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實用範文>日誌>

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誌

學識都 人氣:1.19W

名師之所以是名師,因爲他是名校的老師,名校的老師之所以是名師是因爲他能讓學習和研究成爲自己日常生活的基本習慣。下面是特意爲大家蒐集整理的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誌,歡迎閱讀參考!

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誌

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誌【一】

一、國培,更新了我的教育觀念

本次培訓學習,我發現教育是需要遠見卓識的。每位專家老師精彩的講座,如同頭腦風暴讓我對新課程有了更高更新的認識,教學思想方法的探討,比較前沿的教育理論知識,以及如何開展課例研究有了明確的方向。從各位專家的親身體驗,從國內教育到國外理念,讓我猶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氣,爲之振奮。

二、國培,啓迪我去思考

聽了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榮的講座,我深刻認識到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具有非常生動和豐富的價值。反思有助於教師發現新的教育意義,反思有助於理解“我的理論”,建構“實踐知識”,反思有助於教師更加關注自我專業成長的歷程,反思有助於教師不斷增強對教育教學的自信心,反思有助於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責任感。一名教師具備了自覺反思的能力,就會經常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髮展,在反思中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在反思中增強教師職業幸福感。

三、國培,開啓了我的智慧

參加這次“國培”,我的內心是充實的,我在培訓中漸漸成長。我有收穫、有理念、有疑惑、也更有壓力,我要把在國培學習的知識用到教學當中,把專家教授們的理念轉化爲自己今後的行動指南。力爭做一名真正的“優秀教師”、“骨幹教師”,讓我們與“國培”研修同行,讓“國培”研修因我們而精彩!

總之,感恩國培,讓我有了一次學習提升的機會,國培學習雖然短暫,但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我將把這些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輻射到語文教學中。

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誌【二】

經過這些天的培訓,我收穫了很多,感悟也很深。我深深感覺到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紋絲不動。在培訓中,能夠得以聆聽衆多專家、乃至國內外的著名專家教授的講座,傾聽他們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理解,能夠觀摩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習他們的教學技能,對我來說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禮,心靈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

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教學的膚淺,知識的匱乏,學識的淺薄,能力的欠缺。專家們精闢的論述,獨道的見解,新穎的教法,人格的魅力,淵博和知識無不影響着我,感染着我。 使我明白我要轉變思想,提高能力。轉變教學思想,由重知識傳授變爲能力培養:我們不應該僅僅教給學生知識,還應該教給他們學習的能力,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因此,我們要儘量不要面面俱到的去講解,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空間自己去學、去探索,讓它具有開放性。這樣的課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 這次培訓主要是對新教材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特點、技巧等逐一進行了解,通過講座、研討等這樣的形式,我學的、聽得都非常認真,而且感悟頗深,不僅提高了我的理論水平,而且也開拓了課堂教學的新思路。

主要收穫:我參加工作十多年來,主要時間是改作業,與學生交流,上課還是上課,說實在的教研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不懂,也認爲沒有必要。然而,我心裏特別清醒,我的課存在很大的隱患,隨意性太強,現在有效有益的授課過程在新課程中的表現我並不知曉,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課堂教學和課下指導的最有效的方法。這也增強我繼續把課講好的信心。所以這次培訓對於我來說,是一場及時雨,一次再教育,一次生動的手把手的教練。教學工作是辛苦的,但是我們做工作要始終保持一顆火熱的心,不能忽視師生溝通,生生溝通,我們要走進學生之中,做他們的良師益友,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與學生心心相通才能讓我們的感受到教學相長,收穫到學生的成長,進步以及教學帶給我們的快樂。

這次培訓既充實了生活,又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課堂教學能力,還能在班級論壇裏和同仁們自由無限制地交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困惑和難題。在這些真誠交流中,我發現自己的教學功底還很差,以後會通過擴大閱讀量,不斷豐富提升語言素養,決不能再裹足不前。再者,課堂教學方面,對課堂教學的把握,整體教學手段技巧方法的運用,欠缺很多,所以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學會學習、學會借鑑、學會轉化,以待新的進期步!

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誌【三】

我有幸參加了遠程教師培訓,在培訓中,認真聆聽了來自遠程的專家,學者的'講座,使我更新了觀念,改變了認識,不僅爲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同時也使我對未來的教學工作更加充滿信心。

總結多位專家教授的講授內容,聯繫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努力方向:

1、態度決定一切。多位老師都提到過。原來總以爲上完課就萬事大吉,對課堂對自己都要求不高。這樣是對學生的不負責。隨着年齡的增長,做教師的這種使命感責任心讓我意識到我們必須端正態度,積極主動,象李老師說的願幹想幹纔是作好老師的前提。提升修養,淡薄名利,把工作當成一種享受。

2、加強各種學習。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再加上我個人能力不高,從教本學科時間短,常常感到力不從心。要善於學習,學習身邊的教師的長處,珍惜每一次外出學習機會,加強書籍上的理論研究,,網絡上學科資料等等,總之要善於學習有益與教學的方方面面,並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構建高效愉悅和諧課堂,讓我們師生都有幸福感。

3、傳統和現代手段相結合。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利用的不很充分。要注重圖文轉化,構建腦圖,注重版圖、讀圖、析圖各個方面。利用好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當然,科技的發展,如多媒體課件給了我們極大的方便。對於教學中的難點如經緯網地球的運動等,用課件能幫學生去理解,直觀形象,有效突破難點,激發學習興趣。把多種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有機結合,揚長避短,最大可能的提高課堂效率。

在培訓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來自施晶暉老師講的教師幸福感的講座。她給我們講了現代教師的九項修煉,即做讀書人,反思一生,具有教改精神,擁有大愛之心,能寫作,具有演講口才,關注細節,高度重視學校與家庭的合作,乃至良好的心態,積極地心態,快樂的心態。施老師從這九個方面給我們講解了怎樣做一個幸福的,快樂的讀書人,怎樣才能做一箇中國最好的教師。他的講解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反思自己的從教歷程,距離這九項修煉成功的教師真是相差太遠,也使我決心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讀書,多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修養,努力體現教師的價值,力爭成爲一名合格的骨幹教師。

總之,這次培訓,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天,卻使我感觸頗多,從思想上受到了極大地鼓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在實踐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長,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發展型教師。

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誌【四】

在這期間,我們認真地聆聽了專家的講座,吸取了多位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以及觀摩了多節優質課等等。這些活動都是我們農村教師所關注的領域,是我們發自內心想在這次培訓中能得到進步的內容。在第一階段的培訓學習,讓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提升的機會,把握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可謂受益很多。

一、聆聽教授、專家講座

在學習中,我聆聽了教授專家的報告講座,學習了很多理論知識,也獲得了很多新的理念。專家鼓勵我們青年教師要善於發現、善於反思。要求我們做高素質的教師,做有品位的教師。講座結束,學員都會和專家們進行互動交流,對學員的困惑,專家們都逐一給予解答。

專家們的出色講座一次次的激起了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這種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繫的對話中,我喜悅地收穫着專家們思想的精華、理論的精華。

但聽了講座,我更加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每一個學生,我進一步體會到了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性。其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尤其重要,語言藝術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視,由於學生都活潑好動,需要有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們,帶有趣味性的語言更能吸引他們的留意力,學生的留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也至關重要,教師要善於提問,但應提有針對性的題目,同時還要引導啓發學生提出自己的題目,並且,老師還教會了我們對有效教學的設計,以學習者爲中心,而不是以教師和學科爲中心;其次,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活動,關注目標與學習成果之間的關係。

二、感悟反思篇

整個培訓學習,從教授的講座到一線名師的經驗,從專業的理論到精典個案的解析,從學習場地的策劃到學員論壇的交流,都認真、細心。學員收穫着、感動着、反思着……

培訓讓我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培訓,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洗刷掉我們心靈深處的點點塵埃,更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每個講座都蘊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

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誌【五】

中午我們在談到昨天程教授的課時,我忽然感到,其實他給我們的最爲深刻啓示是:即使是古代詩詞,也於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古人的詩作中,我們不僅可以感知他們的情懷和內心世界,學習到基本的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居然沒有離開過古人曾經的滄桑世事,他們所經歷的我們也正在經歷着和將要經歷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古典詩詞,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寫作技巧,而是學習他們爲人處世的態度,認知他們在詩詞中所透露的情感,感悟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思考,從而爲我所用,處理好我們和這個世界中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其他動物的關係,從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這是我們所要追求最高目標。事實上,我們教育學生,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學習就是爲了過上美好的生活。這一點在今後的語文教學尤其是古代詩文教學中應當好好矯正和貫徹的。

今天聽了五節我們教師自己通過“工作坊”集體備課的說課或教學課。真是深有體會:完美的課是不存在的!我們國家級骨幹教師集體的智慧都讓大家議論紛紛,仁者見仁的,更不用說平時我們在學校裏的公開課了。所以,我覺得,對於開設公開課,我們尤其是青年教師應當有一份平和的心態,不必懷着“被批鬥”的心情接受大家的意見或建議,在教學上,沒有哪一個人的意見就是絕對的真理,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教學也一樣,你的方法可行、有效,他的方法未必就不可行、無效的,在我看來,只要適合自己所面對的學生、適合施展的專長的教學就是好的,至少是對的,因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施教者是你自己,這兩個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雖然我們還要考慮教學是否有效地處理了教材、準確理解了編者的意圖。

其次,我覺得,閱讀教學首先應當基於文本來解讀文本,如何解讀文本呢?我認爲課前必須努力尋找文本的裂縫(學生可能的困惑點、難點、盲點等),尋找和設計好教學的切入點;根據文本的特點確定教學的方式方法,我們感到,讀,尤其是默讀、速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有的還必須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比如文學作品,今天的《再別康橋》,我覺得就設計得比較好,這位老師凸顯了朗讀(她自己也很善於朗讀,我看,但是,他卻在不斷調動學生來朗讀),通過朗讀領悟文本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而議或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如果議還是基於文本的討論,那麼,評則是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鑑賞、探究的能力的訓練,這是非常高的要求的。閱讀教學還應當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以外的東西。這也是孫紹振教授的觀點,今天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咬文嚼字》兩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比較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前者引入文本中幾個情景描寫對象真假的探究,後者對課題的理解上則不僅引經據典,而且引入教師自己的解讀,不僅體現了教師闊大的教學視野,而且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關於這兩點,我在我寫的《散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藝術》一文裏也作了充分的闡述,在教學中我也是這樣做的——雖然做的不是很好,但我的教學還是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也在不斷提高。

第三,我們普遍認爲,一節課還是應當追求“一得”的,現在我們中的許多老師往往什麼都想一下子就塞給學生,結果造成滿堂灌,這種急功近利式的教學只會讓學生產生牴觸情緒,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對你的教學感到厭倦,所以,就產生了溫教授說的,到了高校的學生對語文教師的評價往往不是很高甚至不太看好。

但是,今天的課堂教學仍然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比如作文講評課“讓思維有序深刻起來”,我和幾位同學都認爲首先是課題就不太好,因爲它包括了兩個知識點,而要在一節課裏解決兩個問題,恐怕難以做到甚至一個也無法充分解決,更何況授課者還要求學生開展寫作訓練——雖然是200多字,可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是不現實的。其次這節課在談到高考優秀作文的要素時,列舉了許多條件,這讓我們有點眼花繚亂,要是真給學生講,我想他們也不會很明白、清晰的。我本人也上過關於提高議論文思辨性的公開課,當初我也是採用對比法、歸納法等,調動了最臨近策略、知識分享策略、同材互評策略等多種策略組織教學,但我只重點解決如何圍繞事例展開議論、如何安排議論結構,我覺得只要學生掌握了分析事例、把握結構的方法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要進行寫作訓練,只能移到課外,或再用一節課進行專門訓練,因此我覺得,我的課還是注重“一得”的。

相比較之下,我覺得《囚綠記》就上得成功多了,他對學生的問題做了種種預設,對文本展開由淺入深的探究,很好地達到了對文學類文本可以多元解讀的目的。《再別康橋》也體現了一課一得的理念,對教學目的的設計都比較到位。對此,我覺得自己的教學還要在這個方面多努力,提醒自己,教學上,是不可能一口讓學生吃成一個胖子的——更何況, 如果真“胖”了,也不太好,不僅形象不好,也會消化不良,變爲病態之人的。

第四,手術刀式的分析教學痕跡仍然存在,尤其是文本分析時,老師們很容易就這樣做了使得語文教學失去了應有的語文美感。溫教授提出,每當有了這樣的痕跡時,就應當積極迴歸到讓學生個體去體驗和想象,尤其是文學作品,即使是冥想五分鐘,引導學生想象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意象、情景、態度等等,都可以說是成功的。對此,前面我說過,現在很多語文教師存在浮躁心理,即使平常的語文課也很難給學生有冥想的時間——大家總放心不下,總認爲與其讓學生自己體悟不如自己講來得乾淨利索,更別說是開設公開課或研討課了(當然當前我們教師的評課導向也很成問題,動不動就是教學目的是否明確,教態是否端正,板書是否清晰有條理等等這些無關多少痛癢的東西,大家很少甚至不會去考慮本節課教給了學生什麼,該不該教給學生這樣的東西,這些東西又應該運用什麼方式方法才最有效等等)。所以,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改變存在的問題,也有義務和責任引領身邊的教師明白什麼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感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