上,達到“佈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化”的基本標準,徹底清除髒、亂、差現象。

3、整治“一戶多宅”。按照“一戶一宅”的要求,對村莊內廢棄的舊房、舊莊基(來自:.)、豬牛欄、廁所和“一戶多宅”閒置的房屋全部進行土地復墾。對尚可利用的房屋允許依法流轉,對廢棄的或是無人管理的.堅決拆掉,在規劃範圍內重新建設。

4、村莊整體改造。逐步淘汰土木結構房,建統一結構的農宅示範點,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分戶修建。同時要抓住機遇,制定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環境,吸引所有村民到農宅點建房。

5、“四改四化”工程。改廁:堅持“戶廁改造爲主,公廁改造爲輔”的原則,對露天廁所要全部取消,糞堆要全部遷出村外指定地點,全面推廣無害化廁所,實現全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到50%。改水: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解決好農村的安全用水和方便用水,通過水源改造和供水工程設施建設,全村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飲用水,農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改路:要堅持標準,量力而行,先易後難,先近後遠,先主幹道後 道,逐步推進。建立村民道路管養機制,確保公路建設後完好暢通。村莊綠化:以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綠化爲主,做到綠化、硬化、美化、亮化村莊,改善農村幹部人居生產環境,實現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把村莊、建成爲人與自然和諧相片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新農村。

(二)農民增收

1、蘋果產業。在原有1200畝的基礎上,利用四年時間,新栽果樹2000畝,到2010年,全村果園面積累積達到3200畝,人均果園

1.23畝,人均實現收入1500元。同時,繼續加大對現有果園的管理,

及時組織果農參加各類培訓。

2、早勝牛產業。按照“鞏固、發展、提高”的原則,繼續加大牛產業開發,新發展養牛戶50戶,新增牛存欄350頭,種植紫花苜蓿200畝。

3、勞務產業。加強科技培訓,不斷提高務工人員素質,年計劃輸轉務工人員1200人,年收入達到720萬元。

(三)公益事業

1、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思想道路建設體系,打造新農村,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整合農村各種陳規陋習,形成健康、文明、進步的社會風尚,繼續做好三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的評選活動。

2、加強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建設。促進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農村的教育水平、衛生保障水平和文化事業建設水平有新的提高,到2010年來,小學生入學率達到100%,在校生鞏固率達到98%,80%以上的教師會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小學達到綠化、淨化、硬化、美化的花園式學校。

3、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村級班子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親民、爲民、富民”活動,以建設新農村、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和塑造新風貌爲實踐,切實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的思想、組織、作風、能力和水平建設。村級班子普遍達到“五個好”(領導班子好、黨員幹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羣衆反映好)的基本要求,黨員先鋒作用和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