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暑期培訓心得體會彙總五篇

學識都 人氣:2.51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暑期培訓心得體會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暑期培訓心得體會彙總五篇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 篇1

開學初,我們通過觀看視頻進行了x教授的《教師禮儀》培訓。禮儀的概念是:尊重別人尊重自己,規範的行爲表達方式。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而對與一個社會來說,禮儀就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所以我認爲學習文明禮儀,使我們每個人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作爲一個幼兒教師,我從有關《教師禮儀》方面的內容的培訓中,來談一下心得體會:

一、教師能微笑面對每個孩子

當孩子來園時,我們微笑地迎候,給孩子一個溫暖和諧的氣氛。尤其是對剛入園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教師早晨的微笑就顯得尤爲重要,能按撫幼兒離開家,牴觸入園的情緒,有的孩子會把你老師的微笑當成是媽媽的微笑,使得孩子不會有一種懼怕感,喜歡來幼兒園。

二、教師與孩子的互動言語

作爲幼兒教師,我們一天的工作時間基本上都是和孩子們在一起,因此,我們和孩子的互動比較多。如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語言表達要準確、音量要適當、語言要精練、可以適時運用肢體語言,插入一些風趣、幽默的話,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大膽思考。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和孩子互動中不注意語言的文明,缺乏耐心,有的孩子經常吃飯吃不乾淨、喝豆漿時不經意間倒翻,如果我們不是用親切的語言誘導,而是不耐煩的急着批評,這不僅影響了老師在孩子面前的形象,而且也隨之影響着孩子與他人交往時產生表現出相同情緒。

三、教師與家長的言談

作爲一名教師,在與家長交談時要注意表達語言時應遵守的禮儀禮節,舉止端正,行爲有度。談話時,語氣要平和,不要高音量、應表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分清場合,入情入理。不要言過其實,故意誇大事實,也不應傳播不利團結或道聽途說的事情。曾經聽到一個家長說:“我們班的老師很少有笑容,好像很難接近。這樣就造成家長與老師之間溝通問題,對老師來說也不易於家長工作的開展。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我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有些小節常被我們忽略,孩子在幼兒園的時間與老師有着頻繁的接觸和交流,老師是孩子的鏡子,你的言行舉止孩子都看在眼裏,他們喜歡模仿,但往往辯別能力差。比如這個老師無論課堂上課堂外說話聲音都很大,那麼她們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說話聲音肯定也很大。而這些看似最平常的禮儀往往最會容易被我們忽略。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除了必須以滿腔的熱情對待事業、對待孩子以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準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從而才能培養出學生健康的人格。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 篇2

有人說,人總要仰望點什麼,哪怕一輪紅日,一彎新月,抑或一種精神,因爲仰望是一種昂揚的生存姿態,它能使生命戰慄、貫注、凝神,形成張力,就像鮮花綻放,泉水噴涌。

對我來說,今年的暑期培訓是一次難忘的充電機會,由衷感謝學校爲我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的平臺。著名教育專家、省特級教師等以鮮活的實例、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打動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煥發了激情,燃起了鬥志,確實感到受益非淺。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問題,21世紀的教師必須是接受過專業化訓練,有着較高專業素養的教育專業工作者。培訓使我更深地理解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什麼專業發展的組成——理論加實踐;專業發展的外顯——上好課;專業發展的價值——愉快的體驗。結合起來可以這樣表述:教師專業發展是基於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不斷把課上好,給師生以愉悅的身心體驗。

成尚榮說專業發展是一個歷程。我認爲這個歷程可以分爲四個階段:

1、純模仿階段。

2、模仿中有所創新階段。

3、自我創新階段。

4、形成風格階段。

十三年教學生涯,我很清楚:自己還處於模仿中有所創新階段。這個階段,我時常告誡自己要“靜下心來埋頭做事,擦亮眼睛擡頭看路。”

一、專業閱讀,以讀書提升境界。

西漢劉向說得好:“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當今,無論哪一個專家給教師們作報告或進行培訓,提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多讀書。語文教師對自己的學生提到的更多的字眼也是這三個字:多讀書。讀書能使人生慧。讀什麼呢,平時的教科書、參考書是遠遠不夠的,我可以多讀些自己專業的報刊雜誌、書籍,讀教育理論方面的經典,再讀讀文史哲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讓自己水桶裏的水儘量又多又新鮮。

二、專業寫作,以寫作錘鍊思想。

多讀書,多思考,是爲了不盲從,不人云亦云,不讓自己的腦袋成爲別人的跑馬場。讀書時,人們的大腦中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映,特別是有五年以上教齡的老師們,很自然的就把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實踐結合起來,在他們大腦中很自然地進行着反思。此時,藉助手中的筆,將自己讀書時的隨想、反思記錄下來,就是讀寫思共同創造的成果。如果讀寫思不能很好的結合,它們特立獨行的話,那麼,由讀書激發出來的靈感,引發出來的反思,沒有寫的配合,靈感就會稍縱即逝,讀書的效果就成了過眼煙雲。這樣,教師就不會有多大的改變,成長就變得非常緩慢。所以,現在大力提倡教師們寫教學隨想、反思,寫“教育日記”。我覺得,當一位教師認識到:讀書能促進寫作,激發寫作靈感和興趣,並躬耕寫作,讀思中筆耕不輟時,他發自內心的真正的專業成長就開始了。

三、專業實踐,以課堂展示自我。

作爲一名語文老師,能把課上到學生毫無興趣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爲語文是最有靈性的學科,教師不僅僅傳授知識,還與學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潤其中;如果教師的工作誰都能夠替代,這種職業又能有什麼地位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喜歡我的課。道理很簡單:我和學生之間需要橋樑,這個橋樑就是語文,語文是人與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徑。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 篇3

作爲一名數學教師,我深知要教好這門課,就必須對這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完全瞭解。在現在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那現在的小學數學對於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通過又一次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標,再結合具體的工作實踐,我有了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爲終身學習者。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爲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爲“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爲“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三、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

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會動腦筋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我們體會到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要注意做到:既重視科學精神,又充滿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紮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爲核心的評價標準,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還要我們教者細心揣摩發現與數學背景相關的素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逐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 篇4

自古就有着這樣的譬喻: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是行走,是攀登,是逾越。這其間,“勤”與“苦”固然有之,但是卻也不乏樂趣所在;這樂趣,就是在行走中發現獨好的“風景”。而這“風景”,總會開啓一扇思維之窗,從而使我們有了這樣或者那樣的新想法,也有了克服困難再去實踐的新動力。這裏,我就擷取此次江浙之行的幾處獨好的“風景”記之——

景之一:花苞心態

這是一個多麼含蓄而又溫馨的命名啊!

當我看着XX市XX區行知小學的專題片《鄉村裏的世界學校》,當我聽着校領導楊瑞清老師對行知小學的介紹時,我突然就想到了一句話:一件事,只要堅持去做,努力去做好,就一定能做出成績。這句話,不是楊瑞清老師現場說出來的,而是我從他的介紹中感受到的。

行知小學,走的是“行知”路,踐行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行而後知,知而再行”;“教人求真,學做真人”。這些教育思想,行知小學沒有單從理論上做學問,而是一邊研究,一邊踏踏實實的去實踐,去探索,堅持走出了一條“行知路”。就是這一條“行知路”,讓我不禁思量:平日裏我們所學所做,一樣的忙忙碌碌,但是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是否“見好就收”了,等不及踏出一條“路”就終止了一段行程呢?其實細想起來,不僅僅是行知小學,更多的“特色”與成功都有着堅持的過程,都有着堅守的磨礪。於是自勉,記得“行知”,記得“堅持”。

行知小學的“堅持”,使這一所原本普通的農村小學,發展成一所承接全國乃至世界學子的實踐基地校,贏得了衆多參觀者的讚譽。作爲參觀者,最欣賞的就是這“花苞心態”。其實,“花苞心態”並不是第一次聽說,然而唯有這一次卻觸動極深。我想,這觸動大概是源於特定的場景吧:配合着楊瑞清老師的介紹,屏幕上出現的朵朵荷花,顆顆花苞,真的就像是我們的學生。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也都能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以愛育愛。但是,情急之中,我們有時候還會有抱怨,有牢騷。那麼如果我們真正的把“花苞心態”植入心中,我想,在教育教學中,在面對學生時,我們的心境就會開朗,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教育靈感。

景之二:課的“遺憾”說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句話常常被我們拿來一用。但是這裏的“課的遺憾說”,卻並不是重複這句話的意思,而是XX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院長引用的於漪老師的一句話:“我當了一輩子的老師,我一輩子學做老師;我上了一輩子的課,我上了一輩子令人遺憾的課。”程院長是在進行“專家評價課堂”這一話題時引用的這句話,其意在指出一節課,無論執教效果如何,總還是有可以再改進的地方的。然而,除了這層意思,我還想到了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追求”。於漪老師,是教苑之“大家”,其課堂教學已然成爲我們學習的典範之一。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大家”,卻有着這樣的課的“遺憾”說,不得不令我欽佩與敬仰。從於漪老師的課的“遺憾”說中,我感受到了一顆傾心於教學的心靈,感受到了一腔熱衷於課堂的熱情,感受到了一位教師的教育至上的忠誠。這是一種“追求”的境界,不侷限於過去,不沉緬於成績,一心只想把課上好;上好了以後,再去想怎樣上得更好……

我們也說“遺憾”:當一節課上得不夠滿足的時候,我們說“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那是一種自我安慰;當一節課上得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我們也說“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那是一種謙虛。然而,說過以後呢,我們是不是就此繼續去思考,去追求一種似乎是永遠追求不到的“完美”呢?也或者,我們是被這“永遠的遺憾”牽絆了吧,追尋完美的腳步不那麼堅定,總是走走停停。我想,於漪老師的“課的遺憾說”,應該是可以讓我們警醒的,於警醒中自覺,於自覺中追求,這纔是成長,這樣才能成長。

景之三:“眼界”與“作爲”

“有多大的眼界,決定你有多大的作爲”。讀到這句話,你是否想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誠然,眼界的開闊,需要走出去,走過的地方越多,見識也就越多,想法也就越多,靈感也就越多。於是,我們常常把自己的狹隘,歸咎於一點——沒去過太多的地方。而這裏的“眼界”卻與“走出去”沒有太大的關係。當程院長講到“對教材要做比較研究”的時候,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有多大的眼界,決定你有多大的作爲”。從程院長的話中,我體會到:作爲教師,要做研究;研究教材,是基本的研究;把各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研究,是必須的研究。

我想起了自己去年參加雙優課的經歷,雙優課的“說課”環節的比賽,選手們拿到的課題都是除了人教版以外的其他版本的。其實,在參賽前,我還是多少的看了一些別的版本的教材的。但當時自己拿到的課題,卻是之前沒有見過的,只能是快速調動大腦的所有細胞,去思考,去構思,去設計。然而,如果我也曾做過這樣的“教材比較性分析,想必一定會“心中有譜”的。

當然,程院長所講的要做“各版本的教材的比較研究”,絕不是讓我們單去爲某一次比賽而做準備。——單看教材的內容,不理解教材的實質,這樣的理解是偏頗的。程院長所倡導的,是將各版本的教材聯繫起來,既看教材內容,也要看教學的價值取向,更要結合課標去看教材的編輯意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從根本上把握課堂,從全方位認識課程。我想,這樣的“眼界”,是我們必須有的,是我們今後應該努力讓自己具備的。

景之四:聚焦課堂

一直說“聚焦課堂”,一直沒有對這四個字做深入的思考,只是潛意識裏覺得“聚焦課堂”,就是要深入研究課堂、思考課堂、改進課堂,要將課堂作爲教學的根本,發揮課堂效用,落實課堂效率。程院長簡短的幾句話,卻讓我對這四個字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程院長說:“課程是立體的,教學是線性的,課堂是點狀的。點連接成線,線組合成立體圖形。聚焦課堂的這個‘焦’,就是‘焦點’……。”

關於“焦點”的重要性,這裏自是不言而喻,我不贅述。我所想到的,還有一點,就是我們“聚焦課堂”的時候,一定還要清楚,課堂不是獨立的,不能上一節課說一節課,那樣我們教學的這一條“線”就不能連接成行,沒有成行的“線”,那麼何以去建“立體的課程”呢?

以往工作中,聽課評課是常常要做的。現在想起來,包括我自己執教的課在內,我更多的思考的是:這樣的一課書,上得怎麼樣;哪裏好,有實效;哪裏不好,教學不到位……如此看來,我曾經的思考是有些侷限性了。不過,好在現在是清晰起來了,上一節課,評一節課,且不能就課論課,一定要做足“焦點”的功夫,讓“點”連“線”,用“線”建“課”(課程)。只有這樣的“聚焦課堂”,纔是真正研究課堂,纔能有所發現,有所突破。

景之五:命卷說

“一個合格老師的標準之一,是能夠命出一張合格的試卷。”聽到程院長說這句話,我趕緊把它記到了本上。我一直以爲,作爲一名教師,如果自己都拿不準自己所教的學科考試題有哪些類型,自己都不清楚課標中對自己所教學年級段的評價標準,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如果真的是那樣,這位教師肯定會有一種失落感,那就是累沒少受,但是卻成績不佳。

當然,這裏首先要指出來,這裏所說的教師要會“命卷”,並不是倡導應試教育;我們的素質教育也是要有評價的,而卷面評價也是評價的途徑之一。既是如此,那麼我們就不能迴避考什麼,如何考的問題。在鑽研教法學法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分一點心思過來,來看看我們平日裏所教給學生的,如何才能檢測出他們學的成效,這裏就涉及到了教師命卷。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師也是要學會命卷的,那就是從“要減負”的角度說。“題海戰術”作爲應試教育的弊端,已然被我們所杜絕;可是學生要考試,不做題不練習也是不行的。那麼做什麼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動腦子了。倘若不加分析的見題就做,勢必會回到“題海”中去,是使不得的。因此教師必須是要研究教材,研究課標,要熟知評價的方式方法,從而給學生設計出最佳的練習方式,這樣的設計,不是侷限於一張試卷的設計,而是着眼於課標,着眼於課程的。記下了程院長的這句話,也開啓了一種教研的思維,開學在即,有待於落實吧。

景之六:何以爲教師?

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徐文斌所長,在《教師學習與教師發展》的專題講座中對“教師”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他說:不學習無以成爲教師,不發展也無以成爲教師。他指出,教師要做視思考、學習成爲習慣的人;這樣的人,學習就成爲了生活。他還指出,教師要力求做視思考、學習爲空氣的人;這樣的人,學習就成爲了生命。

讀着徐院長的話,心中不免有些慨嘆:是啊,教學者首先應該是爲學者。自己倘若都不能視學習爲了,那麼何以去引導學生走進學習之門呢?試想這些年來,每每於導師侯老先生談話,總會激起心中渴學的願望;而每每見到侯老先生,又總是會深深的愧疚。原因很簡單,無論什麼時候去拜訪,總能見侯老師書桌上攤開着的書,總能見書旁的手稿。也許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抱怨:工作太忙;瑣事太多……然而,倘若如徐院長所說,視學習爲生活、視學習爲空氣,想必這些抱怨就將不復存在了吧。

都說人的成長是需要引領的,行走於江浙的求學路上,攜“景”賞“趣”,真是其樂也融融埃諸上數言,並不能綜合所有的感受,待閒暇下來的時候,再續之。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 篇5

教師專業是動態發展的、終身持續的過程,現代教學應是建立在教師學習基礎上的。必須在加強和發展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加快教師專業化進程,以適應學習化社會、終身化學習的需要。因此,修文陽明教育集團組織集團內教師進行爲期三天的培訓學習。此次培訓中,首先由集團牽頭學校——修文一中校長劉麗萍的《邁向命運共同體,共創集團新未來》拉開了集團第一次暑期培訓的序幕,接着修文一中李明文副校長作了《提升理念、精心設計、精細管理》的專題培訓,20號下午由貴陽學院余文武教授進行《師德修養問題》專題講座,徐海老師講座主題是《踐行知行合一,做一個有良知的班主任》,徐瑤老師通過自己的班主任實踐經歷進行了《如何當好班主任》培訓,朱紹芳老師作爲修文縣教育局教研中心語文教研員,結合自己多年教研實踐,給大家帶來《教研活動在學校如何高效開展》的精神大餐,修文一中蔡延軍副校長爲大家帶來了《激情教育,精細管理》。貴陽市名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顏紅櫻老師《把心獻給教育》的講座,金一老師作爲修文三中語文教師,爲我們帶來的《優秀教師探索之路》,讓大家瞭解了優秀教師的核心素養。現將一些學習體會做個小結。

一、通過學習,我首先是更新了觀念:

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爲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爲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

二、教育無小事。

一個細節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教師最可貴的品質在於他能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和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開掘出散發着新鮮芳香、體現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細節。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是具有自立發展能力充滿創造力的生命體。概括地說,教育的真諦在於啓發自覺,在於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

三、就人格而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學段,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天然平等的。

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溫暖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